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蕲春一古镇从明朝火至今,600年窑火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起因是什么 https://m.39.net/disease/a_5657425.html

管窑陶器,陶艺复兴。徐小玉供图

大江东去,赤西湖畔。自明以来,一座一座龙窑拔地而起,坛坛罐罐走出皇室,“飞入寻常百姓家”。

窑主出资,民工出力。明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倚重长江航运优势,管窑一举成为陶器贸易重镇。

莹莹微光,照亮前行。多年来,管窑镇日用陶瓷口碑载道,风靡一时,管窑陶器甚至“一器难求”。

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敝江来。

蕲春县管窑镇党委书记徐红霞说,管窑镇将坚定文化自信,以“保护+开发”的方式促进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以“文化+旅游”的模式引领陶艺文化产业发展,以陶艺复兴,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薪火相传,一炉窑火燃烧年

淘大江气魄渠古镇,凝赤西湖韵燃龙火。

徐红霞介绍,管窑镇因窑得名,因有管姓人率先在此处以制窑为业,故名“管家窑”,简称“管窑”。

相传,明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景窑“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但管姓窑工不满窑头压榨,怀揣制陶技艺,携家带眷,星夜出逃,从浔阳逆流而上,被岚头矶红石吸引,停舟挽揽,在赤西湖畔、江河交汇处,以制窑为业。

因窑得名,制窑为业。徐小玉供图

据介绍,管窑镇位于蕲春县西南,地处万里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北岸。东南紧接蕲河,西临长江,与黄石阳新县隔江相望。全镇总面积72.3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

明代,管窑镇境域属蕲州府永福下乡。清代,属蕲州府永福乡。民国时期,隶属彭思桥区。年到年,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后为区辖镇,单辖管、芦、李三窑厂。

年,管窑镇划出彭思区,置为赤西公社。年,撤社建县辖镇,下设元丰乡、岚头矶街道。年9月,撤大区,南征乡划入管窑镇,建制延续至今。

历史悠久,窑火依旧。徐小玉供图

徐红霞说,管窑制陶历史悠久,兴于宋,盛于明。正史可追溯到明朝洪武二年(年),主产无釉陶和施釉陶,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管窑陶是民间窑口所出,为民用陶,始终采用手拉坯的制作工艺,生活气息浓郁、创意不拘于泥,胎体、釉水、纹饰、造型诚实厚重、朴素可爱。

当时,蕲春管窑、汉川马口窑与麻城蔡家山窑一起,并称为湖北历史上三大民窑,因产品质量上乘,家喻户晓,市场供不应求,三地均有“窑州”之美称。

国朝陶瓷美无匹,尔来管窑称第一。明朝中后期,管窑镇手工陶器生产工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生产领域的分工,也进一步细化。

手工陶器,技艺纯熟。徐小玉供图

历史记载,管窑制陶有拉胚工、贴片工、刻画工、跳刀工、书画工等10多个工种,制陶业呈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管窑出现。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令人惋惜的是,出于各种各样的缘故,汉川马口窑、麻城蔡家山窑于上世纪90年代先后停工、停产,窑炉均遭不可逆损毁。

当年享誉全国的湖北“三大”民窑,如今,仅有蕲春管窑策源恪勤,窑火续薪,成为唯一仍在生产的楚窑代表。

窑匠制陶,选土为先。管窑镇境内,赤西0亩水面,湖中有16座连体岛屿。湖水经年累月浸润、滋养窑土,以致窑土细腻。匠人取黄、白胶泥以作日用器具。

赤西湖畔,陶窑环绕。徐小玉供图

环绕管窑镇赤西湖畔的村子,周边有1多棵上百年的药柿树,村庄多以姓氏作为陶窑名。肖家窑、李家窑、沈家窑、王家窑、洪家窑、万家窑、芦窑、管家窑等众多村名延续至今,见证管窑冶陶的兴旺。

历经数百年风霜,管窑镇的众多陶窑之中,李家窑风貌依旧、气势恢弘。李家窑横梁上书“洪武二年仲春造”,是湖北省境内所有龙窑中,保存最好的一座。

徐红霞说,李家窑长达98米,首尾朝南北,窑孔向东西,依坡而上,恰似龙脊,可同时烧制近多件器物,在全国范围内实数罕见。

大江东去,数千艺人背井离乡

风樯动,聚英才,起宏图。

建国初期,需求旺盛,管窑陶业,蒸蒸日上。年,管窑镇组建铁器生产合作社,年改名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管窑陶器厂、李窑陶器厂、芦窑陶器厂。

