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史海钩沉丨楚国良话说千里湘江第一湾一 [复制链接]

1#

“过了杨梅洲,就没有茄子呷”也颇有来历。古湘江河中段,只有金湘潭一处水运码头,北上要到古岳州才能停靠。那些跑船的船架佬是拿着性命在湘江跑船,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在湘潭停靠卸货装货期间,领了工资总想去享受一番,喝花酒便是其中一项。旧时的女子,没有现代女性这么讲究和爱美,贴身也就穿个肚兜。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过了哺乳期,胸部逐步下垂,就像本地产的茄子。因此茄子也成了青楼女子的一个嗨称。那些船架佬由于经济的原因,自是上不了正规的青楼,从在旁边走走停停,一直逛到窑湾正街,还是没有相中吃花酒的去处。窑湾正街几家青楼的老鸨子们便取笑到:还挑咯,过了杨梅洲,就冒得茄子呷哒唻。原来湘潭的这句俚语是古代青楼开门揽客的一句广告词。

话说“千里湘江第一湾”

一一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行纪

文/楚国良

千里湘江,浩浩荡荡,出漓湘、过潇湘、到蒸湘,流经湘潭境内,缠绕于杨梅洲,划了一道大湾,成为“一江四岸、聚湘成潭”的自然奇观,誉称千里湘江第一湾。

湘江第一湾,弯出了千年古镇窑湾,窑湾始于秦代,建制于晋代,明清时期“万商云集、千帆林立”,年来,窑湾经历了历史沧桑巨变。

古镇窑湾留下了历代名人足迹,晋代名将陶侃在此驻军队;唐代诗圣杜甫在此借酒浇愁;近代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都曾在此驻足。

窑湾从历史深处走来,湘水晚渡,淘沙戏波,夕阳下,江边柳林在微风中树影婆娑,古街古港古韵悠悠,在向人们讲述老窑湾车水马龙的故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特色风貌的本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近日,笔者怀着一种对厚重历史的敬畏、珍爱和不舍,走进历史、走进窑湾。

走进历史、走进窑湾。窑湾是旧的,望衡亭、唐兴寺、陶公山、陶侃墓、何腾蛟墓、江山胜迹石刻、唐兴桥、潭宝老汽车站、李柳染堂……这些经过时间沉淀的文物古迹,是湘潭历史文化的见证,让一切都真实有据。

走进历史、走进窑湾。窑湾也是新的,毛泽东生活纪念馆、张新发槟榔民间博物馆、孔雀窝艺术空间、天台茶室、特色书屋。新的业态在这里涌现,携着历史的风,走进窑湾的现在与未来。

这里的每一处都值得你细细品味,慢慢寻。你只需感官全开,悉心观察,湘潭深厚的历史文化,自然会和你对话。

——题记

一、地名的内涵

窑湾得名于清代。此前至晋,为临湘县(今长沙)西陲村落。因晋时在今壶山建石头寺,便称石湾。晋建兴元年(),武昌太守、荆州刺史陶侃为攻打反晋武装盘踞的长沙城,率兵马屯兵壶山等地,2年后,队伍扩大到2万余人,便移至长沙岳麓山。在石湾期间,为保证军需,他率部规模开发这里的商贸,使石湾初成江南小镇。相传他建有阅兵的望岳亭(现建为望衡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解决军粮而率先垂钓的钓鱼亭、沟通港汊的陶公桥(即后称通济桥,已拆)、登壶山的八十三蹬(被水厂填埋)等。唐永徽六年(),谪臣褚遂良曾到石头寺疾书“大唐兴寺”(其石额今被湘潭市博物馆收藏),隐喻匡扶大唐之意。后有名僧智俨在寺执教40余年。唐天宝八年()后,新设湘潭县治于石湾上游的洛口。

宋时,石咀垴有望岳亭一座,北宋诗人刘攽(—)被贬监衡州盐仓时,曾到此赏景,并写下了《次韵和望岳亭诗》。宋元符元年(),湘潭县从石湾上游的洛口移于石湾下游的大埠桥,重筑陶侃衣冠冢(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壶山。随后,本地求子桥与大埠桥依水列肆为商贸区,绵延十余里。此时,唐兴寺虽废,但在其地建有湘江亭一座,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张栻曾题《唐兴寺湘江亭》诗,生动地描述了石(锦)湾的景致。元代,石湾改称锦湾。锦,取锦石即彩色石之意。

