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Tongji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11工程”、“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年正式定名为大学;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截至年6月,同济大学设有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个校区,占地面积.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07万余册。
历史变革同济初创
同济大学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Erics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宝隆医师,协医院。德*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0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医院”,宝隆任院长。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年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医院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年6月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取名为“德文医学堂”。
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当时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意蕴合作共济。
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7年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7年月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亩筹建校舍。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19年05月0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医科为大学。因此,每年的5月0日定为校庆日。,学校由南京国民*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国立时期
同济大学
年8月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年1月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在“一·二八”事变中,日*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年8月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年5月,国民**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国立劳动大学(19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
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院系调整
同济大学从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年0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年,理学院生物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化学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以外,全部并给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等学校。
年,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高校的土建系、科、组并入同济大学。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0年10月,被列为高教部重点工科院校。
6年,划归高教部领导。
文革十年
同济大学6年5月,全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损失惨重。
6年6月1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陈琳瑚为组长的工作组进入同济大学。随即,工作组在“一·二九”田径场与师生见面,宣布暂停王涛的*委书记职务,由*委副书记侯东昇代替,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声讨反*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王涛大会”。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涛,同济大学动乱从此开始。
6年8月9日,同济大学发生了“八·九”事件。
6年8月日,同济师生员工开始成立“红卫兵”组织。不久学校有组织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大队部。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活动,并在校内外对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师进行多次抄家。
7年6月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统也相继成立革委会。至此,原来的教学、科研机构被砸烂,基本理论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0年8月,学校成立“财产清理小组”。全校统一行动,对学校的家具、设备进行清点登记。运动对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多间宿舍里的灯泡全被损坏或拧走;部分门锁被拆,部分书架、床板、绘图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产、设备长期无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损坏。
8年月6日,经上海市革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济大学核心小组”,这是市革委会批准的第一个高校*的“核心小组”。此后“整*”由“校革会”和“核心小组”共同负责。
1年,学校取消原建工、建筑两系建制,将两系在校教师全部编入“五七公社”。
年起,学校开始接受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务和科研经费。
5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6年月,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批判科技界的所谓“奇谈怪论”及“三项指示为纲”。[]
继往开来
同济大学9年,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5年10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济大学。
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建学院并入同济大学。
年,原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同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医学院,重建医科。
年1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将同济大学列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即“工程”)名单。
00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所有资产由同济大学接管。
00年,被中组部列为副部级高校。
00年09月,嘉定校区启用,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以及汽车学院首批入驻。
年07月1日~08月日,机械、电信、交通等第二批搬迁学院顺利入驻嘉定校区。
年5月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5]
年5月5日,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年6月1日,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成立。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术研究科研成果
截至01年1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ofModernPhysics》;同济大学有位教授担任“97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01年,同济大学国家86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亿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亿元,比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00余项,合同经费达.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1亿元,比年年增长6%;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项,其中重点项目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6]
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年的不足0亿元发展到01年的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7]
科研基地
截至年6月,拥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此外,在国务院01年1月16日讨论通过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中,由同济大学领衔,经年总体专家组评审获得第一名的“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项目建议又被列为中国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首位。
基地类型平台或基地名称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研究中心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土建结构预计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汽车及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基础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进微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测量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地面交通工具风洞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信号转导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研究中心教育部土木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企业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建筑钢结构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设施农业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道路交通安全与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建设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电动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海洋地质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节能与环保汽车创新引智基地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引智基地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创新引智基地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
收起
(资料来源自01年8月同济大学科技处)
学术资源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该刊以报道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01年1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了0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同济自然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为70.,首次超过《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排名全国第一。
该刊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00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00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年中国00种精品科技期刊”;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年入选“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年中国00种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规划学刊》
