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扶贫故事六永怀感恩心脱贫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专科         http://www.tlmymy.com/

刚刚走到大门口,就听到曲素荣家的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不用说,肯定是她儿媳于长新在缝制编织袋。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有几年了。虽然缝制一个袋子,没多少钱,但作为残疾人的于长新来说,在照顾婆婆孩子的空余时间能挣点钱贴补家用,心里也是很幸福很满足的。就是这样一个“家”——曾经是一个因残致贫的农村贫困家庭,一家人虽然生活辛苦,但性格坚韧不拔,从不向生活低头,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撑起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直面生活不气馁

曲素荣,女,阜城县古城镇前宋村村民,今年75岁。儿子宋红卫46岁,腿部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儿媳于长新49岁,也是腿部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两个孙女,大孙女在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就读,小孙女刚刚上初中。一个近八旬的老婆婆,一对残疾夫妻,两个正在上学急需钱的孙女,生活相当困难,但一家人从没有因为贫困而放弃努力生活。为此,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结合“两不愁三保障”和村民评议,于年将该户确定为因残致贫的贫困户。

坚定信念谋出路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困吓倒。曲素荣一家生活困难在前宋村是众所周知的,但身残志坚的拼搏精神却是被大家伙儿肯定和赞誉的。就拿曲素荣来说吧,今年已是75岁的高龄了,耳背腿脚不利索,但也闲不住,每天在大门廊下与邻居闲聊的同时,双手从没有停歇过,一直在做穿编织袋的手工活。虽然都很努力,但家中仅有不到四亩水浇耕地,地里的收入远远不够孩子上学和一家人生活的开支,如何才能脱贫致富?不仅是一家人头顶上的愁云,也是压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心头的一块石头。外出务工?养殖种植发展产业?学习技能做手工?······不论如何,只要勤劳勇敢有韧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驻村工作队经过实际走访,为了改变该户的贫困状况,积极联系本村康路编织袋厂,为该户提供穿编织袋的手工活。本村康路编织袋厂以生产编织袋为主,但封口和穿线都需要手工,村民很多家庭都以封口穿线编织袋的手工挣钱贴补家用,后被古城镇评定为扶贫车间,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手工活,一家人辛苦劳作,坚定了早日脱贫奔向幸福生活的信心。

多措并举摘穷帽

考虑到身体的不便,发展手工业是一条很好出路。年,在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积极协调帮助下,先购置了缝纫机,同时为曲素荣一家申请手工业产业发展补贴元,从事编织袋封口的手工加工。从最初业务不熟练每天只能挣十多元,到现在每天的收入近40元。幸福的生活有了良好的开端,看到了曙光和希望,儿子宋红卫也不甘落后,积极主动跟随村内轻钢工程队外出打工,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每月也有多元的收入。近几年,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帮助曲素荣一家,为其申请了阜城县农业龙头企业入股,每年可得分红数百元;帮助其积极发展家庭小菜园,除了节省家庭开支外,还丰富了饮食种类,并领取了上级发放的补贴(年领取了每平米10元,共计元补贴;预计年新*策可领取元补贴);全家每年免交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医院报销比例可达90%以上,免除了后顾之忧;两个孩子上学也得到上级*策的大力扶持,没了困难,孩子们也很争气,大孙女从中专顺利考入大专,小孙女在中学学习成绩更是名列前茅。大孙女上大学花销大,但每年可以领取“雨露计划”补贴元,还能获得贫困助学金每学年也有元,再加上勤工俭学,大大地减轻了家庭负担。收入增加了,生活压力也小了,看到一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知道一家人头顶上的愁云已经烟消云散了。

脱贫路上“你我他”

从小的残疾,使得宋红卫夫妻俩自懂事开始,心灵就备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受家庭条件和身体原因的影响,都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从小跟随父母在地里辛苦劳作,生活的艰难使他们都养成了勤劳坚韧的品格。相似的经历,相同的身体,同样坚韧的性格,让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二人孝敬老人、抚养子女,不怕困苦、互相扶持,用勤劳的双手谱写着自己的人生。镇扶贫办、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都是他们坚强的后盾,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加油站”,在“你我他”的帮助和努力下,年曲素荣一家顺利“脱贫摘帽”。摆脱了贫困,但致富的曙光还在向他们招手。年7月,学习幼儿师范专业的大孙女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找到了适宜的工作,也能给家庭减轻负担,增加收入了。有*的好*策,“你我他”都将一直奋斗在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上,他们坚信,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策支持,脱贫路上也将永不掉队,向着富裕光明的小康之路一直走下去。

作者:衡水市无线电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陈立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