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国辉
以大湾区建设为“纲”创高质量发展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广州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迎来了新起点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大战略历史机遇。”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温国辉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
温国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将为广州更好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创新深化穗港澳互利合作、实现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改革开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战略支撑,成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总抓手。
●
结合港澳发展需求与广州优势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把广州作为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强调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温国辉表示,广州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顶层设计和省委、省*府部署安排,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表率作用,紧紧围绕“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州所能”,把港澳地区发展需求和广州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举全市之力,与兄弟城市一道把大湾区建设这篇大文章写实写好,做出省会城市的示范榜样,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让大湾区建设成为广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
●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
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七项建设任务之首。温国辉说,下一步,广州将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与兄弟城市协力深化创新合作,加快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制度和*策环境,确保目标早日实现。
一是协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着力打造“三城、一区、十三节点”,推进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建设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国际健康城等十三节点,串珠成链支撑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二是加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成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等省级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建设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等国家级项目。积极吸引和大力支持国内国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等“三重”落户广州。
三是推进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港澳科研力量参与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与网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的科研计划项目,协同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联盟,打造全国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等活动,营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广州将与兄弟城市产业合作,共同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温国辉说。
●
加快打通阻碍要素流动壁垒
●
加强粤港澳三地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温国辉表示,围绕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近段时间,我们围绕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以南沙为副中心形成半小时交通圈的目标,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接下来广州将携手兄弟城市围绕共同打造世界级枢纽港区,共建大湾区出海大通道,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围绕提升国际空港能级,推动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围绕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广州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温国辉表示,广州将大力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运行商事服务“穗港通”“穗澳通”,创新开展粤港跨境货栈业务,推动与港澳检验检疫互认,放宽海运出口货物“提前申报、运抵验放”通关方式的适用范围。
“我们将着力推动规则制度机制的联通、贯通、融通,包括以港澳优势引领倒逼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打通阻碍要素流动壁垒,以及探索形成大湾区协同发展新模式。”温国辉说。
●
共建幸福、生态、人文湾区
●
5月9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正式启动,会上签署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穗港、穗澳联席会议合作机制框架协议,成立了广州海关“菜篮子”检测监管平台,5个“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全部开工建设,明年7月将全面运营。
温国辉透露,接下来,广州同兄弟城市一起加快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共建幸福湾区、共建生态湾区、共建人文湾区,不断增强湾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中,广州将携手港澳共建国家级大湾区文化创新发展实验区。充分发挥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平台、文物古迹作用,加强穗港澳佛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港澳有关机构团体来穗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弘扬粤剧、粤曲、龙舟、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共同做大做强特色饮食文化,共建世界美食之都。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月18日正式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举全市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深圳的重大使命、重大职责,也是深圳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机遇。”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如桂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深圳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接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深圳所能,深化深港澳更紧密合作,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国际化水平,更好地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和创新引领作用。
●
做强深港这一重要极点
●
陈如桂认为,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学习港澳、依托港澳、服务港澳。在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怎么有利于港澳繁荣稳定就怎么干,怎么有利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怎么干,努力做强深港这一极。
陈如桂说,深圳将以规则相互衔接为重点,以跨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合作为突破,推动深港合作迈上新台阶,为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如桂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大湾区建设的基础,深港口岸服务品质至关重要。深圳将在去年全线开通广深港高铁、顺利实施西九龙站口岸“一地两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深港口岸功能和布局,力争年内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探索扩大24小时通关范围,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境流动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
共建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
《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如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陈如桂认为,深圳在大湾区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迫切在于加速创新要素便捷流动,最关键在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最基础在于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
陈如桂说,深圳将当好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阵地。目前,深港边界正在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努力在科研人员出入境、科研物资通关、科研资金流动、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把合作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流动最便捷、创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深圳正在规划建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和57平方公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布局一批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集群,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高地。
●