管窑陶业,蒸蒸日上。徐小玉供图

徐红霞介绍,管窑制陶有三大优势,其中管窑镇的原材料优势最为明显。赤西湖畔,制陶所需的黄胶泥、白胶泥储量大,品质高,可就地取材,开采成本低。

此外,制陶所需的木材充足。蕲北山区林木资源丰富,伐木装上竹排,顺蕲河而下,直达管窑。工人将木材从河中取出,晾干后烧炭,直接用作制陶。

便利的水运交通,是管窑陶器的发展基石。上世纪80年代,管窑镇有两个码头。蕲春县彭思镇、横车镇、株林镇以及浠水县丁司垱镇等周边地区农副产品都在管窑镇集散,集市上人声鼎沸。管窑陶器也是经过航运,通江达海,走进千家万户。

水运交通,通江达海。徐小玉供图

至上世纪80年代,管窑出产多个品种陶器,先后有多种花色釉色问世,管窑陶瓷,风靡一时。“等待上货的陶瓷产品,从码头排到集镇一里多路”。

年,首届全国陶艺家邀请会在管窑召开,首次将生活用陶与工艺相结合,开创了工艺陶器制作先河;年,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稀土釉及其在工艺陶中的应用”成果,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同年,管窑镇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陶器之乡”。年10月,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陶瓷顾问李茂宗一行参观岚头矶工艺陶器厂。

窑品这边独好。徐红霞说,管窑生产的陶器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出国访问时,曾以管窑陶器作上等礼品赠送外宾。

徐红霞介绍,当时,上万名手工艺人,齐聚管窑,各显神通,龙窑日夜不歇。“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管窑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手工艺人,日夜不歇。徐小玉供图

“日用陶器作为百姓必需品,遇上赶货时间,整个集镇一片繁忙”,徐红霞说。陶器贸易也十分繁荣,农闲时节,货担郎挑起陶器走村串户,销售坛坛罐罐。

上世纪80年代初,汉阳琴台口、武昌民主路一带,有多家管窑陶器批发市场,造型厚重的陶器受到武汉市民热烈追捧。货物一到,就被批发商抢购一空。

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管窑日用陶器逐渐被塑料、玻璃、白铁制品替代。传统的手工制陶业,逐步失去市场竞争力,多个窑厂先后停工、停产,制陶产业逐渐沉寂。

人才外流,产业沉寂。徐小玉供图

“年至年,将近20多年时间里,管窑镇制陶业发展举步维艰,产品滞销,人才外流。管窑制陶业的发展进入了传承和保护阶段”,徐红霞说。

据年数据统计,管窑镇百年以上历史的龙窑留存有7座,只有4座窑火依旧,陶艺工人从高峰时上万人锐减至余人,且多数人年龄在60岁以上,日产量由近万件减至0余件。

重整行装,梦回千年窑州风采

“窑厂停工,人才流失,延续千年的窑火,在这短短二十年间愈发晦暗,已是危急存亡之秋。”徐红霞思考道,重整行装,复兴管窑,是责任,更是担当。

徐红霞认为,管窑镇千年楚陶文化,精湛的制作工艺,是湖北省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如若置之不理,管窑的手工制陶业将走向泯灭,祖辈留下来手艺很快也会就此断绝。传承和发展,刻不容缓。

痛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缺失了制陶业的管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窑。如何延续千年窑火,重振千年窑州风采?为此,管窑全镇上下进行了积极、大胆、有益的探索。

陶艺复兴,传承发展。徐小玉供图

徐红霞透露,近年来,管窑镇按照“保名窑、引名校、留名师、争名奖、建名企、创名乡,做名市”的工作思路,引导一批陶艺能人回乡,与老窑厂合作进行“二次创业”,推进管窑陶艺走向复兴。

在何良法、李端林、王亨发、龚太平等陶艺大师的带领下,不少能人陆续回乡,推进千年传承的管窑陶艺走向复兴。何建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何建平创建的“柿外陶园”,集陶艺展示、历史传承、工艺表演于一体,别致的陶器灯具、自然纯朴的茶具、造型独特的工艺品让前来游玩体验的游客爱不释手。

研学旅行,活态传承。徐小玉供图

“柿外陶园”还与湖北美院、华中师大、武汉理工大学等全国17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也是黄冈市中小幼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园区每年吸纳实习实训大学生1万人次,接待游客10万人次。

