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妇产科团队在马丁教授的带领下,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级妇产疾病研究课题项,并积极推进成果的临床转化,现已完成临床转化应用5项,更有一种国家级新药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是什么让这个团队如此活跃而多产呢?本期让我们走进同济妇产科团队,听听团队成员的说法。不能辜负的是责任医生不只是治疗一种疾病,每天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情感、正为疾病所苦的人。所以我们的医学创新有一件精神的“内衣”,医院老一辈医生的毕生职业追求,更是医学的终极关怀。——马丁
20世纪40年代,我国的宫颈癌、卵巢癌发病率很高。中国第一代妇产科先驱和领*人、医院金问淇教授率先开展了妇科癌症的研究。年,医院整体搬迁到武汉后,金问淇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宫颈癌根治手术,年,医院还开创性地进行宫颈癌的筛查防治,通过子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方法,老一辈的临床专家们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文革”后,他们又恢复了筛查工作,4年时间,他们深入厂矿、社区筛查了近三万人次,目的是掌握中国妇科肿瘤发病现状,从而进行规模性预防。
20世纪80年代,时任妇产科主任蔡桂茹教授已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专家之一,门诊、病房、手术室,面对一个个痛苦的女同胞,蔡教授埋头苦干,内心里却在流泪。“那时,我还是未谙世事的年轻学生,跟着老教授上门诊、做手术,常常看到的是已经挨到了癌症晚期不得不来看病的农村妇女。记医院的晚期宫颈癌病人特别多,候诊室的长椅下常常是一摊血、一摊水,老远都能闻到异味。再看看病人,个个被病痛折磨得没有了人形。我的老师们只能是尽力去手术,虽然明知道手术效果极其有限……”
正是这段经历让马丁刻骨铭心,团队中学科带头人及多位成员都选择了去国外继续学习深造,研究方向仍然是宫颈癌、卵巢癌。“几代同济前辈背负起的责任,我无法辜负,不能辜负……”
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团队拿到很多课题,获得不少国家奖项,似乎幸运女神总在我们身边。可实际上,每一点小小的成就背后都伴随着若干次失败和数不清的困难,因此“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我们团队每个人都最熟悉的一句话。——王世宣
宫颈癌是我国重大疾病之一,全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接近世界总量的1/3,但国际上制定的一些防治方法我们很难照搬。比如针对HPV病*研发的宫颈癌疫苗,对白种人的预防效果可达80%,而对中国人的预防效果只有60%。与此同时,超过70%的女性一生中有过至少一次的HPV感染,但绝大部分感染可自行消退,只有少于1%~4%的个体发展成HPV持续感染,进而有可能导致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发生。如果在我国青少年中全面推动宫颈癌疫苗注射,不仅要让95%以上的HPV感染女性陪着注射疫苗,其所需费用更是远远超过我国卫生经费总量,因此是不合理,也不划算的。
以往的研究发现,只有5%的HPV感染者是宫颈癌易感人群,如果能找到这5%的人,让她们接受宫颈癌疫苗,是最合理也理想的状态。为此,我们联合浙江医院等数十家医疗机构,在3年时间里收集个中国汉族样本,进行了宫颈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最终发现并验证了两个全新的SNP位点,首次发现我国宫颈癌遗传易感位点变异4q12(rs)和17q12(rs)。
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数不清的失败。印象最深刻的是因为要收集全国30多个中心的宫颈癌治疗资料和样本,我们用了3年时间,派出20多人到全国各地走医院进行病例采集和样本收集,其中预后随访资料的完善是最困难的工作。我们20多个人每天要拨打上千个电话,常常“热脸贴上冷屁股”,尝尽世间冷暖。因为病人常更换移动电话,只能按照地址去查,有把电话打到街道办的,也有把电话打到当地公安局的,有一次甚至把电话打到了火葬场才搞清楚……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所有资料收齐,把实验做完。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获得了中国汉族宫颈癌的遗传学易感性数据,由此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文章发表后,我想总算能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向马丁教授汇报好消息的同时,他就向我布置了下一步工作。想到要重新去和大批的病历无休止地打交道,我真想说“就这样吧”。马丁教授看穿了我的心思,他说:“我们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可如果它不能被继续转化到临床上,之前的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我和同伴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目前,我们正在以这两个易感位点为基础,尝试做宫颈癌预警模型,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疫苗注射提供帮助。
科学领域没有绝对权威在很多医学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都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很多人习惯了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习惯了遵从各种权威。可事实上,医学领域还有太多的未知,所以绝对的权威是没有的,有质疑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寻找证据进而挑战权威。——奚玲
以往的研究证实,HPV病*感染人体并整合进入宿主宫颈上皮细胞形成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遗传事件,长期以来,国际上大多数学者认为HPV在宿主细胞的整合是随机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项目组通过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和高通量病*整合检测,计算并绘制了HPV频繁整合位点图谱,最终发现HPV与人类DNA并不是随机整合的,其中HMGA2(7.8%),DLG2(4.9%)及SEMA3D(4.9%)位点的整合几率明显更高。我们由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病*整合模型,并首次对HPV的基因整合机制给予了回答。因为这一发现为定点清除癌基因提供了依据,也为开发新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提供了帮助,论文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后立即引起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