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
陈如桂认为,深圳多年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较多的合作机会。
一方面,深圳将与香港协作,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深圳将突出发挥好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自贸区的平台作用,加强与港澳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包括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承接好香港国际化专业服务的延伸和带动。
另一方面,深圳将加强与广州、东莞、惠州等珠三角九市合作,打造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陈如桂表示,我们将发挥各市的产业比较优势,加强产业协作和产业共建,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联动,提升珠三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珠三角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
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
●
《规划纲要》指出,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加强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
陈如桂表示,深圳作为开放城市、外贸大市,将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努力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
“我们要充分借助港澳金融、法律、海运服务等国际化专业服务优势和广泛的对外贸易联系网络,为三地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动三地企业‘拼船出海’、联合招商,共同拓展海外合作发展空间。”陈如桂说。
此外,深圳还将发挥前海“深港合作区+自贸试验区+保税港区”三区叠加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作用,吸引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高端人才落户前海,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
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
●
《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陈如桂表示,深圳将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与香港、澳门、广州等湾区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深度合作。陈如桂说,“深圳将加快对接粤港澳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高水平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港中大医学院、医院等重大合作项目”。
“我们将依托前海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青年梦工场等平台,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支持*策,特别是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优惠*策,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深圳就业创业。”陈如桂说。
深圳还将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区,探索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落实好小时过境免签*策,持续提升湾区旅游服务品质和国际吸引力,打造世界一流休闲湾区。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奕生
努力做好三篇文章拓展深化珠澳合作
“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后,珠海成为唯一与港澳陆桥相连的城市,加上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即将启动建设的*茅海大桥,珠海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更有条件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提供支撑。”19日,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奕生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珠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做好港珠澳大桥文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力;做好横琴文章,把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作为核心任务,加强*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做好生态文章,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与其他湾区城市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
举全市之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澳定位成重要极点,提出要“推进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这是珠海正在力推的重点工作。“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横琴以来,我们重点做了几方面的工作,包括强化对澳沟通协调、谋划制度*策创新、全力保障涉澳项目用地、加快粤澳合作产业园建设、利用现有空间支持澳企发展等。”姚奕生说。
珠海近期对澳合作动作频频:出台了支持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的16条专项措施,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启用9万平方米的跨境办公试点楼宇,开通了跨境通勤专线;联合澳门大学共建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新增人才发展*策,港澳人士在横琴工作免办就业证,购房、教育、就医等享受珠海市民待遇,等等。
一批重大涉澳工程有望年内取得阶段性进展。姚奕生介绍,横琴新口岸旅检大厅、青茂口岸将力争年底前投入使用,黑白面将*山隧道和“琴澳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在年底前要开工建设。澳门内港海傍区防洪(潮)排涝工程预计年内动工,鸭涌河跨境河流治理年底前将见到实效。正在争取把横琴“分线管理”*策具体化清单化,推动医疗健康先行先试*策落地和中药材大宗商品交易所落户。
姚奕生表示,珠海将重点在特色金融、科技创新、医疗健康、跨境商贸、文旅会展、专业服务等领域携手澳门再推出一批示范性的合作项目;还将进一步完善便利澳企澳人发展的*策措施。“澳门民众是否得到实惠,将成为检验横琴开发开放、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他说。
●
加快完善大桥衔接路网建设
●
港珠澳大桥通车以来,日均穿梭巴士班次、日均运送旅客约5万人次,有效扩展了大湾区居民的生活圈和工作圈。姚奕生表示,下一步,珠海将着力做好港珠澳大桥文章,加快完善港珠澳大桥衔接路网建设,建设以大桥为龙头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我们正加快推动交通内畅外联。”姚奕生说。对外,珠海重点谋划建设“两铁两桥”,即争取把广珠澳高铁、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纳入湾区相关规划并尽快实施,以及争取尽早启动深珠通道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建设*茅海大桥。
同时,珠海也在大力推进内部新一轮交通大会战。姚奕生介绍,珠海正抓紧推进“二二三三”项目。其中一个“二”指板樟山隧道和珠海大桥两项扩建工程,以尽快疏导两大堵点;另一个“二”即兴业快线、金琴快线两条快速路,以实现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快速连通。其中一个“三”为香海大桥、洪鹤大桥、金海大桥三座东西向大桥,为深化珠港澳合作拓展空间;另一个“三”则是提升机场、港口、口岸三个重要节点的综合服务功能。
●
做优生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
“我们还要做好生态文章,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姚奕生说,擦亮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将是珠海建设大湾区魅力之城和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路径。
记者了解到,珠海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将在横琴岛及北部一体化区域、西部生态新区为珠澳长远合作预留充足空间。同时,珠海将巩固提升生态优势,落实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巩固提升空气质量,并加强与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强化污染联防联控联治。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正在谋划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城市“打卡”目的地。姚奕生解释道,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这批重点项目可简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建设一座地标性建筑,形成俯瞰港珠澳大桥的旅游观光中心;打造两个商务集聚区,十字门商务区与澳门做好规划建设衔接,九洲商务区将着重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建设野狸岛、银坑半岛、石景山三大公共空间,满足市民游客休闲需求;将万山群岛、港珠澳大桥、情侣路、横琴长隆四张名片串珠成链,把珠海的生态优势、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策优势、万山群岛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提升圆明新园、唐家古镇、斗门水乡、温泉酒店、特色商业街等五个片区的品质,在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中展示珠海的独特魅力。
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
携手广州共同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
“佛山将牢牢扭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个‘纲’,深入落实省委、省*府‘1+1+9’工作部署,加强与湾区各城市深化合作,为广东携手港澳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佛山贡献。”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朱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佛山正在深入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携手广州共同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
●
谋划建设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
●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发挥广州—佛山等极点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围绕这一要求,佛山将如何发力?
