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
镇江市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工贸和风景旅游城市。现有丹阳、句容、扬中3个市,丹徒、京口、润州3个区和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
镇江清新秀丽、生态优良,素有“城市山林”之称,是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低碳建设试点城市。
镇江底蕴丰厚、人文荟萃。镇江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年,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刘备招亲”、“水漫金山”等传说故事广为流传,《昭明文选》、《文心雕龙》等巨著成书于此。
镇江交通便捷、资源丰富。镇江市位于上海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交汇处,5条铁路和5条高速公路穿越境内,1小时到上海、4小时到北京。拥有江苏最长的长江深水岸线,港口吞吐量3.4亿吨。
镇江经济发达、社会和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支柱产业特色鲜明,航空航天、智能电气、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1、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是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
学校办学起点高,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早在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持续提升。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学科涵盖12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93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余人(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比例达32%),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群体。校本部位于镇江市东郊,学府路号,湖光水色,风景秀丽,有"东郊花园"之美称。江苏大学北固校区位于位于镇江市医*路3号;梦溪校区位于镇江市正东路82号;中山校区于镇江市中山西路63号;京江校区位于镇江市长香西大道号。校园占地面积余亩,各类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和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医院。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和杂志社,出版图书余种,主办国际、国内学术期刊11种,其中《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版)、《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学校办学水平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50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坚持以学为中心、教为主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形成了以13个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中表现优秀。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镇江市共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坚持国际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41个国家和地区的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和汉德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美国阿卡迪亚大学等合作举办了一批联合办学项目,合作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2、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鲜明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源远流长,多源合流,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源自年上海大公职业学校,年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新中国第一所造船中等专业学校,年迁至镇江,年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镇江船舶学院,年更名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年学校从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划转江苏省管理。年江苏省江海贸易学校并入,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学校合并。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年成为江苏省人民*府与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共建高校,年成为江苏省人民*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
学校年开始招收培养本科生,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镇江长山、梦溪2个校区和张家港校区以及上海办事处,占地亩。其中,长山校区是目前学校办学主体所在地,位于丹徒新区长晖路号,校园占地余亩,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梦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亩,毗邻《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故居;张家港校区年创建,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在该校区办学,校区占地约亩。
学校作为江苏省唯一一所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主要服务面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是全国相关高校中船舶工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最全、具有船舶特色整体性和应用性优势的高校之一。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类别10个,本科专业66个。目前,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现有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现有教职工余人,其中专任教师余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余人,副高职称人员余人,博士余人。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余人;拥有省高校“青蓝工程”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14个。
学校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平台,有15个国家级、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级、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建设)基地。学校主办有《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蚕业科学》《中国蚕业》《现代面粉工业》等公开出版学术刊物。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享有“中国造船工程师摇篮”的美誉,已为船舶工业、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17.1万余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立足船舶、海洋、蚕桑特色优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国家需求为驱动,注重将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紧密结合,主动为船舶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主持完成的“大型挖泥船综合控制与关键装备保障一体化系统及应用”全面替代国外进口,参与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耙吸挖泥船动力定位动态跟踪系统、豪华邮轮、大型集装箱船等装备研发,研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高效焊接装备、船舶企业管理软件等广泛应用于各大船舶企业,舰船后勤综合保障系统国内领先,救生艇用柴油机占全球市场近60%。学校蚕业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蚕业研究机构,是世界蚕桑种质资源保存与研究中心、蚕桑科技研究中心和蚕桑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学校研发提供中国乃至世界主要的蚕桑品种与栽桑养蚕技术。
学校一贯重视与海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不断拓宽办学途径。学校牵头成立了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江苏船舶与海洋类高校协同发展联盟,先后与海**治部、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粮食局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建有海外教育学院,与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日本等国积极开展科研与办学合作。中乌、中澳合作办学项目为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等一批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师继续教育学院设在学校。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坚持“育人为本、责任为先、公平为上、学术为*”的办学理念,秉承“笃学明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大力弘扬“江海襟怀、同舟共济、扬帆致远”的“船*”精神,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以师生为中心”,走与行业、区域融合发展之路,努力达到本科教学一流、优势学科一流、应用技术先进的办学水平,努力成为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科技创新平台之一、学术交流中心之一,全面开创“国内一流造船大学”建设新局面。
-----------------------------------
3、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成立于年,年经教育部批准为由江苏大学和江苏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独立学院。
学院依托具有百年办学底蕴的母体江苏大学创新办学,秉承江苏大学优良办学传统,在学科专业建设、授课师资、实验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共享江苏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院现有39个专业及方向,涵盖7大学科门类。
年下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新校区,位于镇江市丹徒新区十里长山高校园区,占地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新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以人性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指导思想,以传承文脉、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依山傍湖、山水相映,建筑错落有致,景观典雅协调,为一所环境、设施一流,数字化、智能化、生态化的现代绿色低碳校园。学院建有3.5万平方米的图文信息中心和4.8万平方米的各类实验室,具有远程视讯、全自动录播、投屏互动等功能的先进多媒体教室间、18座。
