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忆里的蔡锷中路 [复制链接]

1#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461259.html

?

文/柳建球

蔡锷路始建于年,初名东长路,年更名为伯陵路(当时省主席薛岳的字),年定名为蔡锷路,后分为蔡锷中路和蔡锷北路二段。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改为大寨路,而*兴路被改为大庆路,改革开放后才恢复原名。

蔡锷中路北起中山路水风井,南到解放路柑子园,是长沙老城中和*兴北路齐名的大马路。

(年长沙地图蔡锷中路沿线)

上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促进了长沙城市建设大发展,老街和老商铺变化大得惊人。而50年代到80代初这个时间段,长沙老街和商铺变化不大,容易让人记住,本文我想专门写写这个时间段蔡锷中路的变化。

蔡锷中路北口:省公安厅招待所、长沙晚报社

上世纪50年代,父亲就多次带我坐公交二路车到司门口和苏家巷,途中要经过蔡锷北路、蔡锷中路和柑子园、解放路,慢慢对蔡锷中路有了印象。

蔡锷中路北口东有省公安厅招待所,西有长沙晚报社。后来省公安厅招待所改建为高层新大厦泉升大酒店,办起了宾馆,成了蔡锷中路一带的标志性建筑。而长沙晚报北边面向中山路的那排房子则开辟成许多门面,出租给大小商户。

公安厅招待所变成了泉升大酒店。柳建球摄

长沙晚报的院子则在这排楼房的南面,大门正是从蔡锷中路进。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年长沙晚报为活跃长沙市人民的文娱生活,在元宵前举办了一次猜谜比赛。我和知青战友宋志华都是喜欢猜谜的人,看了报便高兴地参加了。

那次猜谜比赛是每周一期,连办一个月。每周在报上副刊里发五条谜语,参加者将答案寄到报社。报社出的谜语难度不大,我一连三周猜了个全中。去报社领奖时,发奖的老师还夸奖说:小柳不错,连中三元。我开心又惭愧地笑了。虽然奖金不多,可心里还是蛮高兴的。但比我的朋友宋志华差点,他连猜中四周的谜语。

蔡锷中路水风井长沙晚报和公安厅招待所段。柳建球摄

位于蔡锷中路水风井的长沙晚报新大楼。柳建球摄

顺星桥巷和邵阳坪建设电影院

长沙晚报往南不远便是顺星桥巷,面对蔡锷中路的顺星桥原为长沙护城河的一座桥。清代因这里靠近贡院,各地考生多住在这一带。后取“顺乎文星,得中魁”之意,作为街名。解放前,顺星桥一带为贫民区,现为长沙实验小学的所在地。

顺星桥老街。我的几个知青同学住在这条街上。前面是顺星桥小学。柳建球摄于年

文化大革命中,几个知青朋友住在蔡锷中路的顺星桥,我经常去玩。去多了,对蔡锷中路顺星桥口子上的建设电影院有了兴趣。长沙城里的电影院主要集中在中山路、*兴路和五一广场。建设电影院在蔡锷中路算是个例外,也离中山路和*兴路的其他电影院不远。

有次建设电影院放演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住在顺星桥的知青朋友张建武搞了几张票,特地请我们几个要好知青去看。那时能放的电影少,除了样板戏外,便只有大家所谓的“三战一哈”,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记录片《西哈努克访问中国》。有些人不喜欢看样板戏,而我和这些知青朋友却喜欢看,还也能哼上几句。

建设电影院售票处在蔡锷中路顺星桥巷口,看电影还是要到巷子里的剧场去。剧院所在的那条巷子叫做邵阳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直到年时,亚运会在北京举行,湖南妹子陈翠婷代表中国队夺得了团体、全能和自由操三枚金牌,这个小小不出名的邵阳坪才因陈翠婷住在这里而热闹出名了,我这才知道,当年我看过电影的小巷子还出了名人。后来,建设电影院搬到人民路地质中学旁边去了,当然也不叫建设电影院了。

