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是什么特质,造就了今日的上海上篇
TUhjnbcbe - 2020/12/11 12:34:00
北京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大概在四五个月之前,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叫“上海各区有什么特点”。当时试着回答了一下;一开始只是把这个当作异乡生活的调剂,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个会越说越长,超级难填的大坑,写到南汇就断了。回来上海之后想想烂尾了有点可惜,就每天写一点,决定以文章的形式发一遍。

我先用拟人的手法说说上海各个区留给我的印象,然后分区块详细做说明。很可惜我不会画画,否则应该会很有趣。

作为一个90初的老伯伯,我想为已经消失的卢湾,闸北,南市和南汇保留一些记忆,所以关于这四个区我也会做一些介绍。大家可以了解一下,一个上海人的印象里,每个区都有哪些有趣的角角落落。

原回答太长,这里分成上下篇发。

上篇: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长宁、徐汇、卢湾、静安、南市、*浦、浦东

下篇:南汇、奉贤、金山、松江、闵行、青浦、嘉定、宝山、崇明

杨浦:工人家庭出身的大学教授,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史。父亲在杨树浦自来水厂上班,母亲在国棉十七厂上班,出生在老式里弄,后来在延吉新村住过。现在的家在新江湾城。沉稳持重,在并不好的居住环境里坚持苦读,期待能进入离家不远处的知名学府,闲暇时最常去的是东宫旁边的杨浦图书馆。后来慢慢获得了想要的生活。年纪不小,但经常和学生在一起,心态还挺年轻的。

杨浦大致可以分成四块:北部的新江湾城和五角场,中南部的杨树浦和工人新村。北面的标志性地标是五角场环岛和复旦大学,南面的标志性地标是沪东工人文化宫。

新江湾城是高档居住区,原来是*用的江湾机场。五角场是上海东北片的城市副中心,也是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的建设区域,现在的“国X路,民X路,*X路”就是当年的产物。大上海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抗战爆发,最后不了了之。不过留下了江湾体育场,医院飞机楼等具有30年代风格的民国式建筑。五角场是上海东北部的副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交通换乘节点。九十年代五角场就已经形成了以学生和年轻人为主要客户的商圈,特点是便宜,热闹,小店多。随后伴随着中环线建设和地区升级,五角场经历了几年阵痛,现在已经是高大上的商圈了。五角场周边是文教区,聚集了二*大,复旦,上财,同济,上体等高校,借用民国时期上海市图书馆旧址改建的杨浦图书馆新馆也在五角场附近。个人感觉是五角场一带上海市区内学术氛围最好的地区。可能因为人口多竞争激烈,加之高校也多,杨浦区的教育质量在苏州河北的上海市区里算是比较好的。

杨树浦是上海的老工业基地,水电煤厂,化工厂,棉纺厂,造船厂,钢铁厂等等全在那里,沿*浦江还有很多货运码头,与之配套的大片的棚户和旧式里弄。直到目前12号线宁国路站附近还有大规模的,缺乏独立卫生的脏乱差城中村,要知道这可是在内环内。早些年杨树浦产业工人聚集,商业一度非常繁荣。杨树浦西部的八埭头被称为“大杨浦的南京路”,沪东工人文化宫则坐落在宁国路附近。九十年代杨树浦倒了一大批厂子,此后一蹶不振十几年。现在*浦江沿线正在重新开发,已经有了一点成效。利用国棉十七厂改建的国际时尚中心,建立在上海鱼市场旧址上的渔人码头,以及主打近现代工业风的杨浦滨江步道都已经投入使用。但杨树浦包袱太重,想要完全改头换面需要很长时间。杨浦有*浦江上唯一的内河岛屿,复兴岛。除了有个地铁站外,那里依旧保持着八九十年代工业区的面貌。