朱伟表示,佛山积极加强与广州的沟通协作,与广州一道分别于去年12月、今年5月召开两市**联席会议,明确了广佛同城化建设思路,签署了《共建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备忘录》,共同发挥好极点带动作用。
他介绍,两市正在谋划建设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作为发挥极点带动作用的合作平台。在广佛跨界地带规划建设“1+4”个片区,首先是将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荔湾海龙片区作为启动区开展区域合作,将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发展平台、新时代全国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同时,佛山正在与广州深化产业及科创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朱伟说,两市协商制定了共建4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方案,即共建装备制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4个工作方案。两地将推进广佛创新同城,在核心技术攻关、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等方面广泛合作,共同争取国家重大平台在广佛布局。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也是广佛同城的重点。朱伟说,广佛合作,交通先行,佛山将加快谋划建设轨道交通项目,推动两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线网的规划对接。
此外,围绕生态环境共治共享,佛山坚持把广佛跨界河流综合整治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为两市共饮一江清水持续努力。
●
全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规划纲要》部署的重要工作。前不久,佛山出台了市*府“一号文”《佛山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策措施》,推动有关工作。
“佛山将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携手大湾区城市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朱伟说,佛山将重点从两方面发力。
朱伟说,一方面,佛山将着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规划建设,推动佛山国家高新区优化提升发展,把这两个重大创新平台打造成佛山的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努力把季华实验室建设成为国家实验室。加快引进一批大院大所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到年累计引进各类型创新平台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力争今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家。完善人才扶持*策,加快集聚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团队和重点产业专业技术人员。
另一方面,佛山将积极扩大创新开放,加快集聚大湾区创新资源。朱伟介绍,佛山将积极推进广佛创新同城,鼓励佛山企业与广州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多元化创新合作。同时,加强与深圳合作,着力引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深圳产业外溢项目。加强与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允许港澳地区机构申报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并吸引港澳青年来佛山创新创业。
●
携手港澳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佛山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经贸合作,相关进出口总额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稳定在30%以上。
接下来,佛山将如何深化这一领域的工作?朱伟说,佛山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开放发展的部署要求,携手港澳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将佛山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贸易中心优势结合起来,降低贸易成本,拓宽贸易渠道,开辟新的贸易市场,推动‘并船出海’。”朱伟说。
同时,佛山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学习借鉴港澳高度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投资贸易体系以及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加快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环境。
佛山还将加快高端合作平台建设。朱伟介绍,佛山将充分发挥中德工业服务区作用,强化对德对欧经贸往来和技术合作,加快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核心区建设,把佛山打造成为珠江西岸经贸中心和辐射粤西及大西南的桥头堡。
深化文化交流互动也是佛山发力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佛山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友城交往,展示佛山城市魅力。”朱伟说。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
南海之滨、大亚湾畔,随着计划投资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投资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等“巨无霸”项目落户,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呼之欲出。几十公里之外的惠东稔平半岛,工程车来回穿梭,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项目为依托的“能源科技岛”正紧锣密鼓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惠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19日,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惠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府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等重大机遇,以新担当新作为把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
刘吉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土地面积占整个大湾区的1/5,开发强度不到10%,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来服务大战略、承载大项目、打造大产业,有基础有条件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成为新增长极。
●
构建快速交通体系半小时通达广深港
●
眼下,贯穿惠州的两条高铁干线——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建成后,从惠州乘高铁半小时可达广州、深圳、香港等大湾区中心城市,加上已建成的莞惠城际、厦深高铁,以及谋划中的深惠城际等交通干线,惠州将成为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以及闽赣地区的枢纽门户。
刘吉认为,打造一体化的交通体系对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至关重要。惠州将按“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思路,以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空港、海港为抓手,推进与大湾区城市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大湾区内轨道交通公交化、便捷化。
