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卢克文工作室
作者:卢克文
随便聊聊。
这个话题本来是公司内部讨论创业环境的,但我颇多感悟,随手写篇短文。
我从年从湖南到广东闯荡,现在刚好二十年整,因为亲身见证和经历了很多人的发家过程,对时代大潮的变迁有很多血淋淋的体会,说一点小感想。
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创造财富、获取财富的那一波人,还是港台新日韩来投资建厂的为主,利用廉价劳动力和中国稳定的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收获了大量财富,我刚到广东时,模具老师傅教我分辨各个工厂的好坏,他总结得很简洁:新加坡的工厂最好,什么都按劳动法来;日本的次之,还不错,对工人比较守规矩;韩国香港的还可以,能守规矩就尽量守规矩,不守规矩的大家也忍了;台湾的比较差,常有各种小伎俩欺负工人。
还有一部分工厂,进了厂就没收了你身份证,让你累死累活干一年,还不给你发工资,也不准你辞职,这种叫黑厂,保安会动手打人,帮黑厂主镇压工人,在年代到年初还有,后来才慢慢消失。
根据我师傅的总结,黑厂以本地人居多,那时候本地人刚创业,没钱,就只好搞黑厂,没办法,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血淋淋的。
香港人台湾人有时候对大陆人的优越感,是他们认为当年他们来大陆投资,才有大陆今天的繁荣,其实这是一种经济关系,是互利互惠,香港人台湾人来大陆开厂第一目的是来赚钱的,不是抱着拯救大陆人这种想法才过来的,他们确实也赚到钱了,更享受了长达三十年左右人上人的生活,福报够了,就不要抱着什么道德优越感来看待当年的投资。
经济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大家都只是在系统里共生,有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
就像今天我们去越南缅甸投资也不要有什么道德优越感,赚到钱就好好回来,不用站起来指着越南人缅甸人的额头,说要多谢我们拯救你。
到年中国市场繁荣,民间赚到钱的一般是三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这些人下海比较早,完成了早期的原始积累,像东莞虎门这块,很多人就是踩着缝纫机赚到第一笔钱,然后到*河批发市场买档口搞批发,前店后厂模式,老板跑业务老板娘管财务,几十个工人在乌七八糟的车间里干得黑天暗地,这里又跑出来一部分人出来做品牌,那时候做品牌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批发,传统办法就是先注册一个牌子,搞一套VI和SI,开两家形象店,再签一个当红明星做代言人,带着明星到服装展会遛一圈,就能签一大波加盟商。
这些加盟商就成为品牌的基石,品牌方后面搞好每年两次订货会就能赚钱。
那时我在这种公司负责企划部,工作之一就是给这些代言人拍画册打杂什么的,目睹了好多这种类型的公司从生到死的过程。
像中山古镇的灯具、东莞厚街的家具、海宁的皮草、义乌的小商品等等,都是属于这一代人的赚钱故事,还有在华强北悄悄搞走私的、或者做外贸的,这些财富属于60、70后生人,起家还是得有一小桶资本金才行。
最最精彩的其实还是-年这十年,这是属于中国年轻人的*金创业十年。
年我28岁,已经十分焦虑了,很想干一(duo)番(zheng)事(dian)业(qian)。
我那时候主要深圳广州两头跑,学习别人是怎么发家的,发现很多年轻人已经白手起家,大把大把挣钱。
大多数年轻人起家时身上就一两万钱,其实就是存了两三个月的工资,他们大多文化水平并不高,也没什么人脉,起家时干的都是别人看不上的行当:开淘宝店。
淘宝那时候造富速度奇快,很多人是上个月我见他还是个普通的公司职员,或者送快递的、做保安的,都是看起来毫无指望的职业,突然就赚到钱了。
年认识一小伙子,比我还小五岁,一个月三千块钱工资,抠抠搜搜过日子,三个月后见他时,突然开了家淘宝店卖女装,公司十几个人,一天三万多的销售,一个月能卖一百万,一年后,他的店就能稳定在每天十万块钱销售。
我问他怎么发的家,他说他也不知道,就是辞职后不知道干嘛,开了家店找了个工厂供货试一试,没想到这么火,女装直通车关键词第一页当时也只要0.2元一个点击,获取有效流量成本极低,一个月就做开了。
这种二十岁出头就突然暴富的案例在我身边接连发生了十几起,一个个问下来,酸得我人格质壁分离,不过后来我自己也成了淘宝系统的受益人。
要知道如果没有淘宝,这批年轻人就只有乖乖上班熬资历,等到四十岁左右看天命发不发财,结果他们在二十五岁不到时,就拥有了本该在四十五岁才拥有的财富。
年轻人从来没有这么爽过。
淘宝这块市场在-年这四年很容易赚钱,消费者的增长超过了商家的增长,求大于供,年后线下大牌纷纷进场,开始日渐艰难,原先创业那一波生意做不下去的,就转型去做了刷单公司、淘宝客、电商培训,成为第三方服务商又赚了一笔。
改变年轻人命运的不仅仅是淘宝,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