杨浦有很多以东北地名来命名的大型居住区,比如鞍山新村,凤城新村,延吉新村,长白新村,开鲁新村等等,建设跨度比较大,从50年代到90年代不等,不过基本都是工薪阶层居住区。现在老龄化比较严重。鞍山新村地区的苏家屯路,抚顺路都是非常幽静的林荫道,如果来到上海东北片,有空的时候可以去走走。梧桐街道不只在原法租界有,工人新村里其实也有。

江湾体育场,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

虹口:爸爸曾是上港三区的码头职工,妈妈曾是四川路百货店的营业员,少年时生活在河滨大楼,现在住在瑞虹新城。上外毕业,会一些日语。年轻时曾有过良好的才智与容貌,在零售领域取得过一些成果,此后进*国际航运业,但目前还没有太大建树。以前徜徉过的溧阳路上,悬铃木依然遮天蔽日,映射出岁月和机遇的流逝。年华不再,不过依然试图东山再起的中年人。

几乎全是居住为主。以鲁迅公园为界,南部大多是旧式里弄和七八十年代多层,四川路和提篮桥附近有少量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前者在沦陷时期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也是鲁迅和郭沫若等文人居住过的地方,靠近外滩的地方有上海大厦和邮*博物馆,在改开前一度是上海的象征性建筑。后者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接纳了大量从奥地利逃亡而来的犹太人,号称“小维也纳”。虹口中北部主要是八九十年代小区,中部以曲阳新村为代表,北部以凉城新村为代表。最北面的江湾是古镇,有市河走马塘和老街万安路,至今没有很好地开发,比较破败,或者说比较原汁原味。。

虹口中部的虹镇老街曾是上海市区规模最大的危棚简屋,有多大呢?从年代中期开始旧改了20年,到现在才基本收尾。第一批建成的房子都变成老小区了。

虹口没有清晰的发展策略,提篮桥和四川北路分别在90年代和00年代迅速衰落,现在已经退出一线商圈的行列。航运虹口的口号喊了二十几年,除了航交所和鉴真号渡轮的码头外也没有太大成效。由于旧改,虹口南部的人口大量迁出,几乎拆成了空城。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欧阳路街道的老龄人口比率达到惊人的38%,要知道老龄人口超过20%就是深度老龄化了。与之相应的是整个区从90年代后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为负,也就是死亡人口常年比出生人口多。在苏州河北岸的四个区里虹口的底子及区位是最好的,有大规模商圈,旁边是外滩,对面是陆家嘴,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可以说不太应该。

现在虹口的*浦江沿岸正在搞开发,但能不能顺利形成气候还很难说。

秦皇岛路渡口

闸北:爸爸是鼓风机厂职工,妈妈是上海火车站售票员。出生于老北站附近的弄堂,后搬去彭浦新村,最怀念家附近的夜市。现在居住于大宁。上大毕业的科技新贵,单位在市北高新。草根气息浓厚,苦过也彷徨过,现在正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宝山,普陀,虹口,*浦都是好朋友,不过最后却意外地迎娶了静安。

我至今不习惯把这片地方叫做“静安区”,而且这里的发展轨迹和老静安区也不一样,所以还是分开讲比较好。在苏州河北岸的四个老城区(杨浦,虹口,闸北,普陀)里面,闸北的包袱曾经是最重的。闸北从南到北大致分成四个部分,上海站,延长,大宁和彭浦。

上海站和老北站附近在解放前就已开发,旧式里弄,棚户和小街小巷很多。在那一片可以找到“蒙古路,*路,西藏路,汉中路”和“共和路”,这是民国所谓“五族共和”的历史遗存。当年那里还有“满洲路”,后来为纪念谢晋元将*而改名为“晋元路”。是的,八百壮士死守的四行仓库也在闸北的苏州河边。此外,闸北南部还有华兴路,华盛路,华昌路,中华新路,共和新路等带有强烈国族感召的路名。