他表示,近期,惠州正谋划拓展3条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快速通道,北通道沿东江连接广州科学城,中通道连接东莞松山湖,南通道连接深圳和香港莲塘口岸。全力推动惠州机场扩容扩建,加快打造千万级新干线机场。惠州机场复航4年来,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73%,创造了国内民航机场发展的“惠州速度”。下半年航站楼扩建完成后,将满足年吞吐旅客万人次的需求。
●
高水平开放合作打造“2+1”产业集群
●
在大湾区产业体系中,惠州产业独具特色,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产业基础扎实,优势明显。惠州市第十一次*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用10年时间建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助力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惠州将跳出承接低端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集中力量走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路子。
刘吉介绍,惠州大亚湾石化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年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近期引进的埃克森美孚和中海油/壳牌三期项目,在国家和省的重视支持下,经多轮商务磋商,进展顺利。这些“巨无霸”项目建成后,大亚湾石化区规模将达到世界级水平。世界级石化产业园区不仅需要规模,更需要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品和知名品牌。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项目89宗,其中世界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将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等中下游产业,着力引进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的化工企业,如北欧化工、LG化学等,推动更多世界化工巨头同台竞技,全面提升大湾区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
惠州另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惠州拥有TCL、三星、德赛、伯恩光学等一批龙头企业,产值连续5年居全省第3位,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广东4K电视试点示范城市和省市共建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中韩(惠州)产业园是全国3个中韩产业园之一,近期已落户一批日韩企业,将以此为平台,更加注重高水平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生产力,锁定目标吸引最前沿的国际电子信息领*企业,在4K+5G、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刘吉表示,惠州还将充分利用罗浮山、南昆山的自然生态禀赋和葛洪文化品牌优势,用历史耐心,久久为功,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
打造“国之重器”建设能源基地和科创中心
●
在能源领域,惠州火电、水电、核电、海上风电、地热能、太阳能等能源门类齐全。惠州将整合全市多种能源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依托“两大科学装置”,筹划建设省能源实验室,抢占能源产业制高点。全力推进太平岭核电、海上风电、LNG接收站等项目建设,把稔平半岛打造成为能源科技岛。
刘吉介绍,总投资60多亿元的“两大科学装置”已于去年开工建设。这两个“国之重器”瞄准国际领先水平,将来可聚集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数以千计的科学人才在惠州开展创新性应用研究,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为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惠州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让蓝天碧水青山绿岸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刘吉说,惠州正处在“调整蓄力”的关键期,前景可期。“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推动惠州高质量发展,在大湾区建设中交出惠州答卷。”
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打造湾区都市建设品质东莞
“东莞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在未来2—3年内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着力打造制造特色鲜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会议期间,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为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最佳组合、最佳联动,东莞始终坚持鲜明的城市定位,明确提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和价值追求,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面开放合作先行区和高品质低成本的现代生态都市,为把大湾区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贡献。
东莞还着力打造滨海湾新区、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水乡功能区、粤海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对接湾区战略平台,以高质量平台集聚高质量人口、培育高质量产业,更好地支撑和引领东莞参与湾区建设。
●
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全市企业总量已经突破50万户,其中工业企业17.4万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排名广东省第一。形成了涉及30多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比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拥有1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11个省级产业集群以及多万的技工人才。特别是智能手机产业发达,华为、OPPO、vivo手机出货量均进入全球前六,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来自东莞。
“接下来,东莞将加强与大湾区内的中心城市以及其他节点城市的互动合作,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肖亚非介绍,东莞正在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新兴领域,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进行重点突破,推进智能制造全生态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高新发展。力争到年五大新兴产业领域发展成为新支柱,重点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8.6%以上,总规模超过亿元。
●
积极参与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规划纲要》提出,要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东莞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拥有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前沿科技研发平台。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的优势,东莞规划建设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加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力争取南方光源等关联性大科学装置落地,促进大学科装置之间优势互补,实现效益叠加。
“我们还提出大力推动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联动发展,携手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努力形成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核心研发、源头创新能力。”肖亚非说,“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已吸引了中科院、北大、哈工大等首批10支全球顶尖创新研发团队加入,未来东莞将集聚更多的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推动前沿技术应用产业蓬勃发展。”