创办于7年,前身为《城市规划汇刊》,是国内最早的城市规划学术期刊。该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是国家建筑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美国国际CODEN中心授予国际刊名代码。
《德国研究》
年创刊,研究对象以德国为主、兼顾欧盟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该刊所刊登的文章经常被中国人大报刊资料中心下属的各类刊物全文转载,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年起它入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年第8期《今日中国》杂志(德文版)还专门介绍了《德国研究》杂志的情况。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8年创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首家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力学季刊》
年创办并公开发行。该刊自年起连续被选为国家科委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选为核心期刊;是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力学学会主办的工程力学学科的学术刊物。
《岩土工程师》
年创刊,该刊已被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知网收录。
根据01年8月图书馆网站显示,图书馆藏纸本图书和期刊合订本超过0万册,电子图书约万种,纸质中外文现刊多种,全文电子期刊近万种。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订购了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
办学条件院系设置
截至年6月,同济大学设有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个校区。
学院
系所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历史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化产业系
同济大学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
预防医学院
口腔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
临床医学二系
临床医学三系
临床医学四系
临床医学五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信息学系
生物医药与技术系
分子与细胞生物系
同济大学理学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系化学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
工商管理系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
经济与金融系
会计系
公共管理系
同济大学法学院
同济大学*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治学与行*学系
国际*治系
社会学系
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系
城市规划系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系
桥梁工程系
地下建筑与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
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
机械设计与理论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
暖通空调及燃气研究所
热能工程研究所
制冷与热工程研究所
工业工程教研室
专业基础教学部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
CIMS中心
CAD中心
同济大学软件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市*工程系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泥基材料研究所
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金属基材料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环境材料研究所
材料化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道路与机场工程系
运输管理工程系
交通工程系
交通信息工程系
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德语系
日语系
留德预备部
联邦德国研究所
公共英语教学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同济大学中德学院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机车车辆研究所制动技术研究所轮轨关系研究所电力牵引控制研究所动车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学科建设
截至年6月,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
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5个)
土木工程、建筑学、海洋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物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数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城乡规划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个建筑学(含个二级)01建筑历史与理论0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建筑技术科学土木工程(含6个二级)01岩土工程0结构工程0市*工程0供热、供燃料、通风及空调工程05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06桥梁与隧道工程08交通运输工程(含个二级)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海洋地质08工程力学0机械设计及理论50材料学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个071基础数学07凝聚态物理0车辆工程
学科评估
01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共有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个学科排在前10位,个学科排在前0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人才培养各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全国排名
一级学科名称
全国排名一级学科名称
1
土木工程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城乡规划学
1
机械工程
风景园林学
1
控制科学与工程
建筑学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
海洋科学
17
物理学
交通运输工程
17
力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17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17
生物医学工程
5
地球物理学
17*治学6设计学18公共管理
9
管理科学与工程
18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0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1
哲学
10口腔医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01年1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测量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结构抗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力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理论与历史、城市规划原理、质量管理学、普通化学、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中级德语、工程项目管理、大学德语、建筑评论、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环境与规划)、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类与工程类)、基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与电子)、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规划大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德、法、意大利语强化班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硕贯通(+)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医院
同济大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和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三级甲等医院,总床位数5余张。此外,学校的医院,同济医院,同济医院医院已经挂牌。
医院名称
级别
地址
上海市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89号
医院综合类三级甲等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号
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延长中路01号
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浦东新区即墨路号
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松江区光星路09号
医院
综合类三级乙等
上海市杨浦区滕越路50号
医院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闸北区延长中路99号
医院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杨浦区*民路号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专科类三级甲等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56号
师资力量
截至年6月,拥有专任教师7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青年长江”等优秀青年人才99人。
全职院士
类别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葛均波
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戴复东、范立础、沈祖炎、卢耀如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人)
裴钢、汪品先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姚熹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吴志强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人)罗小未,郑时龄,吴志强,常青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
郑时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张慕圣
国家级教学团队
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团队(郑时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龚沛曾)、钢结构教学团队(陈以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教学团队(赵民)、普通物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顾牧)、宝石学教学团队(廖宗廷)。
教育部创新团队
大城市交通管理理论及系统(孙立*)、节能环保汽车(余卓平)、心脏颤动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的理论基础(陈义汉)、嵌入式服务计算(蒋俊昌)、特殊人工微结构材料与电磁波调控(陈鸿)、城市软土地下空间与工程(朱合华)、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向神经前体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及应用研究(康九红)。
合作交流
卓越联盟
年11月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国际合作
截至年6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社会评价