上海站南广场一带在九十年代率先开发成不夜城商圈。北广场地区的开发比较晚。那一片历史上就是流民聚集地,曾经比较乱。尤其是北广场和中山北路长途汽车站之间那一片,直到00年代后期路过大洋桥一带还能看到墙上贴着“吸*可耻”的标语。现在老北站附近在大规模旧改,上海站北广场周边大拆大建以后环境相对以前也好了很多。

延长和彭浦都是70-90年代建成的工薪阶层居住区,非常有市井生活气息。延长的闹市在上大后门到十院门口那块,彭浦曾经有全市闻名的临汾夜市。

夹在延长和彭浦之间的大宁曾经是工业区,分布着鼓风机厂,电梯厂,自动仪器厂等机械制造类企业,当年之所以建延长新村和彭浦新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为这些工厂的工人就近解决住宿。90年代以后大宁也经历过工厂大规模关门的窘境。现在大宁南部转换成了高档社区和大型商圈,北部产业升级变成了市北高新园区。闸北的包袱曾经很重,但它的转型是非常成功的。

傍晚的上海火车站南广场

普陀:爸爸是三汽公司的公交司机,妈妈是国棉六厂的纺织工人。爷爷是劳动模范,所以一家人最初住在曹杨新村。后来搬到中远两湾城。学生时代最爱和同学一起去沪西工人文化宫和长风公园,现在则常逛环球港。不过爸妈依然爱去长寿路的大自鸣钟商圈。曾经就读于华东师大,毕业后进入化工领域,后来毅然转行,投身于房地产和商业开发,目前在新的领域已经有些建树。

从南到北粗略分成三块。最南面是苏州河以南的曹家渡和大自鸣钟,中间是解放后的工人新村,沪西工人文化宫坐落于此。沪宁铁路西北侧是曾经的化工区和农村。普陀是上海市区的西大门,国道进入上海主城后遇到的第一个城区就是普陀。曹杨八村(武宁路曹杨路),陆家宅(中山北路武宁路),三汽公司(曹杨路中山北路)等干道交汇的路口一直是车水马龙。

南普陀曾经是近代上海的工业基地之一,苏州河两岸分布着牙膏厂,棉纺厂,钢铁厂,面粉厂等等,与之相应的是药水弄,潭子湾,平民村等工人和流民所居住的超大型棚户和里弄。关于当年那里的生活可以看金宇澄的小说《繁花》。90年代后南普陀开始改造,现在大多数都是高层小区了,大自鸣钟(长寿路地铁站)商圈还能维持一定人气,曹家渡商圈由于没有地铁加之人口外迁,已经不复昔日的荣景。

苏州河北岸的普陀是大片大片的工薪阶层居住区,建成年代由南向北递减。棉纺,管弄和曹杨新村最早的一批房子大概在五六十年代建成,现在有部分已经拆迁。石泉,长风,甘泉和曹杨新村后建成的部分在七八十年代逐步建成。后来更外围造了清涧新村等动迁房。曹杨新村是上海代表性的工人新村,最早的一部分修建于50年代初,如今已经是历史保护建筑。

普陀中北部的真如是上海的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也是古镇,得名于当地的“真如寺”。附近的果品和水产市场曾经很有名,现在已经搬迁。相较于其他三个副中心(徐家汇,五角场,花木),真如的发展比较慢和晚,古镇特色不显著,附近的沪宁城际上海西站位置不错,但因为种种原因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普陀中西部的长风一带曾经也是以工厂为主,现在正转型为商务区。

普陀最北面是桃浦和万里。桃浦曾经是化工区,至今还有墨水厂和药厂没搬走。00年代每次坐车经过桃浦都能闻到车窗外各种化学药品的味道,现在那块地方物流为主化工为辅,转型过程中整体感觉比较萧条。万里是00年代开发出来的新居住区,整体环境比较不错。原先普陀是两边开厂中间住人,现在南北两边除了桃浦老工业区基本也都是住人的节奏了。