明代,“杨梅洲至小东门岸,帆樯舣集几二十二里,廛市日增,蔚为都会。”锦湾有了新的发展,始为大镇。时湘潭县有了“总”的划法。锦湾的大码头至唐兴寺为正十八总,唐兴寺至唐兴桥(即通济桥,又称陶公桥)为上十八总。唐兴桥至金凤庙为正十九总,再往西至沟子口为上十九总,过沟子口直到香铺巷为锦湾上街。总市只是其中的一条街道,即正街,它的两边各有一条街,靠江的叫河街,又叫前街,另一条为后街。明正统元年(),唐兴寺由僧宗洪等重建。明嘉靖三十二年()《湘潭县志》还记载:“通济桥(即陶公桥,已拆)在县治西,锦(窑)湾右,旧名唐兴桥,成化年间知县马琛改今名。”在正街与后街中的居仁巷(今朝阳街)和由义巷,便是明吉王三世徐妃的故里。相传雨湖的命名,便是吉王偕徐妃游春于该地,途中遇雨,见雨滴荷叶,千万珠跳,感景而定。

明末,湘潭百业兴旺,粮食交易日渐发展,锦湾又称唐兴湾,其沙湾成为谷米集散地。顺治六年()正月,明末抗清名将、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师、定兴侯何腾蛟在湘潭抗清兵败,其就义后,曾一度葬唐兴湾陶侃家冠冢右侧后。康熙十五年(),其堂侄将之迁回故里后,湘潭人民设其衣冠冢(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墓地。清初,邑人肖俊义重侈了通济桥,又捐修了唐兴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五十七年(),中国籍传教士刘武阳在十八总后湖边的江南宾馆建天主教堂,时湘潭成为湖南天主教中心。咸丰三年(),曾国藩在杨梅洲设船厂及水师营基地,并于咸丰四年()在窑湾(时唐兴湾改称窑湾)等地与太平军激战,在此首次大胜太平军。同治元年()三月,湘潭考生人在真道巷(今大力巷)焚毁了天主教堂,赶走了天主教西班牙籍主教方来远,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同治五年()五月,湘潭哥老会向萌知、彭四铁匠等千余人因谋泄事急,在锦湾纵火发难,官方集兵勇团练围剿,向、彭战死。清光绪二十一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创建共和流血献身的女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经媒人说合,嫁给十八总由义巷“义源当铺”(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板的次子,她在此生活了8年,所生女儿王灿芝,后求学于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女飞行员。宣统二年()六月,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安排他到正十八总河街“宽裕枯粮行”(今与唐兴街65号后门相接的房屋)当学徒。但毛泽东通过与母亲巧设计策,没有当这个学徒,而是继续完成学业。年春,毛泽东由广州回湘潭,落脚原“宽裕枯粮行”老板家(时该行已倒闭,老板家搬至上十八总狮子口左侧,现原屋已拆,已另建一平房)。

窑湾还曾成为湘潭各行各业的领头雁。《湖南通志》“食物者六”载:“光绪年间杨梅洲的茄子,负有盛名。”光绪十八年(),正十八总石咀垴下首合资开办的恒昌酒作坊所产“镜面酒”为湘潭名酒。三十年(),湘潭杨梅洲船厂制造的小火轮问世。宣统元年(),湖北崔氏在湘潭杨梅洲开设锅炉修理厂,将冷作技术带入湘潭。民国元年(),湘潭县议事会成立,通过的决议有:前清团总一律取消,城总改区,保护古迹等。民国六年(),湘潭籍人士黄雁九筹建湘潭大明电灯公司于正十八总由义巷燕窝里,于民国八年()发电,为湘潭发电之始。同年,毛泽东的好友郭梓材在电灯公司就职。民国十年()后,毛泽东利用郭梓材之便,在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党支部,这是毛泽东在湘潭县城所设的唯一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民国十一年()六月,以窑湾为起点站的潭宝公路正式开工。民国十二年(),湘潭商民李梅初在十八总由义巷创办日新面厂,是为湘潭机器制面之始。民国十四年(),潭宝公路湘潭至湘乡段竣工,并投入营运。同年,建窑湾汽车轮渡码头(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六年()四月,为庆祝潭宝公路竣工,建“创建潭宝汽车路纪事碑亭”于汽车轮渡码头左则(现重修于国道旁,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七年()八月,全城拆屋让街,并于年建纪念性亭——望衡亭(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原望岳亭处。

