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古城寄情山水
亲踏汉唐的砖,触摸明清的楼,漫步百年的桥,流连江南山水,追逐诗中烟雨,品读历史韵味……带着诗和远方的向往,行走在历史悠久的古城里,行吟在诗意浓厚的山水间,凝神谛听,静思沉悟。
——编者
丽江是一句古诗(组诗)
□漠耕(前旗)
触摸丽江忆江南
□菁茵(五原)
古诗词学得并不好,但却对描写江南的诗词情有独钟,总以为江南是烟柳繁华之地、是温柔浪漫之乡,故而才会有“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等绝妙的诗句。也许是受了这些诗句的影响,虽然自小身在北方,却一直对江南*牵梦萦。
年4月,有幸去江南寻梦,回来后却一直不敢提笔。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江南赞誉的文字太多了,我这样一位文字浅薄而又步履匆忙者想要写出江南之风情显然力不从心,但我又不愿放弃,趁自己还未失忆在半梦半醒中洒落了这些痴言呓语。
随着列车的南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江南的山。江南的山是丰腴的,郁郁葱葱的树和草将其遮盖得严严实实,极少有裸露的地方。漫步山中,密树遮荫,雾气笼罩,树绿得浓重,花艳得炫目,而林中的空气清新潮湿而甜腻,吸一口如饮甘霖,心中畅然。不时有红墙碧瓦掩映其中,有晨钟暮鼓悄然而至,有缕缕青烟袅袅升起,那便是山中的名刹古寺了。静谧的禅寺和如丝如烟的峦气在眼前凝聚,又忽地荡然散去,心中豁然开朗。江南的山就是这般富有灵气与悟性,只要你登上任何一座,眼前的门便次第打开,陡生出诸多感悟来。
江南是水乡,江南的水灵秀、温婉,有环绕如带的小溪,有清澈见底的小河,有波光粼粼的碧潭。西湖便是这里的大家闺秀了,它宛若妙龄女子的眼睛镶嵌在苏杭大地,荡漾着秋波无限。堤边杨柳依依,水中荷叶田田,清风徐来,湖面涟漪微荡,水下藻荇丛生。湖旁飞阁垂檐、九曲回廊,远处画桥如虹、帆影点点,恍若入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而在苏州及乌镇,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古朴的木屋与青石碧瓦相互交映,精致的石桥错落有致地横卧水上。傍水而居的人家,或临窗而望,或水旁浣纱。乌蓬小舟从水中悠悠穿过,戴着斗笠的妇女一边摇橹一边唱着绵甜的渡船小调……而夜泊秦淮时,浆声灯影、歌舞升平,醉眼迷离之时竟怀疑自己身在仙境。
江南自然离不开烟雨。江南的雨是细腻的,细密的雨滴串成线,织成一幅天然的雨帘。那倚窗而望的少女像是隔着一层纱,似是触手可及,却又看不真切。那石桥、那垂柳、那画廊、那乌篷,笼罩于水雾中,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斜风细雨中隐隐看到一苗条女子,着一身蓝花碎布,撑一把小巧的油纸伞,站时亭亭玉立,走时婀娜多姿,真个是风情万种。“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江南的雨是温柔的,像一只绵软的手轻抚你的面庞;江南的雨是多情的,令你心里痒痒的、湿湿的,平添几许感慨与愁肠。
江南的女子在我眼里是最美的,因为她们都是水做的,潮湿温和的气候令她们的肌肤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纵然不施粉黛也清新美丽。她们小巧玲珑、温良贤淑,她们不似北方的女子大大咧咧、快言快语,她们总是低吟浅唱,微微地露齿,淡淡地皱眉,柔柔地说着吴侬细语。她们是扶窗而倚的少女,是摇橹漫歌的娇娘,是轻拢琵琶的佳人,是走过你梦里的精灵……莫愁湖边的莫愁女、瓜洲古渡的杜十娘、西冷桥畔的苏小小,无不温婉细腻、柔肠百转,于是便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动人诗篇。
这便是我记忆中的江南,水似明眸,山若青黛,诗般浪漫,梦般迷离。可惜此次游历太过匆匆,只能拾捡串连些许碎片聊以自慰。江南,或许是我一直在做的粉红梦境,也或者是永远挥之不去的莫名情结。
走进兰州
□刘立忠(临河)
八月中旬,我与同事踏上西行的旅程,一丝丝期盼冲淡了朦胧的睡眼,车窗外的原野上一片翠绿,色彩缤纷的山花点缀其中,鸟儿自由飞行。宁静祥和的景象不禁让人心旷神怡,憧憬着未来几天的美妙旅行。
兰州又称金城,是我国西部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故称金城。隋朝初期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清乾隆十九年(年)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正式治兰州,至今二百六十余年。