邵阳坪现在建起了大楼,不再是小巷了

伍家井:长沙市房地局、长沙市招生办

顺星桥对面也是蔡锷中路上一条有名的巷子叫伍家井。这条巷子有两个长沙重要单位:长沙市房地局、长沙市招生办。

市房地局在伍家井和蔡锷中路相交的巷口北面,招生办却在巷内。上世纪80年代前,没有多少人要买卖房屋,那时知道这个局的人不多。改革开放后,房地产市场大发展,买卖房屋的人越来越多,不论是长沙人还是外地来长沙购房的人,不知道蔡锷中路市房地局的人只怕没几个。这里只要每天一开门,便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得很。后来,许多做房产中介的聪明人也跑到这里一二楼租个柜台做起中介生意了。

位于蔡锷中路伍家井口的原市房地局商品房交易中心。后搬迁了,这里只剩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再说市招生办,这又是一个特别牛的单位。因为招生办控制了长沙市中学生招生的权力,全市好多万学生的升学归这里管。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读书的重要性被广大人民群众深刻认识,考一个好成绩,进一个好学校,成了全体家长和学生的追求和共识。这时招生办的重要性就突出了。

记得我们八中曾出了两个招生办主任,一个是我们那届74班的班主任胡抗生老师,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抗日战争中出生的人,比我们学生大不了多少岁。他教我们的*治课,每周给我们班上二堂课,把一个本是枯燥无味的*治课讲得生动有趣。另一个是我们八中的教导主任彭保运老师,这是一个微笑少于严肃的人,在学校里有较高威信。调皮学生一听说彭主任来了,就像老鼠见了猫,怕得很。可是他在我们下农村时,曾亲自送我们到偏远湘南,使我深深记住了他。这两位老师后来都曾当过市招生办主任。

蔡锷中路伍家井巷口,进巷子不远右边便是原市招生办。柳建球摄

沙利文、东方红照相馆、外文书店

顺星桥再往南有长沙一个著名的南食店:沙利文。记得这家店在文化革命前叫沙利文西点店。店名西化,做的点心也味道不错,有一年过年前,我大舅舅曾给我妈妈送来一包年糕,他说是在沙利文买的,一脸得意的样子。妈妈告诉我,这家沙利文,可是家名店,于是我对南食名店心生敬仰。可因为家离这里远一直没有机会来做一回生意。

后来,大约是文化大革命中,沙利文南食店这时已改名为星沙南食店了,它隔壁有家面馆,也叫星沙面馆,生意兴隆。我们几个知青晚上刷标语刷到此处,肚子饿了,便一起到这里吃了一碗面。一个家里稍微好点的知青还跑到隔壁沙利文南食店买了一角钱鸡蛋饼请大家吃,不知是饿了,还是点心确实好吃,我觉得那鸡蛋饼味道好极了。

据资料,沙利文是湖南老字号,年,上海人曹钟琦在蔡锷中路号创立了沙利文,主营糕饼和糖果。年,公私合营,沙利文划归集体所有,当时沙利文为省*府特供点,曾经为毛泽东主席制作生日蛋糕。上世纪60年代,因名字过于洋化,改名星沙。上世纪90年代初,沙利文倒闭。后由沙利文老员工严义*重建“沙利文”。年,增开人民路店。年底,增开柑子园店。

原位于蔡锷中路中段的沙利文西点店在这个位置,旁边有条小巷通邵阳坪。柳建球摄

沙利文南食店对面有家长沙有名的照相馆叫东方红照相馆。东方红照相馆的名字是文革命中改的,文化大革命后,还一度改成了东方照相馆。我和知青朋友曾一起跑到这里照了一个合影,留下了我们青春时的英俊模样。

原东方红照相馆在这个位置。位于沙利文对面。柳建球摄

过了东方红照相馆不远,有一家新华书店,也叫外文书店。比起蔡锷中路其他店不同的是,这家新华书店门前有许多级台阶。估计是这一段房子的地基高于蔡锷路面所致。

我是最喜欢逛书店的,可惜当时长沙只有几个新华书店,比如离蔡锷中路不远的五一路新华书店,也是当时长沙最大的新华书店,还有两个新华书店在*兴南路。再就是这个蔡锷中路的新华书店和王家巷的县新华书店,另外还有水风井附近的古旧书店,都是我有时间就要来看一看的地方。要是手里方便,还要买上一两本喜欢的文学书回去。