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湘潭县第一区公所成立,辖文华、雨湖、壶山、东坪四镇。此是窑湾正式为镇之始,官名“壶山镇”,镇址是正十八总(今中山路市开关厂车间和仓库地)。民国二十四年(),省府拟就湖南历代乡贤30人,内有陈鹏年。民国二十七年(),秋瑾之子王重民,将祖产房屋一幢捐赠给私立新群学校(该校系年由毛泽东、黄笃杰、宫廷璋、言志超、陶诗衡、王洪伦、刘修等人发起,集资在十四总莲花街吉安宾馆创办)办中学,以弘扬母志。同年,修建韦明路,西起窑湾汽车轮渡码头,东至城区贵阳路,使汽车站与火车站衔接起来。

年至年湖南会战期间,窑湾遭到日寇飞机几十次狂轰滥炸,千年古城,损毁严重,人员伤亡很大。年6月16日,日军三路犯湘潭,一股从岳麓山西入县境仙女、黄龙二乡。17日,这股日军经砂子岭至黄土山(壶山),见陶侃、何腾蛟衣冠冢,心虚壮胆,扫射了一梭机枪子弹,至今弹眼依旧。年5月,日军在湘潭纵火,从窑湾福主祠至长衡宫,唐兴寺至包爷殿,望衡亭至十二总大同街,房屋全部烧毁。大火后,市面人口减少2/3。同年9月2日,日军投降,窑湾光复。年2月,窑湾至花石,全程55公里的潭花大道修成。同年8月,窑湾获得解放,发展至今。

二、文化的外延

1、古迹荟萃

唐兴桥是湘潭市区通往窑湾街道的唯一通道,原名壶山桥,因毗邻唐兴寺而得名,是湘潭城区现存完好的最古老的石拱桥,生活在湘潭窑湾街区的居民每天都由此进出。该桥始建于清初,为单孔石拱桥,长13米,宽6米,跨度12米,由花岗岩石砌成,两边有花岗石围栏,围栏柱头上立有狮、象、鹿、猴、兔等动物石雕,栩栩如生。然而,由于年代久远,石雕面目越来越模糊。

通过唐兴桥,一路向窑湾深处蜿蜒,一路上古迹众多。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湘潭唯一的摩崖石刻——江山胜迹。路过石刻,就会看到江边的望衡亭,相传望衡亭是东晋名将陶侃在此屯兵时所建,那时站在亭楼上远眺,可以望见南岳衡山,望衡亭便由此得名。经过望衡亭,便来到陶公山。山上并排修有两座墓冢,分别是东晋名将陶侃和明朝抗清名将何腾蛟的衣冠冢。明朝覆灭后,何腾蛟在湘潭县城蒙难,后来灵柩被迁回祖籍,窑湾只留下了这座衣冠冢。

绕过陶公山,便来到了唐兴寺原址。唐永徽六年(年),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因劝止高宗废王皇后欲立武则天为后而被贬潭州。一天,褚遂良登陶公山,见石塔寺寺宇宏伟,触景生情,于是奋笔题写“大唐兴寺”4字,以暗示匡扶大唐之意。该寺于元末被毁,至明正统元年(年)复重建,后又多次毁而复修。清光绪13年(年),寺院遭遇劫匪,众僧四散,寺院方始败落。现寺院仅存“大唐兴寺”石额藏于湘潭市博物馆,寺址已改为现在的唐兴寺小学。

穿过唐兴寺原址,经过一座石桥,一座碉堡形的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我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的现代化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始建于年。后因失火被焚,车站在原基础上得以修复,现在看到的潭宝汽车站是一幢高4层,带天井的碉堡形建筑。车站因区位和规模的缘故退出历史舞台,但圆形台阶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潭宝汽车站见证了湘潭作为公路交通枢纽的辉煌。车站被废弃后,成为了附近工厂的仓库。年,潭宝汽车站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处古迹象征着窑湾昔日的繁华与显赫,如今光阴远逝,遗留的故事永远是窑湾深处刻骨铭心的记忆。

2、故事厚重

在窑湾,还有不得不提的两个故事。一个是秋瑾告别夫家,走上辛亥革命道路。另一个是毛泽东与宽裕枯粮行擦肩而过的缘分。秋瑾的夫家是湘潭显赫的王氏家族,现在窑湾由义巷就有秋瑾故居的3间房屋,大门上有“义源当”3字的石招牌。据说原有房屋10间,三开三进,为两层的砖木结构,总面积余平方米,但是有7间在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只留下了现在的3间门楼及后面的过道。秋瑾在此生活了7年,之后便参加到早期革命中。传说当时秋瑾借带两岁女儿出门看戏之机,悄悄地将一张给夫婿的纸条留在女儿的衣服口袋后,将女儿留在现在望衡亭处的戏台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义源当”被列为辛亥革命纪念地,孙中山手书的“秋瑾故居”匾额位于门上,年秋瑾故居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秋瑾故居的是窑湾普通居民的住房,人们每天悠然来往于此,但不少外来的客人还是会好奇地凑到紧锁的大门前去一探究竟。