学院牢固确立“依托母体、立足江苏、面向全国、服务经济、高起点、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思想,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化组合“公有”优势和“民办”活力,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要求培养造就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结构优化、实践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办学以来,学院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每年均有多人分获一、二、三等奖。学生每年在省级以上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论文余篇。毕业生考研上线人数逐年上升、屡创新高,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境内外名校深造。学院与十多个国家的高校建有长期合作关系,互相选派国际交流生。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新形势,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将紧紧依托江苏大学雄厚的办学资源,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院、特色兴院,继续推进导师制,实行主辅修制,并开设第二(辅修)专业,实行自主选择专业,完善学分制,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充满生机活力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立足社会、走向未来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模式,努力建设成为以工科为主,文、管、经、医多学科协调发展,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4、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成立于年,由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举办,是首批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
学院秉承南京师范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依托南京师范大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恪守“正德厚生、笃学敏行”的校训,育就了“团结、勤奋、朴实、奉献”的优良院风,聚焦“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科学定位,强化特色办学,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致力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基本形成了以语言类、管理类、工程技术类和艺术类四大专业群。学院现有教职工余人。学院下设8个系科,分别为人文系、外语系、经济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工学系、美术系、音乐系,共有38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法、文、理、工、管、艺等门类。年,日语和环境设计2个专业获批为江苏高校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宽基础、复合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格局。学院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积极推行海外学习计划,已与美国佩斯大学、法国雷恩商学院、英国考文垂大学、英国林肯大学、德国伊尔姆瑙理工大学、澳洲墨尔本理工大学、意大利乌迪内大学、日本九州外国语学校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出国留学创造机会;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工作,大力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应用性技能教育。
学院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大力培养“双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学院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超过80%,青年教师有多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为适应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在江苏省教育厅、丹阳市委市*府的倾力支持下,于年9月正式启用丹阳校区。丹阳校区校址位于丹阳市正德路8号,占地总面积亩,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38.75万平方米。丹阳校区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优越,是一所现代化的智慧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低碳校园、开放校园的崭新校区。
5、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成立于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南京财经大学创办,培养普通全日制本科人才的独立学院。
学院拥有桥头和福建路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近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3万平方米,自有馆藏图书余万册。学院现有在校生多人,一、二年级学生就读于桥头校区,三、四年级学生就读于福建路校区。学院两校区地处南京财经大学仙林主校区东西两侧各约20公里,横跨南京镇江两座历史文化名城。学院传历史之底蕴,承江南之瑰丽,文化氛围浓郁,校园环境优美,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沪宁高铁、沪宁高速、国道贯通其间,瞬时畅达。桥头校区位于南京东郊“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下,坐落在开埠余年的下蜀桥头古镇。福建路校区位于南京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校区周边著名学府、科研院所林立,高端产业、知名企业总部云集,江南第一文枢美名发扬光大,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经济引擎高速运转,为红山学子成长成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
学院紧密依托南京财经大学的优质学科和师资资源,坚持经管为主,兼具文法的专业特色,设置国际经贸系、金融税收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和文法系等5个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法学、英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保险学、税收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5个本科专业。瞄准江苏为主的沿海发达地区,面向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旺盛需求,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振兴,致力于培养*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管文法类应用型人才。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按照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强化特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坚持社会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积极落实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通识课程改革,积极引进优质在线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坚持开放办学,主动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先后与南京市国税局、南京市地税局、中国人寿、浙商银行、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南京途牛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万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宏图三胞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并以实习基地、专业共建为平台,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以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坚持以南京财经大学优质师资为依托,在稳步推进自有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宁镇扬地区高教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结构合理、能力突出、作风扎实的优秀教师队伍。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队伍*治素质强,悉心关爱学生成长,正确引导学生发展。近年来,全院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基金项目、省部级研究课题百余项,先后在全国微课教学大赛、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获奖。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规范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诚信教育、无监考考试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主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热情,营造风清气正、共同发展的和谐育人环境。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美国中西州立大学、英国林肯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数百名优秀学生相继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留学深造。
学院以开放、包容、和谐、大气的理念着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常年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来校讲学,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术活动;积极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艺术鉴赏能力。
学院以30多个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开展各类艺术、科技、文化、实践活动,大力拓展和提升综合素质,自觉锻炼和提高社会竞争力和创新意识。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全国及江苏省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并受到团中央表彰。建院以来,全院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在全国同类高校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年,顺应国家对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南京财经大学携手安徽新华集团,拉开了历史性战略合作的序幕,为红山学院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出新的发展空间。全体红山人将在新的合作机制下,按照“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要求,锐意改革,矢志进取,不断提升独立规范办学能力,大力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水平,共同谱写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以上图片、文字、视频转载自镇江市人民*府、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