加强高校建设方面,肖亚非介绍,不久前,国家已经初步同意,在东莞滨海湾新区设立一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湾区大学,目前相关筹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东莞还计划引进香港的大学到东莞设立校区,同时大力提升东莞理工学院的办学水平,推动区域创新。
在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近年来东莞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全市高企增至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达53.8%和40.3%;与优秀高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省第二。
肖亚非表示,东莞将继续实施“树标提质”行动计划,给予高企更加多元化、全方位的扶持,大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力争到年全市高企总数达到家,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超过50家。同时,还将大力深化产学研结合发展,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拓展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
建设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
《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还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由此,东莞积极强化现代优质生活的服务功能,着力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档次,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东莞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山林湖海俱全,有占全市一半面积的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37.4%。肖亚非介绍,接下来,东莞将深入推进美丽东莞建设,全面补齐环境短板,以“匠心精神”和“绣花功夫”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内涵,为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东莞户籍人口多万,常住人口多万人,近几年每年净流入10万人左右,带来了巨大的公共服务压力。东莞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强化与港澳的合作,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比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将加大力度推动教育扩容提质,统筹推进优质学校供给,力争到年要新建扩建幼儿园所,新增初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共17.4万个。”肖亚非说。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危伟汉
全面提升品质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翠亨新区马鞍岛上,中山港客运码头东移工程正紧张地推进。
一桥飞架,撑起珠江东西两岸区域合作新格局。这既给伟人故里中山市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提出了新的命题:在深中通道通车之际,中山以什么样的城市新面貌屹立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
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危伟汉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中山将把握发展大势,勇于突破路径依赖,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格局上大胆谋划城市未来。
他透露,中山将抓住三个“关键”进行布局:一是理顺“机制”,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理顺城市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制约资源要素高效流转的制度障碍;二是厘清“思路”,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优化提升岐江新城、翠亨新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吸引湾区资源集聚;三是提升“品质”,抓住深中通道通车前的窗口期,苦练“内功”,扎实做好交通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配套、人才集聚等工作,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
空间优化??推进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
●
北望广州南沙,东连深圳前海,作为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陆点,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被寄予厚望:对标前海,打造中山城市新中心。
日前,《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和《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同步向社会征求意见,一批实力企业闻风而动。翠亨科学城、岐江新城、十大公园群等一批重大城市规划优化调整,被认为是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信号,表明中山参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马鞍岛与前海隔海相望,有两个前海那么大,我们要对标前海进行规划建设。”危伟汉透露,马鞍岛将布局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区域医疗中心、国际设计港、国际学校、会展中心等多个板块,同时打造环岛车道、红树林公园、临街水网、餐饮酒吧等休闲设施,实现集时尚、创新、创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粤港澳广深青年人集聚交流的大舞台。
“希望未来大湾区的年轻人聚会时第一时间想到中山。”危伟汉表示,中山将东部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以密集高效的路网交通、全链条的产业生态、舒适便捷的公共配套服务,带动全域中山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
创新发展??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并明确提出:“支持中山推进生物医疗科技创新”。近期,中山在这方面频频发力:4月2日,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院正式落户中山;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山倡议发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药物联盟……截至去年底,中山健康医药产业产值逾亿元,成为近年中山成长最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危伟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成为创新创业活力最强、市场活跃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中山产业基础扎实,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企业来到中山,小到一颗螺丝钉的采购,大到装备制造以及研发、生产、物流、销售等,都可以在中山完成。这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山积淀下来最重要的产业优势。