长沙最大的邮电局、第一高楼

过了外文书店和宝南街,便是长沙五一路邮电局了。虽然这个邮电局的电信部分在五一路,邮*部分在蔡锷中路,可从宝南街到五一路都是邮电局的地盘,也是个占拐角的单位,更是当时长沙最大的邮电营业场地。

蔡锷中路市邮电局路段。宽阔笔直,高楼林立。和五一路相交,车水马龙。柳建球摄

上世纪80年代前,要打长途电话基本上都要到这里来打(那时还没有东塘邮电局)。先交押金挂号,然后坐在大厅里等候,营业员会叫:某某同志,请到几号电话间通话。长途电话是按时间收费的,每分钟几毛钱。

我祖母过世时,曾到这里打过一次长途电话给在江华县工作的姐姐,等了几乎半小时才接通。我在零陵县前进公社下放时便知道,要从长沙打电话到零陵地区,先要打到衡阳,再转接到零陵地区,再转接到江华县邮局再转接到姐姐单位,麻烦得很,但比打电报要快。电报要抄报译报,再送到接受者单位,往往半天还到不了。

文革中,有人说是邮*是民用的,电信却含有*事机密,必须分开,于是便把一个单位分成了两个单位:邮*和电信两个局,电信局分在蔡锷中路这边,邮*局分在五一路那边。

改革开放后,长沙邮*局便有了一项新业务:发行邮票年册销售。每年初,集邮爱好者要到邮局订购全年邮局发行的全部邮票。到了年底,便集中到五一路邮局的后面院子里领取订的邮票,一年的票可装一本邮册。

记得最开始发行十二生肖票时,第一张是猴票,后来,那张票增值几千倍,可把邮市带火了。连我这个外行也参加到集邮行列,一连数年都订购了年票,每年都要来五一路邮电局排队领邮票年册,也由此认识了不少邮友。现在我还留了许多当年购买的邮册。

邮*局由于手机的出现和电话的普及,已经没有多少人写信和订报了,所以业务大减,现在已转变为快递业务为主了。

蔡锷中路上占了拐角的五一路邮电局还在原位置。只是经过了改建,不是原来模样。左前是宝南街和外文书店。柳建球摄

邮*电信分家后,五一路这个角归邮*局了,他们开办的邮*银行。柳建球摄

邮电局隔蔡锷中路对面是长沙有名的第一高楼蝴蝶大厦,有22层高,是长沙当时最高的楼,也是五一路和蔡锷路这个相交路口的标志。这个蝴蝶大厦还开了文革后长沙第一个开办跳舞厅的先河。在上世纪80年代,能到蝴蝶大厦消费一次是当时长沙人的骄傲。当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长沙比蝴蝶大厦更高的楼不断刷新长沙楼高的纪录。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蝴蝶大厦曾是长沙最高的楼。楼顶看去像只飞翔的蝴蝶。位于五一路和蔡锷中路相交的西北角。柳建球摄

*泥街书市、“手机一条街”

在蔡锷中路和五一路相交路口之北不远处,是*泥街。*泥街书市,那可是曾经名闻全国的四大书市之一。

改革开放前,*泥街默默无闻,只是一条闹市中幽静的小街,虽然也铺着整齐的麻石,可走的人不多。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开始书商聚集,不几年便形成书市,是长沙最早成形的专业市场之一。每天从早到晚,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购书卖书。*泥街周围几条大小巷子深处都有书店开门。

那些年,在*泥街发了财的书商大有人在。有人专门组织写手赶写时尚小说,赶印时尚杂志,发行量很大,不但书商,就连许多二流作家也靠此狠赚了一笔。可那些古板的名作家不屑此事,便只好靠硬本事写小说赚饭钱了。