兰州城北、白塔山下,一座铁架桥横跨*河,它就是享有“天下*河第一桥”美誉的中山桥。中山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年),至今已有年的历史。桥的全部材料都从德国进口,建桥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华工刘永起是施工负责人。该桥工期三年,造价为白银三十万六千多两。桥上游人熙熙攘攘,有的三五成群拍照留念,有的漫步桥上观看风景,更多的人则是触摸着铁架,品味着历史的沧桑。桥下*河水涌动,游人在快艇上享受着速度与激情,胆大的则选择乘坐羊皮筏,感受摆渡的别样人生。铁桥与白塔山遥遥相望,默默相守。驻足桥旁,倚栏远眺,母亲河在夕阳下披上了金色的霞光,更显壮阔、高贵;稍显老态的中山桥在这一刻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夜幕降临,霓虹闪烁,中山桥在灯光的映衬下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散发着圣洁的光辉。
中山桥西边的小西湖公园内游人不断,兰州的另一张名片——*河母亲雕像就坐落在这里。*河母亲雕像是雕塑家何鄂的精品力作,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分别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像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吸引了许多游人在此拍照留念。听导游小姐介绍,当时雕像婴儿的性别是何女士颇为纠结的问题。若设计成男婴,怕造成重男轻女的社会影响;若设计成女婴,又违背创作理念。这个问题困扰了何女士很久,直到一天偶然发现三四岁的小孩横卧在床上是分不出性别的才豁然开朗。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好评无数的雕像。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经晚上九点多,于是几人相约去体验兰州的小吃。正宁路夜市美食街是全国六大著名夜市之一,每天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了解当地的特色名吃。我们打车直奔正宁路,司机师傅说这个时间段车辆是到不了正门的,我们便提前下车,随着人流缓慢移动,感受着人们对美食饱满的热情和狂热的激情。小吃街并不是很大,一条普通的街道上,两侧满是商户的摊位和食客的高谈阔论声。酸奶、面肠、杏皮茶、羊杂、时令水果令人垂涎三尺,烧烤的味道直入心扉,让人难以拒绝美食的诱惑。牛奶鸡蛋醪糟曾上过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在这条街上,一牛奶鸡蛋醪糟的摊位号称正宗,制作者是一位头戴白帽、留着胡须的回族老人,食客排着长长的队列引颈以待。老人面带微笑,双手娴熟地制作着美食,对游人拍照录像好像已经习以为常,偶尔还会对着镜头点头致意。我们好不容易找到座位点上食物,自然地融入到这嘈杂、混合着各地口音的洪流中,与升腾的烟雾一起构成一幅盛世夜景图。
时间在聊天品酒中飞逝而去。午夜时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夜市,这次兰州之旅也自此走到了终点。而这座古老的城市正迈着坚定的步伐不断前进,书写着新时代属于大西北的传奇。
亳州印象
□门丽琴(临河)
亳州老街
到亳州的当晚,在广场散步时,朋友问我对亳州有什么印象。我想了想,却未能回答。对于一个有曹操、华佗等优秀儿女的几千岁“老者”,仅仅相识半天,我怎么敢唐突地给它戴一顶帽子呢?就是现在,坐在家中,细细回想亳州之行所见所闻的点点滴滴,也只能算是对亳州的粗浅印象吧。一
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古称焦国、谯城、南兖州,魏时为陪都,北周时始称亳州。对于一座有历史的城市,博物馆是它的心脏,可以看到它的血脉走向。我亳州之行的第一站就是亳州博物馆。亳州博物馆按时间顺序,设有序厅、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近代和当代亳州8个展厅。我们沿着展厅走进亳州的历史长河。亳州人把涡河视为自己的母亲河,涡河孕育了古老的亳州文明。早在四五千年前,亳州文明的曙光就在涡河岸边初现,原始人类在水流充沛、土壤肥沃的涡河两岸建屋聚居、渔猎种植、生息繁衍。现存的原始第一村尉迟寺遗址、傅庄遗址、青凤岭遗址、后铁营遗址等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都是他们当时的生活遗迹。夏商之时,商朝第一代君王汤曾居于亳,并在亳建早期商都。东周时期,周室衰微、群雄争霸,而老子、庄子却在涡河岸边清静无为、逍遥自在,创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家文化。东汉末年,华佗和曹操在亳州相继出生。随着曹操事业的壮大、华佗医术的精进,亳州渐入繁荣。北宋时期,依托涡河发达的水运,毫州以其枢纽位置,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业发达,市井繁华。到明清时期,毫州商业已达鼎盛,城内有街巷一百多条,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会馆钱庄众多,涡河两岸“高舸大舫连檣而集,商贾巨富比邻而居”……二