盛夏的曹杨一村

长宁:家境优渥,头脑聪明。学生时代在东华大学里面学习服装设计。自太爷爷辈起一家就住在愚园路洋房里,不远处就是静安寺闹市和中山公园。如今一个人在古北居住。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上海动物园,最深刻的记忆是去虹桥机场为出国工作的爸爸送行。性格开朗,外语优秀,在校期间一直负责外联,毕业后进入了外企工作,单位在临空园区,离家不远。有很多外国人朋友。

按照开发的早晚,从东到西大致分为内环内,内中环间和新泾三大块。

内环内的长宁以延安西路为界可以细分为愚园路和新华路两个区域。延安西路以北的愚园路中山公园地区给人的典型印象是梧桐和洋房,名人故居非常密集,也留下了许多的民国故事。长宁区现在开辟了愚园路的故居探访旅游路线,来上海旅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比田子坊新天地那种徒有空壳的地方有趣多了。延安西路以南的新华路和法华镇地区也是梧桐深深,洋楼掩映其间的形象,不过比起延安路以北的愚园路一带,市井气息要浓一些,老公房和90,00年代住宅还是不少的。

内中环之间的长宁以虹桥路为界分成天山和古北两部分,天山在北,古北在南。天山路一带分布着很多工人新村,最初和普陀杨浦的同类社区差不多,苏州河边建厂,厂的南面造工人住宅。后来天山商圈成功升级,又受到南面古北虹桥发展外溢的影响,现在总体来说算是同类老社区里发展得比较好的。古北不用说,外国人聚居的社区。至于外国人为什么会聚居在那儿,可能是因为那里离虹桥机场和虹桥开发区比较近,当年又是新建成的社区,慢慢就形成了规模。各国领馆也比较多地分布在那儿附近。

中外环之间的新泾区域动迁小区比较多,也是连接江桥,七宝,徐泾等近郊城镇的交通枢纽。新泾镇有一块被外环线,天山西路,淞虹路和苏州河围起来的区域,叫临空园区,现在分布着不少大企业的办公楼,比如携程,中海油,联合利华。十年前那里还叫努力村,是长宁角落里一块被遗忘的盲肠区域,真的就是村子,当年去还得坐一天只有几班的公交班车,直到现在还记得有公交迷曾经进去“探险”。现在开发得有模有样。长宁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底蕴深厚,对天山和临空等地区的升级也比较成功。

上海动物园的大门(图来自网络)

徐汇:住在上体馆附近90年代末建成的高层小区里。爸爸就职于漕河泾开发区的科技公司,妈妈是上海图书馆的馆员。从小学习乐器,父母希望TA考进上海音乐学院。本人则希望读上戏,毕业后当话剧演员。高考后进入上师大,毕业后所在的工作单位和*浦江岸线开发有关。没事时喜欢在衡山路泡吧。结婚时在徐家汇天主教堂门前拍了婚纱照。

徐汇区很大。不过在很多人,包括很多上海人的第一印象里,徐汇区=徐家汇,衡山路和武康路。其实那只是徐汇的一小块而已。徐汇也有老式新村,水泥厂,漕河泾开发区和各种货运码头。

徐汇区最东北角,也就是上图,上音,安福路,武康路,衡山路一直到徐家汇那一片确实非常符合人们对“上海”的想象,历史上是法租界,文艺,幽静,庭院深深。各个国家的领事馆密集,大片作为历史保护建筑的洋房中夹杂着街心花园,里面有普希金和聂耳的铜像。武康路上有不少小店,安福路则是话剧的代名词。有朋友来上海我也爱带他们去那里逛。不过地段高雅也带来一些问题,那就是再建设比较困难。比如地铁10号线原本要在淮海中路常熟路口设站和1,7号线换乘。但最终由于建设难度过大,不得不放弃换乘方案,在上图门口新造一个站。

除此之外,徐汇也有大片的老社区,分布范围还十分的广。内环内的东安和日晖,内中环间的田林,康健,长桥,梅陇等等,都是大型的老式多层住宅,建造时期早则五六十年代,晚则九十年代。期间穿插有各类新建住宅。因为所处位置的原因,这些社区的生活,就医,教育等等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方便的。

