中山古镇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游中山古镇,都是老街味道 [复制链接]

1#

元宵节刚过,为了回顾老街味道,我再次走进了中山古镇,走进了那条起于大宋、盛于明清,承载着千年农耕文化的石板老街。

▲远眺古镇老街

前年初夏,一场不慎之火席卷老街,虽经奋力扑灭,但部分建筑仍遭焚毁。灾后近两年,各方努力,复建工程初告完成。春节前,老街浴火重生,又迎八方游客。

▲复建后新老建筑相融

▲春节假期游客们来感受老街味道

江津中山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又名三合场,因有笋河通航融长江,古为川黔边贸重镇。古镇人重商德,讲诚信,童叟无欺,多获世人赞誉。

▲复建的街坊

中山古镇是我故乡的古镇。数十年间,多次游历古镇山山水水,多次亲近古镇大街小巷。群山古木参天,沟壑野趣丛生;弯弯太和梯田,稻香随风飘扬;云绕双峰古寺,远闻晨钟暮鼓;清清笋溪流淌,竹映青瓦街坊。古镇风韵,诗意古镇,深深映入心房。

▲老街店铺

走进老街,踏上石板古道。千年古镇,留下岁月印痕的不仅仅是历经风霜的古今建筑,还有亘古至今的古镇情怀、古镇精神。

▲古镇索桥

曾记得,光绪廿五年凿刻的场口石碑,“右谕通知”,禁卖发水米。告示,“刁钻不遵之米贩,拿获实据送究,惩一以警百庶。”石碑文字,讲述的是治理营商乱象,彰显的是诚信精神。“笋里十二都文生杨彬仙、姚知临,职员宦熙亭、郑锦春、宦海扬,街坊陈九皋、周文德、李正常、王良遇等禀称:情生荣……”这些性情中人,有爱心,有担当,顶压力,禀报官府,不惧利益既得者报复。他们秉承良知、大义凛然、除弊利民的作为,留下了彰显商德诚信的千古佳话。如今,石碑仍在,过往游客无不止步观赏,也让商德古镇精神四海传扬。

▲游客观看禁卖发水米石碑

曾记得,笋溪河畔乱石嶙峋,疾流不羁。为方便过往行人,搭架巨石桥梁;为方便停靠船只,凿洞铸铁立桩。每逢赶场日,川南黔北众多客商云集于此,乡村百姓挑担背篓蜂拥而至。老街人流不绝,摩肩接踵,多达数万。

如今,虽无船只通航,但凿洞仍在,铁桩仍在,石桥仍在,心系百姓、造福人民的精神仍在传承。

▲观音庙石桥头铸铁船桩

▲古镇夜色

曾记得,三合场上,荒中坝、高升桥、龙洞场三段老街相依相连的那些岁月。狭长老街连接三百余家作坊店铺,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数千街坊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过往行商、来去游客,对此纯朴民风无不称道赞许。

▲古镇竹编

▲年宴祈福仪式

如今,油坊、染坊、糟坊、面坊、银匠铺、铁匠铺、木匠铺等老作坊虽已不存,但竹编店、珍宝店、杂货铺、酱料铺、小餐馆、老茶馆仍在街头。

茶香、酒香、饭菜香、石板糍粑香、烟熏豆腐香,香飘笋河两岸,香飘老街小巷。

▲年宴送菜礼仪

▲老街传菜送福

▲老街豆花

曾记得,万亩太和梯田,如明镜如弯月。早春里,冬水田头牛犁忙,绿茵秧苗成行长;晚秋时,金*谷穗千重浪,随风飘逸稻菽香。

伫立云龙湾高坡,迎朝阳,送晚霞,山水田园美如画。

▲太和梯田

▲梯田秋色

▲太和梯田晨曦

曾记得,双峰古寺依山立,云遮雾绕如仙境。曾有,八百双峰僧侣,五百长阶负重,登山取水强筋骨。

而今,金顶佛殿,晨钟暮鼓,禅寺武僧勤练少林功夫。

▲四面山少林寺

▲武僧练功

曾记得,亿万年桫椤幽谷,六千级爱情天梯。刘国江、徐朝清夫妇相濡以沫,钢钎铁锤凿击,锄头扁担耕耘,六十载风霜雪雨,书写流芳千古爱情故事,彰显艰苦创业无畏精神。

▲爱情天梯雕塑

曾记得,龙洞桥下残留的石碑,记叙了南宋绍兴辛未年,古镇传闻,古镇过往。此后,有多少朝代更迭,有多少史话增添,亘古不变的是石碑下滔滔流淌的笋溪河,亘古不变的是老街坊代代相传的精气神。

▲远眺龙洞桥

诚信商德,成为一方良俗;诚信商德,也催生了老街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团结和谐理念。端午划龙舟、七夕情人节、中秋打糍粑、过年长街宴,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传承质朴民风民俗。

石拱桥下,有个石碓窝,可盛两三百斤熟糯米,十余人同舂筑,打出的糍粑可供四五百人享受。

▲中山古镇糍粑

▲天下第一大碓窝

笋河码头曾是停靠船舶、人流物流最繁忙的地方。如今,码头已无往日喧闹,偶尔路过几个行人,几声话语后,又是一片宁静。只有横跨小河的古石桥,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未来。

▲笋河老码头

中山古镇,是深植农耕文明,远离尘嚣,值得探访的古镇。走近它,也许,会让你流连忘返。

供稿:*淳

编辑:田文睿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