数千年的人类活动,在亳州留下许多遗迹。离开博物馆,走在亳州的街头,不时会遇到古迹,亲踏汉唐的砖,触摸明清的楼,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亳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亳州无数的优秀儿女中,曹操当居前列。盘踞在亳州城下被誉为“地下长城”的曹操运兵道,与其上高高耸立的谯望楼和楼内的建安文学馆,让人们见识到一代英雄曹操的文韬武略。曹操地下运兵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事设施,最深处达地下7米。运兵道幽深曲折、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构造复杂,处处体现出曹操杰出的*事才能和过人谋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阀混战,曹操凭借着卓越的*事、*治才能,讨董卓、迎献帝、克袁绍、征乌桓,最终统一北方,安定了社会。在征战期间,爱好文学的曹操或横槊赋诗,或解甲下马,登上谯望楼,与其子曹丕、曹植及一大批文人饮酒赋诗,慷慨高歌,兴起建安文学,掀起中华文学的第一次大繁荣。建安文学馆内展示的一首首慷慨悲凉的诗赋,不仅体现了当年的建安风骨,更让人们领略到曹氏父子杰出的文学才华。在曹操征战四方之时,他的老乡华佗正背着药袋穿行于战乱中,为天下苍生解除疾苦。他不慕名利,潜心钻研医术,发明了麻沸散,编创了五禽戏,在用中草药、针灸治疗的同时,也拿起刀剪斧锉割除人体病患,开创了外科治疗先河,被后人誉为一代神医、中华外科鼻祖。他不仅生前救人无数,死后医德、医术及医学论著也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用华佗再世形容医术至高,打练五禽戏健体养生。为了纪念他,唐宋时,亳州建造了华佗庵,无数后人走入其间,观看他的药方、遗著,游览他的洗药池、药圃、诊疗室、研药室及以他为主线的中医药发展史,心生景仰之情。三
在亳州城北、涡河南岸有明清老街和花戏楼,那里依稀可以看到亳州当年繁盛的影子。花戏楼又叫山陕会馆、大关帝庙。明清时期,亳州商业繁华鼎盛,全国各地富贾大商会聚于此,花戏楼就是那时山西、陕西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聚集联络地。花戏楼的山门、鼓楼和戏楼厚重华丽,雕刻彩绘异常精美,木雕、砖雕深雕精刻,生动逼真,故事场景众多,人、车、马、物不计其数,可见那时山陕药商的富有。当年,这些远在他乡的富商高坐看楼,端着盖碗,透过氤氲茶气,看戏楼上雕刻的故事。台上上演的故事,浓浓的乡愁、经商的辛苦和生意的得失也如故事在胸中翻腾,真可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紧邻花戏楼的明清老街大多用作现代商业经营,各具特色。明清时毫州商业繁荣,商品集中经营,形成一物一街、一品一市的格局,街道多以行业命名,如白布大街、纸坊街、打铜巷、牛市等。现存的老街许多仍保留着过去的名称和经营模式,如白布大街、帽铺街、竹货街等。老街的房屋虽经过整修,但墙跟屋顶的破损还是显露出久经岁月的痕迹,也有个别房屋墙破门倾被废弃闲置,更显岁月沧桑。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亳州人不断承接着祖先丰厚的遗产,光大着他们的精神和事业。从华佗种植第一块药圃起,亳州人就接过锄头,开始种植草药,并传承博大的中医药文化精神,中草药交易规模日益壮大。现在,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草药集散中心,中药材交易中心有数千个摊位,多种等级、品种齐全的中药材吸引着各地的采购者。而在全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亳州药商活动的身影。现在的亳州高楼林立、车流不断,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亳州的中草药和古井贡酒的香气弥漫在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亳州人正在续写古老亳州的繁华与文明。执行主编:王剑
编辑:杨岚凯
校对:崔瑨
人人献上一份力量,共创国家卫生城市喜欢本篇内容请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