宽裕枯粮行位于通往窑湾的江畔,是清光绪年间毛槐林开设的。宽裕枯粮行为单开间四进砖壁木板3层楼房,房宽仅两米多,但长约20米左右。外墙很厚,房间中规中矩。粮行不是米店,并不直接销售加工好的米粮,只做未加工粮食的贸易批发。毛槐林就是毛主席的伯父。毛主席在进入东山学校以前,父亲曾有意将其送到伯父处学做生意,年幼的毛泽东觉得挺有意思,并没有抗拒,只是后来进入了东山学校继续求学便作罢。这段经历,毛主席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中提到过。毛主席在后来求学长沙及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期间,多次来到粮行落脚。宽裕枯粮行代表着湘潭作为全国四大米市的辉煌。

3、市场繁荣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于老百姓来说可是头等大事。湖湘这片土地农业素称发达,自唐宋时期就可输出大量谷米周济天下。湘潭的谷米市场兴起于明代中叶,大盛于清初。清代后期发展成为与无锡、芜湖、九江相比肩的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繁盛绵亘近五百年。

要说湘潭窑湾这个地方为何能形成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首先当然是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位于“千里湘江第一湾”湾中,湘江为其提供了繁荣的必然条件。从十八总鼓楼门近处沙湾到锦湾是清初谷米市场,帆樯云集、大船可装万石(吨),直放长江。

因水运贸易带来物流与人流的汇集,促进了窑湾商业的进一步蓬勃发展。涓水的碧泉和涟水的十万垅,产出的稻谷碾出来的“油米”洁白如玉、光彩油润。是当时用水力和牛力碾出来的米,比人力碾出来的原熟米要白得多,八方来客云集湘潭,运米之船连樯衔尾,粮仓栉比,店肆林立。

这个时候,窑湾“米市”开始步入正轨。常常有收集粮食的,走河里面下河,运到长江流域下游去,或者有的就沿涟水而上,运到山区去的景象。到民国时期,这里的交易量达到一百三十万石。当时粮行有58家,加工的碓坊有多家,还有几十家仓栈用来专门囤积粮食转手买卖,所以窑湾从明清以来到民国时期,和另一“粮食市场”易俗河互相配合,是湘潭米市的一个重要地点。

窑湾刚开始被称为锦湾,元朝的著名的进士燮理溥化,他就有一句诗,“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就是讲的这个地方。

锦湾的苏钢业曾名噪一时,光绪刊《湘潭县志》说:自乾隆始,湘潭的苏钢质量超过芜湖,据说锦湾的苏钢是用兴仁巷码头外的“长沙潭”的潭水淬火而成。从此湘潭苏钢畅销全国,并成就了“花石禾镰”。

年10月,湘潭民报记载:镰刀是我国农村唯一割禾工具,在原天马乡(即现花桥乡)大量生产,远销上海、南京、汉口、广州各地,乡人百分之二十经营此业,入其境便处处闻叮咚打铁声,人们称为“镰刀国”。它是湘潭钢业之始,苏钢原产安徽,因此此地有“包爷殿”(包公是安徽人)。

窑湾这个地方是湘潭近代机械工业的发祥地。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湘潭的救火机、碾米机等等这些机械,都是由窑湾制造。最著名的厂家叫做萧汉记,是窑湾最大的机械厂。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个钧兴机械厂,在民国八年,他制造了湖南第一台80马力的蒸汽机,这台蒸汽机后来装在杨梅洲杨福盛船厂制造的新鸿发轮船上头,使新鸿发轮船成为装备湘潭生产的蒸汽机的这么一艘轮船。而它的基地就在窑湾里,所以,窑湾也是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制造业的发祥地,可惜后来衰落了。

木材业也在锦湾上街一带发展。至今这里还有个码头叫做南竹码头,竹枝词中间有这么一句,“洲北飞帘竹木屯”,杨梅洲以北,那当然是指的窑湾,这里是个竹木集散地。

在今天的窑湾的上头,也是过去所称的锦湾上街一带。那一线房子前都有一块坪,那就是架木场的所在地,有木条子、有圆木,都集中在这里。凡销往市区的杉木、圆木、楠竹悉出于此,也常有架木厂把杉木条架在门口销售的特色销售场面。