危伟汉指出,中山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尽快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一方面,抓住实体经济不放松,集中力量发展健康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引进一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项目,并着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补齐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优先发展金融、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增强中山参与全球分工的核心竞争力。
●
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
深中通道,多万中山人翘首以盼。来到施工现场,深中通道桥梁工程已全线展开,场面一派热火朝天。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至深圳车程将缩短至半小时以内,中山将与大湾区各大城市构成“1小时通勤圈”。
危伟汉表示,交通路网是塑造城市肌理形态的基本骨架,中山将统筹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港口、通用机场、市*交通等综合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大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让大湾区资源在中山汇聚、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公路交通方面,中山正在加快构建“四纵五横”的高快速路网体系。轨道交通方面,中山将加快推动深茂铁路深江段、南沙港铁路等项目建设,谋划中南虎城际、广中珠澳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完善中山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中山要破除小城思维,不但要谋划对外互联互通,更要考虑城市内部交通的承载力。”危伟汉表示,近期,中山正在研究规划贯穿南北、联接东西的“十字”形城市交通架构,推动全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以“大交通大路网”为城市骨架,支撑起中山面向大湾区、面向全球的城市新格局。
危伟汉表示,中山还将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加快推进中山港马鞍岛区新客运枢纽工程,大力拓展水上巴士航线,打造湾区西岸异地候机航运中心。他透露,国际顶尖设计师参与设计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现代综合体将成为矗立在珠江口西岸的重要地标,从东岸行船而来,中山的“未来之门”将向世界敞开。
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
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正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举办期间,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江门将持续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抓手统领各项工作,狠抓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用好华侨华人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
●
重点打好“三张牌”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
●
去年,江门启动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取得良好成效。江门高新区在全国个国家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62位,连续4年实现争先进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家,增长70%,增速连续两年居珠三角第一。
“对江门而言,要积极对接延伸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大湾区西翼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刘毅表示,江门要重点打好“三张牌”。
一是打好大科学装置牌。大力推进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依托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国内重要的科普基地,谋划建设中科院中国(江门)国际科学小镇。
二是打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牌,继续大力支持五邑大学发展,推进五邑大学与港澳高校合作。
三是打好院士牌。加强与院士的沟通对接,筹划举办院士咨询会(专家论坛),结合实际引进院士团队及其科技成果到江门转化。
●
加快形成千亿产业集群谋建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
●
为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当前正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
刘毅表示,在“硬联通”方面,江门重点对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综合交通网。今年安排交通大会战项目94项,投资亿元。在“软联通”方面,今年江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珠三角城市中率先实现离岸智能办税的城市,年内还将推出不动产交易登记(房屋交易)离岸服务。“下一步继续探索在教育、文化、医疗、特色金融、离岸服务等重点领域*策的创新,全方位深化江门和港澳合作,包括积极完善‘侨梦苑’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打造优质生活圈、支持江门和港澳三地高校合作、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等。”
作为广东省老工业基地,江门近年来坚持工业立市,着力重振江门制造,8家江门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彰显了“江门制造”的实力。
“接下来,江门将全力主攻大项目大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形成千亿产业集群,打造高质量产业发展载体,加强与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对接。”刘毅特别指出,江门目前正在谋划建设江珠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相关内容已写入省规划纲要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中长期将打造成为国家级粤港澳合作平台。
●
打造“永不落幕的世青会”加快海外招商及企业走出去
●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国侨都”江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刘毅表示,江门将拓展思路用好华侨华人资源,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助推全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以开平、台山为重点,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谋划平台建设。
二是打造“永不落幕的世青会”。继续打造好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品牌,筹备办好今年底举办的中国(江门)侨都华人嘉年华和年在巴拿马举办的第七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三是积极推进经贸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在海外建立的23个世界青年联络分部、19个驻外经贸交流处的作用,与港澳携手,加大海外招商引资和江门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四是促进区域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口岸监管模式创新,推进“单一窗口”标准版本试点实现口岸全覆盖。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和港澳人员在江门就业创业的管理与服务。
●
深化与港澳旅游合作融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近两年来,江门在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民生改善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省环保督察倒逼生态文明建设,江门成功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批环境问题,去年PM2.5指标改善幅度全省最大,河长制工作也在全国专题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