“可以说,柿外陶园代表了目前管窑制陶产业化的最高程度。”徐红霞说,近年来,管窑镇通过恢复生产、研学旅行、生产遗址改造等促进非遗技艺活态传承,以“文化+旅游”的模式引领陶艺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看楚陶,到管窑”深入人心,管窑窑火更旺。目前,以岚头矶工艺陶器厂、李家窑陶器厂、管窑陶器厂、芦窑陶器厂、湖北明窑陶艺公司(柿外陶园)为首,管窑镇有老陶器厂4家、制陶公司3家、大师工作室6家,促进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目前管窑已成为我省最大最专业的校企陶艺制作实践基地。

管窑陶器产业发展,也逐渐实现了从日用品向工艺品转变,从传统作坊到研学基地的转变。年,管窑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陶器销售额达到0万元。

革故鼎新,绿色窑州呼之欲出

大势已成,复兴在望。千年不息的窑火,见证管窑发展的沧桑巨变,还将见证管窑制陶业的勃兴和辉煌。

依托长江航运发展起来的管窑,正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蕲嘉高速、棋盘洲大桥建成通车,让管窑镇成为交通重镇。发达的交通,让更多管窑陶器走向全国。

大桥建成,交通便利。徐小玉供图

长江航运方面,年5月,蕲春管窑万吨物流码头正式开港运营,也是蕲春县首座投入运营的高桩码头;而棋盘洲跨长江大桥通车,让管窑镇一举成为武鄂黄黄都市圈重要交通节点。

陆路交通方面,蕲嘉高速在管窑镇设置出口;蕲太高速、黄黄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沿江一级公路、管窑集疏运一级公路正如火如荼建设,管窑镇正成为区域性交通大枢纽。

交通枢纽,通达四方。徐小玉供图

徐红霞介绍,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管窑镇将以陶为媒,打造“特色文化新高地、大中城市的后花园”,重点建设以岚头矶、李家窑、管窑、芦窑四个窑厂,元丰山,赤西湖为中心的陶艺文化旅游区,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管窑制陶业的复兴,关键也在人。管窑镇现有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9人,为全省同类别之最,分别是何良法、王亨发、李端林、何登明、何细明、管志雄、龚太平、肖春姣、肖启高。

至今为止,“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省级代表非遗传承人2人,分别为肖春姣、何良法;黄冈市级非遗传承人12人,分别为肖启高、李如成、李端玉、何建军、何细明、王亨法、王成花、何登明、肖鲜花、高全军、李从顺、王文志。省市传承,均为全省之最。

氛围浓厚,宜居宜业。徐小玉供图

管窑制陶复兴的实施路径为:该镇将规划建设陶艺文化博物馆、陶艺大师村、陶瓷文旅街等风貌街道,引入其他非遗项目进驻,将管窑打造成一个集“吃、住、游、玩”为一体的非遗小镇,打造成一个艺术氛围浓厚、宜居宜业的文旅小镇。

在盘靓乡村风光方面,修复老旧窑厂,将岚头矶工艺厂老车间打造成美术馆,将李家窑打造为柴烧胜地和摄影打卡胜地,芦窑厂华丽变身为现代艺术文创基地。结合陶艺民宿,打造万亩栀香花海、百年古柿林等,按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陶艺小镇。

华丽变身,摄影打卡。徐小玉供图

在盘活非遗技艺方面,扶持本地大师和传承人开设个人工作室和带徒传承;申报“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扩大管窑陶器市场占有率;设立“管窑手工制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黄冈市级研学旅行基地、湖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在盘活文化遗址方面,每年举办陶艺文化旅游节、千年龙窑柴烧节并承接各类艺术展;持续申报“湖北省陶器之乡”、“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系列荣誉称号,增强作为“湖北省楚陶文化唯一活态传承基地”的“管窑自信”。

年8月,管窑镇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年5月,被授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陶艺创作基地”。年9月,管窑手工制陶技艺再次荣获“湖北省民间艺术文化之乡”美誉。

万亩栀海,香飘两岸。徐小玉供图

春听鸟啼波兴,夏览万亩栀海,秋颂霜叶柿红,冬赏莽原披雪。暮秋时节,来自武汉、黄冈、黄石等地游客络绎不绝,赤西泛舟、研学制陶、品尝古柿。

徐红霞说,“十四五”期间,管窑镇将围绕“临港经济重点镇、陶艺文化特色镇、生态宜居示范镇”发展定位,赶超进位,力争进入一类乡镇,着力建设鄂东新港城,绿色新窑州!

02:34

策划:胡安元、杨振武

执行:余立鹏、陈钰、吕雷、许美华、徐小玉

采写:王焱尧、阮琼

视频:金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