这个情景明清时期一直存在,到民国期间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竹木生意就集中到了向家塘和太平街了。

在民国期间,湘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叫做蛋粉业。把蛋黄焙干做成粉子用来出口。而这个时候湘潭生产蛋黄粉的鸡蛋的来源地又是在窑湾。

在窑湾一带,广泛的收购涟水上游,涓水的上游乡村所生产的鸡蛋,然后运到蛋粉厂里头。把鸡蛋黄挑出来焙干、碾碎,把箩筛筛了,变成蛋黄粉。所以,到民国初年这一段时间,窑湾还是相当繁盛的。经过抗日战争以后,湘潭的城内被日本人轰炸了,总上被烧了。而对于窑湾来讲,失去了它的依托,所以它就慢慢地衰落了。

所以锦湾在清末民初拥有五大市场:粮食市场、机器工业、木材市场、蛋品市场,甚至苏钢市场。钢坊因其火光四溅,碰击声嘈杂而远离人口稠密的市区聚于唐兴桥两端。锦湾商业十分繁荣,制造业也在此发端,以致明末清初就有“锦湾繁”的说法。

4、风俗奇异

杨梅洲没有杨梅,杨梅洲还留给莲城人一句俚语:过了杨梅洲,就没有茄子呷。这里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传说呢?一切还得从老湘潭说起。

老湘潭的商业起于明,兴于清。湘江在湘潭绕了一个“U”型,造就古水运交通的一个天然码头,形成了老湘潭一总到十九总的繁华商业链。随着晋商,浙商,徽商,赣商的云集,烟花柳巷的生意也日益繁荣。原平政路,雨湖后湖处就有一处青楼遗址(现已拆毁),门楣和二楼栏都雕绘有西厢记和半开的荷花苞图案,这是古时青楼的标配。另一处就是现九汇沟,也是烟花一条街。还有一些小型的散落在十五总至窑湾正街一线。青楼有很多才艺和容貌绝佳的女子,被商贾巨富相中,花巨资替其赎身。又不便在城里安家,便在窑湾对面的洲上置办房产,给些金银,雇上一个丫环婆子照顾生活起居。其它商贾也跟风学样,这座无名小洲,便有了一个外号“养妹洲”。因养妹和杨梅在湘语里发音相近,久而久之“养妹洲”便成了杨梅洲。

“过了杨梅洲,就没有茄子呷”也颇有来历。古湘江河中段,只有金湘潭一处水运码头,北上要到古岳州才能停靠。那些跑船的船架佬是拿着性命在湘江跑船,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在湘潭停靠卸货装货期间,领了工资总想去享受一番,喝花酒便是其中一项。旧时的女子,没有现代女性这么讲究和爱美,贴身也就穿个肚兜。随着年龄的增大或过了哺乳期,胸部逐步下垂,就像本地产的茄子。因此茄子也成了青楼女子的一个嗨称。那些船架佬由于经济的原因,自是上不了正规的青楼,从在旁边走走停停,一直逛到窑湾正街,还是没有相中吃花酒的去处。窑湾正街几家青楼的老鸨子们便取笑到:还挑咯,过了杨梅洲,就冒得茄子呷哒唻。原来湘潭的这句俚语是古代青楼开门揽客的一句广告词。

三、窑湾之开发

目前湘潭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为窑湾汽车站、唐兴桥为中心的周边区域,保护范围总面积为13.01公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公顷。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集中体现出湘江第一湾明清商业、住宅的历史风貌,现存保留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7处。街巷空间由平行于湘江的沿江西路和老河公路以及垂直于这两条道路的吁家巷、柳树巷、清洁巷、湘永汗巷、狮子口巷和石嘴脑巷等6个小巷组成,形成了具有湘潭特色的“扁担街”的街巷空间。

最近,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全省共有53处街区入选,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上榜。这是窑湾历史文化街区继获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后的又一殊荣。

在全域旅游的浪潮中,古街、古镇建设如火如荼,窑湾如何在全国成百上千的历史文化街区中脱颖而出?