同时,积极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去年共投入.18亿元,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完成了“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拆违工作任务,城乡“厕所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接下来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推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结合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健康医养等,深化与港澳旅游合作,加快融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刘毅说。
据了解,去年全市各级财*投入民生.05亿元,增长13.7%,省、市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17所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学校全部建成。今年,全市各级财*安排民生支出.36亿元,增长9%,将进一步推动民生改善,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肇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中杰
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肇庆市作为大湾区最大的发展腹地,要全方位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在大湾区中赢得重要一席之地。”肇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范中杰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范中杰表示,肇庆将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肇庆改革开放的最大机遇、最大文章抓紧做实做好,举全市之力全方位参与大湾区建设,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湾区所向”“三地所长”,聚焦“肇庆所优”,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空间、生态环境、历史文化、营商环境以及正在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以思想融入为先导、肇庆新区为平台、产业合作为重点、交通“硬联通”为基础、机制“软联通”为关键,努力建设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
●
聚焦产业落地??打造西江创新产业走廊
●
肇庆是大湾区最大的发展腹地,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约占大湾区总面积的26%,土地开发强度只有大湾区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目前,肇庆正以广阔的土地空间为基础,聚焦创新产业落地,加速形成“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产业落地”的发展模式。
范中杰说,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是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肇庆不能缺席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要发挥优势,当好承接创新产业落地的重要角色。
肇庆产业承载能力如何?从空间上看,沿着西江流域,肇庆国家高新区、肇庆新区每天正在发生新变化,再加上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地的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一条西江创新产业走廊正在逐步形成。
近年来,肇庆抓好小鹏新能源汽车、万洋众创城、华侨城等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积极承接核心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等创新产业转移,实现与其他湾区城市差异化发展、互补发展,加快建立起有肇庆特色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肇庆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工程和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深入开展“园区建设年”“招商引资年”“项目落地年”活动,形成产业振兴的闭环,深化参与大湾区产业共建。
●
强化“软硬联通”??加速大湾区创新要素流动
●
肇庆是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接壤的主体城市,初步形成了“一条*金水道、一条快速干线、六条轨道交通、七条高速”的综合交通网络。
范中杰介绍,肇庆以推动贯通珠江东西两岸高铁网为重点,构建融入大湾区一小时、广佛肇半小时、市域一小时“三大交通圈”,确立大湾区连接大西南交通枢纽地位,助力大湾区形成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全面连接贯通的交通网。
“目前,从肇庆乘坐高铁到广州仅需半小时、到深圳1小时,到桂林约2小时、到贵阳约4小时。下来,肇庆还将推动通过高铁直达香港。”范中杰说。
要推动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与肇庆互动,机制“软联通”是关键。肇庆以“数字*府”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正形成大湾区营商环境新优势。
年,肇庆开办企业便利度、*府公共服务满意度、电子*务服务能力综合指数均居广东省第4位,并且实现税费、物流、融资、用地和房产、劳动力供应、*企沟通等营商成本“六个低”。
通过推行“双容双承诺”产业项目直接落地改革,肇庆产业投资建设项目实现“先建后验”,建设周期缩短2个月以上,全市已有总投资亿元的50个项目纳入改革范围。今年4月,肇庆还实现了开办企业登记1天内完成。
●
服务港澳所需??力争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融合示范区
●
位于鼎湖山下、西江之畔的肇庆新区,正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规划进行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超前的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让新区成为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新区和高质量发展引擎。
范中杰表示,肇庆新区是肇庆全方位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是大湾区连接大西南枢纽门户城市的核心载体。肇庆新区还是肇庆疏解大湾区核心城市高度聚集的产业、物流、居住等功能的主要承载地。
目前,肇庆还积极谋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力争打造成为内地与港澳深度融合的示范区,为支持港澳拓展发展空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
坚持“绿富同兴”??建设高品质新都市
●
绿色是肇庆的发展底色,肇庆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新都市。范中杰认为,肇庆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有条件有规划有能力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基地上出新出彩,在大湾区中实现“旅游+康养+文化+运动”绿色崛起。
范中杰表示,肇庆正全力以赴推进旅游振兴,构建千里文化生态旅游大环线,打造彰显中国特色、展示岭南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以府城复兴项目打造岭南文化新地标,成为寻觅和回味历史文脉的一个可视化标志性象征、中国古城复兴和文商旅和谐发展的典范。打响“世界长寿之乡”品牌,推动医养旅游融合发展,为大湾区提供休闲健康服务。建设优质绿色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风光与城市建设协调相融。建设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打造大湾区“中央厨房”。建设大湾区南药研发生产基地,深化与香港、澳门中医药领域合作。建设大湾区运动之城,打造更具国际化、专业性和肇庆特色的赛事品牌,大力发展赛事经济。
综合:GBA资讯站,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