还有一些头脑灵活的书商,盗版印港台畅销书,大赚一笔不义之财。往往盗印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可发一笔大财。而且听说正版书抢不过盗版书的生意,因为盗版书成本低,可廉价抢生意占市场。

另外还有编印其他各种经济、农林、医药卫生、外国小说的书商也赚不少。甚至编印迷信书的也能赚钱。不过,*泥街的出现和壮大发展,还是大大丰富了我们城市的文化生活,受益的人不少。我的知青朋友谢祥京就做过这样的生意。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书市被搬迁到定王台书市后,*泥街才又沉寂下来。我喜欢看文学书,当时经常去*泥街买书,现在我书柜中的许多书就是在*泥街买的。

*泥街过去的模样。这时书市已搬到定王台了,这里恢复了宁静。柳建球摄于年

宝南街则在*泥街斜对面,也就是蔡锷中路路东。宝南街,南起五一西路,北止中山东路小吴门西南侧。因清代在此设宝南钱局铸造铜钱而得名。

据清《湖南通志》载:“湖南宝南钱局在长沙小吴门内,坐北向南,周以墙垣……雍正八年(公元年)开铸。”宝南街旧有鲁班庙,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年),后经两次扩建,形成占地多平方米,三进殿宇的大型建筑。年毛泽东曾在此组织泥木工人罢工,成立长沙泥木工会。年毁于“文夕”大火。解放后在遗址上建建筑工人俱乐部,改革开放后,辟为通讯产品市场。

别看现在宝南街是长沙有名的通讯手机一条街,可原来,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还曾是长沙古玩一条街,设在宝南街建筑工人俱乐部里面,古玩摊都挤在建筑工人俱乐部里,热闹得很。可是因为场地太小,没有发展之处,便被搬迁到清水塘。

记得年长沙市召开文艺座谈会,我作为市文化馆的业余作者也有幸参会。三天开会期间,每天晚上便在建筑工人俱乐的礼堂放演二部文革中被禁的、当时还没恢复公演的著名老影片,如《三滴血》、《舞台姐妹》等,招待参会者,我便因此饱了一回眼福。

后来建筑工人俱乐部的礼堂改成电影院,人称建筑电影院。

正在拆迁中的宝南街,风光不再,右边是原邮电局。手机电讯市场搬到周围街巷了。左边围档的是原外文书店。柳建球摄

五一路至解放路:长沙饭店、华峰照相馆、奇峰阁

过了五一路,正对着五一路邮电局的是长沙饭店。长沙饭店是改革开放前长沙最大的饭店,这里还兼有旅馆部,可吃可住,而且位于长沙最繁华的五一路,又离老火车站不远,真是*金宝地。

除了湖南宾馆和湘江宾馆外,长沙饭店是长沙人最看重的宴客之处,一度被称为长沙大饭店。就是前些年,长沙饭店仍然是长沙重要饭店之一。可惜,国营饭店还是市场经济战中败下阵来。

五一路和蔡锷中路相交的东南角的原长沙饭店在这个位置。可惜物不是人更非了。柳建球摄

长沙饭店不远便是东牌楼和藩后街。

东牌楼和蔡锷中路相交处,是蔡锷中路较热闹的一段。柳建球摄

东牌楼在蔡锷中路和五一路相交路口之南。长沙有西牌楼和东牌楼两条巷子,这两条巷子得名于明朝长沙的吉王府外有两座牌楼,一东一西,后吉王府消失,东西牌楼也消失,只留下两个地名。

东牌楼我很早就去过一次,那是年前后,那时我读小学五年级。有天晚上,学校组织我们少先队员去东牌楼当时的东区少年之家看电视。那时电视可是稀罕之物,当时学校只选了十多个少先队干部前去,我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较自豪的。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放的是国产电影《英雄虎胆》。