优势一:交通的发展与政策支持

对于发展旅游而言,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条件就是交通。

当前,湘潭已经进入高铁时代,离黄花机场也就50分钟的车程,还有湘江黄金水道吨级码头,随着城际轻轨的开通,湘潭到省会城市长沙的时间将缩短到25分钟。有了交通,就肯定有人流。

人流的聚集将为旅游景点注入新的销售活力,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临湘江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目前,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内部道路正在积极施工完善中。

而交通便利性带来的好处也是显然易见的,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后,不仅仅是咱们湘潭老百姓可以重新往日风采,还可以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周边游的热潮。

在发展旅游上,湘潭是一个整体,要全域推进。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加大发展旅游、全域旅游的优惠政策。随着精美湘潭计划的实施推进,湘潭老旧城区有了很大的改变。从窑湾到万楼,把河西滨江风光带作为一个景区、景观带,搞多规合一是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的。

作为湘潭历史记忆和城市品牌,窑湾理所当然是建设的关键和核心,当前,窑湾历史文化旅游街区项目在严格保护街巷传统风貌和历史建筑的前提下,正按照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优势二: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

湘潭自古以来,便是湖南的发达地区。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末民初长达四百年内,湘潭经济进入鼎盛阶段,享有“金湘潭”“小南京”“天下第一状县”等美誉。

官派留学学童容闳学成归国后,两度到湘潭考察,在《西学东渐记》一书中,他记录了对湘潭商务繁荣的感受:凡外国运来货物,到广东上岸后,必先集湘潭分运内地,出口丝茶,必先集湘潭装箱,再运往广州放洋,以至湘潭与广州间,商务异常繁盛,陆路肩货往来于南风岭者,常年不下十万人。湘江湘潭段帆樯如林,船舶集联数十里,往来肩货常年不下十万……

湘潭发达,窑湾为最。

窑湾得莲城精华,聚人间灵气,天地人和,窑湾皆备。命运之神打开机缘之门,引来无数志士仁人来窑湾图志报国,文人骚客来窑湾吟诗作画,商贾奇匠来窑湾投资创业,市井游侠来窑湾纵情玩耍,窑湾俨然成为中国南方的理想家园、文化圣地、淘金乐土、创业之都,演绎出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历史话剧。

优势三:古迹荟萃,拥有怡人的风景

史料记载,窑湾古街建制于晋代。已历时余年,是湘潭城区文化发源最早,人文资源最丰富,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地方。是走进湘潭历史深处的入口,也是解读新老潭城的书卷。

42公里的U弧湾,不仅为湖南6个沿江城市长度之最。而且江面最宽,江景最美。据传名扬天下的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就出自与窑湾相连的杨梅洲。

窑湾靠的壶山,山形虽小,在古代却有湘潭城靠山之地位。

不仅拥有绝佳的风景,可以让人觉得心情愉悦。窑湾还有不少的古迹荟萃,陶侃衣冠冢、唐兴寺、望衡亭、“江山胜迹”摩崖石刻、唐兴桥、潭宝汽车站等都在恢复重建,还增加了一些休息的亭楼和规划的小吃街,充分重现窑湾的商业盛貌。

优势四:湘潭首个主打历史文化休闲街区

如果说精美湘潭的建设是要把湘潭建设成一座华丽而又温馨的殿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就是这座殿堂里一幅异彩夺目的瑰奇图画。

项目定位为打造湘潭城市名片,延续金湘潭商脉,使之成为长株潭、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

与正在建设的河西沿江风光带、杨梅洲、犁头嘴湿地公园以及已经建成的白马湖公园、齐白石纪念馆等市内著名景点相呼应,形成湘潭城市旅游的黄金三角区。

优势五:湘潭又一“文化输出点”

自古以来,窑湾就是开放的港湾,移民的城镇。商业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各类人才在此汇集,也加速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逐渐催生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多元湘潭地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享誉中外的白石文化、蔚为大观的湘莲文化、绽放异彩的湘商文化等等。

晋代名臣陶侃在窑湾建镇袁屯兵布营,使昔日荒湾热闹繁华起来;唐代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窑湾石头寺中愤题大唐兴寺,以寄托政治情怀;明末抗清英烈何腾蛟在湘潭被俘,誓死不从,以掌击地,壮烈殉国;嫁居湘潭的秋瑾袁参加反清革命斗争,成为推翻封建王朝的巾帼英雄。

这些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不断流传发展,最后促成了红色文化的萌芽,为湘潭植入了强大的红色基因。

窑湾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后将成为湘潭又一“文化输出点”,前来进行旅游休闲的游客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湘潭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推动湘潭旅游城市的升级转型,打造湘潭文化旅游的又一旅游名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