上海体育馆,上海体育场和华亭宾馆那一片也算是徐汇的地标。那一片开发得比较早,虽然也很现代化,但总体的氛围里还是有九十年代和00年代初的遗存元素在。

上海南站附近直到00年代中期还有新吉家宅等城中村,当然现在是没有了。徐汇的*浦江岸线曾经常年被各种工厂码头占据,整体氛围也比较荒僻,现在大部分已经改建成了公园,效果还是不错的,配套的办公楼等等也在持续开发中,未来可期。不过徐浦大桥以南的徐汇区,尤其是最南面的关港一带,还是会让人感觉,咦?这真的是徐汇区吗?

武康公寓

卢湾:出生在新天地附近的石库门里,爸爸在国泰电影院上班,妈妈开17路电车。小时候经常和奶奶去哈尔滨食品厂买点心吃,也被爷爷带去顺昌路书场听过评弹。曾经想过在长乐路或田子坊开一家自己的小店,不过最后的工作是在周公馆当讲解员。读大学的时候在打浦桥日月光里做过兼职。世博期间曾担任浦西片区的志愿者,也正是在世博园浦西片区,TA遇见了现在的人生伴侣*浦。

并入*浦前,卢湾有四个街道:瑞金二,淮海中,打浦桥和五里桥,对应的差不多也是四种风格。

瑞金二路街道在卢湾西北角,整体感觉和北徐汇差不多,大部分是原法租界的洋房和梧桐街道,也有部分保存比较完好的优质石库门建筑。茂名南路,思南路,长乐路,巨鹿路等小资街道的精华路段都在这里。同时,周公馆,孙中山故居,渔阳里,复兴公园,锦江饭店等也集中于此,这一片是上海现代史上重要的舞台。陕西南路地铁站3号口正对着历史悠久,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国泰电影院,旁边则是花园饭店,锦江礼堂和五光十色的淮海路。那一眼的景色是非常上海的。周围还有哈尔滨食品厂,长春食品店,全国土特产,老大昌等上海阿姨妈妈们非常爱逛的老字号国营食品店,卖的东西符合上海人口味,质量也比较让人放心。瑞金二路街道的大部分小马路都不太喧闹,可以说是低调的华丽吧。推荐大家去复兴公园后面的香山路和皋兰路,幽静整洁,梧桐洋房,非常适合散步和拍照。不过也因为地段太好,这里是上海地铁交而不换的重灾区。13号线无法在此和1,12号线换乘,在很困难的条件下造了不能换乘的淮海中路站,深度达到地下6层。14号线原本要在长乐路设站和12号线换乘,最后两条线路也都因为条件不足而取消了长乐路站,14号线从静安寺一站飞到*陂南路,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搞了个两公里多的大站距。

淮海中路街道包含了两个小片区,八仙桥和太平桥,从瑞金二路街道一路往东,洋房渐渐少了,石库门开始多了起来。八仙桥就是现在的*陂南路地铁站,K11附近。早年八仙桥附近非常热闹和市井,后来因为旧城改造和延中绿地建设元气大伤,最后连这个地名都湮没了。现在那里附近有K11,上海广场,金钟广场之类的商业建筑,画风比较高大上。太平桥是现在的新天地,一大会址那一片。直到00年代后期顺昌路附近还保留着石子路(上海人叫“弹格路”),80年代国营风格的绸布商店和老爷爷们听评弹的雅庐书场。现在基本都拆迁了。那里很好地保留了上海石库门街区的风貌,但又不显得过于简陋和脏乱。我个人私心是希望能够保留的,但当地住户可能并不这么想。现在那里已经拆迁了。至于新天地,我并不喜欢,觉得就是套了一个石库门的空壳而已,没有内在底蕴,当然这个见仁见智,你也可以很喜欢那里。