原东区少年之家后改成了市少年宫,本对东牌楼开门,现在对蔡锷中路开门。柳建球摄

东牌楼是原来是长沙寿衣一条街,后来这里有个长沙有名的蚊香厂,生产的蚊香不但行销全市,还销往周围城市农村,记得好像叫做六合庵。

藩后街是古代藩台衙门后门外的街,所以叫藩后街。而藩台衙门大门前的街叫藩正街,在蔡锷中路最后一段,和柑子园南北并列。后来这个藩台衙门大院成了长沙市*府所在地,市*府搬迁到河西后,这个大院又成了市公安局所在地。在修解放中路,把藩正街和柑子园都拆了,因而让公安局大院直接面对解放中路,而路医院新大门。

修整一新的老街藩后街口的石牌坊。柳建球摄

藩后街上有长沙市老干部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还有市委宿舍,我们工作过的蔬菜公司和肉食公司都有门店在这条街上。后来,我到当代商报工作时,还经常来这里采访退休的老干部。比如长沙市原副市长王邦美,他退休后担任了市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还有原市纪委副书记陈国风,他退休后担任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长。许多老干部退休后才有时间来玩玩,搞搞业余爱好。看到他们放下了官架子,老顽童般开心地写诗画画,我也为他们高兴了。

原市老干活动中心和老干大学在藩后街上。后来,老干部活动中心搬到河西,这里专门办老干大学。柳建球摄

快到藩正街了,路边是省人民银行所在地。记得文化大革命中,中国的所有银行来了个统一,取消了除人民银行外的其他银行。文革后,才陆续恢复各专业银行。人民银行是管理各大银行的中央银行,俗称央行。在长沙,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央行便坐落在蔡锷中路南头。每次我从这里路过,便会认真地打量一下。

这是位于蔡锷中路南段的省人民银行。右边一点是原藩正街,后修解放路时拆除,后修建了银宏大厦,地盘归了省人行,现在叫人行长沙中心支行和省外汇管理局。柳建球摄

省人民银行对面有家华峰照相馆,不大不小。我曾在这里照过一次相。那是年5月,我从农村顶职招工回城快半年了,一直和我曾教过的学生通信(我当过一年五年级班的班主任,后还教过一期两个班的数学,并且教过四个班的音乐,还带过全校的文艺宣传队和乒乓球队、羽毛球队、篮球队)。和我通信的学生有近百人,半年多来,邮递员和我混熟了,他每天送信来时会叫:柳建球出来背信呀。应学生们的要求,要给他们每人寄一张近照去。于是我跑到蔡锷中路这个照相馆来了。

当我开票时,营业员问:要加印多少张相片。我答:张。那女同志吃惊了:张?我说:是的,张。她得到肯定答复,才写下数字。收了钱后,才放下心来,知道我不是开她的玩笑。要知道,照一张一寸个人照片,一般最多只洗4张,因为照片本身带有二张,随你贴什么证件都够了。从没有一次洗张的。

照相馆旁边有一家饭店,名叫奇峰阁。我记得文化大革命前,五一广场的实验餐厅曾名奇峰阁,不知是不是一家,只是照相后便看到这家饭店生意还不错,虽然规模不大,可座无虚席。

当年,蔡锷南路还没修,蔡锷中路到这里便转弯到解放路了。柑子园老街的麻石路还是整齐干净的。虽然行人不多,可也能感受到不远处的八角亭和*兴南路的繁华。

这是长沙最高的大厦国金大厦,位于蔡锷中路和解放路相交的西南角。也是原华峰照相馆和奇峰阁面馆所在地。柳建球摄

在长沙人心目中,蔡锷南路和蔡锷北路一起,组成了长沙老城内的骨干大马路。它和*兴路、中山路、五一路一起是长沙城中心街道。它们繁华,长沙便繁华,它们冷落,长沙便冷落。

当然,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蔡锷中路和蔡锷北路、蔡锷南路一起,成了长沙老城内最长的两条南北向十里长街之一。

图中左边这一大片,北起东牌楼,西至*兴中路,南到解放路,东到蔡锷中路,以国金大厦为中心,叫做国金街,人们说这里比*兴南路步行街还热闹。柳建球摄

END?*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布,作者

柳建球。编辑

?明明。部分图源网络。加城小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