在世界著名高等教育机构QS与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联合发布的—01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中,同济大学排名内地高校第8至第9位。01年QS全球大学排行榜同济大学排名第9位,内地高校第1位。同济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
最新公布的01年“QS世界大学排名——土木工程专业”(QSWorldUniversityRankingsbySubject01-Engineering-CivilStructural)排名中,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由上一年度的全球第55位跃升至第18位。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科已相继通过全球商科两大顶级认证AMBA和EQUIS(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1所商学院获得认证),国内仅8所高校经管学院取得认证。
杰出校友类别名单职务名单职务*治乔石
中央*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
李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胡厥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万钢全国*协副主席,致公*中央主席钱正英全国*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张惠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沈其震 农工民主*副主席,科学院院士钱易全国妇联副主席,工程院院士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冯培恩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雯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江景波民盟中央副主席杨健台盟中央副主席章师明农工民主*中央副主席罗绮园中央宣传部部长李明豫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钱信忠卫生部部长,开国少将饶斌一机部部长,中国汽车之父盛光祖铁道部部长汪光焘建设部部长陈铁迪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兴国天津市市长冯煦初西安市市长于毅夫黑龙江省*府主席王书坚青岛市*协主席沈怡南京市市长*跃金江西省*协主席阳安江北京市*协主席仇保兴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建设部副部长傅雯娟建设部副部长汪纪戎环保部副部长王兆成铁道部副部长吴启迪教育部副部长姜君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奚国华工信部副部长穆占英国资委监事会主席程望交通部副部长陈效达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徐驰冶金部副部长梁涛保监会主席助理王立五机部副部长王志清国家民航局副局长郑坤生中联办副主任宋原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张彩珍国家体委副主任解思忠国资委监事会主席王讯谟济南*区后勤部部长,空*少将李欣解放**治学院*委,陆*少将韩季忠海*后勤部副部长,海*少将朱金龙空*后勤部副部长,空*少将*新初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姜平上海市委常委,*法委书记
唐承沛
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沙海林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汪海粟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群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吴承志青海省副省长,武警少将张学兵上海市副市长,副总警监张祖林云南省副省长叶林北京市副市长熊建平浙江省副省长时光辉上海市副市长张道宏陕西省副省长沈骏上海市副市长张剑飞湖南省副省长唐登杰上海市副市长洪捷序福建省副省长钱学中上海市副市长刘先志山东省副省长成伯仁陕西省副省长刘*奎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力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哲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燕群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卫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涛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雷卿广西自治区*协副主席叶培广西自治区*协副主席孙文友浙江省*协副主席*钟陕西省*协副主席李松堂辽宁省*协副主席梁之彦湖北省*协副主席毛经权上海市*协副主席陆锡蕾天津市*协副主席谢毓晋湖北省*协副主席石四箴上海市*协副主席李赋都河南省*协副主席王深林山东省*协副主席科学李国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裘法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之父贝时璋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忠弼德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家吴孟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医学家夏坚白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学奠基人朱家骅中央研究院院长,近代地质学奠基人
王澍
建筑“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得主
倪超
国立成功大学首任校长,土木专家
罗云平国立成功大学校长,结构工程专家侯云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庄礼庭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机械工程专家 丁烈云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管理学家 梁伯强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学奠基人丁大钊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吴新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人类学家卢佩章中国科学院院士,色谱分析奠基人王守武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王守觉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陈星弼中国科学院院士,半导体电子专家涂铭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学家董石麟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宁津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地测量学泰斗汤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山机电专家唐有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志镗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吴式枢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邓景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曹楚南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朱能鸿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文学家陈洪铎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免疫学家张祖勋中国工程院院士,摄影测量学家李同保中国工程院院士,光辐射计量学家陆道培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陶亨咸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俞鸿儒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吴旻中国科学院院士,肿瘤遗传学家叶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许厚泽中国科学院院士,测量学家钟万勰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力学家何友声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专家朱洪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段宁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专家郑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专家张耀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家李猷嘉中国工程院院士,燃气工程专家沈世钊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沈祖炎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范立础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陈俊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测量学家梁文灏中国工程院院士,地下隧道专家潘镜芙中国工程院院士,舰艇设计专家戚正武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家魏敦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邹德慈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专家陈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刘高联中国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家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大师项海帆中国工程院院士,风工程专家经济孙文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周纪昌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胡茂元上海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姚燕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总经理陈虹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委书记王俊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公司执行副总裁杜国盛中国中化集团副总裁时传清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韩建国神华集团副总经理关锡友沈阳机床董事长,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郭文叁海螺集团董事长蔡来兴上海实业集团董事长周厚健海信集团董事长施德容上海国盛集团董事长孙明波青岛啤酒董事长徐征上海建工集团董事长陈志鑫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裁吴念祖上海机场集团董事长应名洪申通地铁集团董事长陈共炎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兼*委书记侯福宁上海农商银行行长余静波中国建设银行首席审计官俞小平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副总裁钱文挥交通银行副行长刘信义浦发银行副行长杨宇翔平安证券董事长谢国忠摩根斯坦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人文宗白华“南宗北邓”,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冯纪忠教育家,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罗国杰伦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至院士,文学院教授兼同济附中主任杨益言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红岩》殷夫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马原作家,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熊育群作家,获鲁迅文学奖与冰心文学奖冯契哲学家,华师大哲学系名誉主任熊伟哲学家,海德格尔弟子阮仪三“古城卫士”,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章士钊中央文史馆馆长,同济法学院教授徐浩良外交家,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倪征燠法学家,同济图书馆馆长陈延年新中国百位英模,陈独秀之子孙穗芳社会慈善家,孙中山孙女朱逢博歌唱家,首届中国金唱片奖得主邱震海凤凰卫视资深节目主持人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现任*委领导*委书记方守恩*委副书记
钟志华
徐建平
吴广明
方 平
冯身洪
纪委书记方 平现任行*领导校 长钟志华常务副校长伍 江副校长
江 波
吴志强
吕培明
顾祥林
雷星晖
陈义汉
(资料来源自年16月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