打浦桥是商业中心到普通街区的过渡地带。从北到南石库门和洋房逐渐减少,普通住宅和商务楼越来越多,地标是日月光和田子坊。田子坊我也觉得非常emmmmm,节假日里面很拥挤没法好好逛,卖的东西又没特色。不太推荐。

五里桥是卢湾南面靠*浦江的那一片,以多层和高层住宅为主,比较普通。五里桥街道的最南面曾经是世博会浦西片区的一部分,直到现在都没完全开发。不过世博会博物馆还是值得一逛的,里面有历届世博会的海报,你可以看到几十年前的人们对现在的世界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憧憬,这非常有趣。

卢湾在上海市区里算是底子非常好,发展也相对均衡的,基本没有拿不出手的地方,问题在于地方太小,开发也早,没有什么潜力可挖了,所以被合并也能理解。

陕西南路马勒别墅(图来自网络)

静安:出生于北京西路附近的新式里弄,家底深厚但平时并不太张扬。从家里朝南的阳台望出去,可以看到中苏友好大厦楼顶的五角星,往北走不远则是蜿蜒的苏州河。逛街去南京西路和静安寺,看演出去江宁路上的美琪和艺海,偶尔馋了就去王家沙和吴江路遛一圈。发小卢湾前些年和*浦走到了一起,自己却还是独身一人。后来经人介绍,和住在自家对面,原本并不太熟悉的闸北结为伴侣。

老静安在合并前是上海最小的区,小到区内有一所高中没有建在区内,而是在嘉定。静安整体发展比较均匀,可以拿北京西路作为分界,分成南北两部分来说。南面的地标是静安寺和上海展览中心,北面的地标是斯文里。

北京西路以南的静安区有著名的南京西路和静安寺商圈。南京西路一带曾是租界,开发非常早,年通有轨电车,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商业集中地带,王家沙,蓝棠,第一西比利亚,南京美发厅等老字号留存至今。《色戒》里面王佳芝行刺易先生的故事,其真实事件就发生在南京西路上。南京西路两边分布着非常多的民国时期优秀历史建筑,比如静安别墅,沧州别墅,大胜胡同以及张爱玲居住过的常德公寓等等。静安区最南面,也就是南京西路到巨鹿路中间的那一块,有旧上海洋人富豪马勒和哈同的宅邸。马勒别墅外形非常华美梦幻,据说是马勒以女儿梦中的建筑为原型修建的。目前作为酒店对外营业,可以前去打卡。哈同花园在五十年代改成了中苏友好大厦,每次经过延安高架都能看见楼顶高高的红色五角星。现在中苏友好大厦是上海展览中心,每年八月的上海书展基本都在那儿举行。南京西路地铁站到静安寺地铁站之间聚集了非常多的奢侈品店乃至品牌旗舰店,不过也有非常平民化的去处,比如吴江路美食街。虽然南京西路站2号线换12,13号线需要出站,但可以顺便吃点东西。静安区最西南角上的静安寺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外观非常金碧辉煌,香火券要50元,有点小贵,所以我没进去过。寺后身的斜对面就是旧上海非常有名的百乐门舞厅,目前还在营业。大型古寺能和摩天大楼,旧式舞厅和平共处而不显出违和感,甚至相得益彰,这也许就是上海的独特气质。

来上海玩的朋友与其逛南京东路步行街看一些哪儿都有的商店,还不如来逛南京西路和静安寺,这里的上海特色更为显著。

老静安北部以江宁路为界可以再分成东西两块。江宁路以西曾经有不少工厂,现在大多改建成了商务楼宇,小型园区和多层高层住宅,江宁路以东石库门建筑比较多。新闸路大田路口(自然博物馆地铁站)的斯文里曾经是上海市区内规模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现在西斯文里改建成了商务楼,东斯文里居民已经清退,建筑未拆,将来可能走新天地的路线。

静安和闸北合并之初一个还比较权威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什么特质,造就了今日的上海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