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广西金秀柳州及其下属县市乡镇文化遗存考
TUhjnbcbe - 2021/2/16 16:08:00
北京白癜风的费用         http://www.wxlianghong.com/
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共同组成的调查小组,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调研工作。参加本次调研的课题组成员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室主任张继焦(带队);广西民族大学副教授段晓红;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韦璐颖;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博士研究生邵伟航。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盘王节庆典及瑶族村镇的考察,柳州城市发展传统-现代转型及其城区古镇、文庙、古城门等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

调查组行程如下:11月28日晚,调查组成员分别从所在地赴柳州集合。

11月29日早由柳州赶赴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参加盘王节祭祀大典及瑶学相关研讨会。

11月30日上午考察瑶族村寨及其民俗博物馆;当日下午驱车前往来宾市象州运江古镇进行考察;30日晚回到柳州市区,考察柳州文庙、窑埠古镇。

12月1日上午考察柳州东门城楼、柳侯公园、柳侯祠及柳州工业博物馆;下午赶赴柳州市融安县考察当地万亩金桔园、融安县文史档案陈列馆及其骑楼老街并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交流。

12月2日前往融安县仙草堂灵芝及青蒿素生产工厂进行考察;12月2日中午前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城考察,对当地古城遗存、丹洲书院、闽粤会馆遗址、三皇庙等文化遗存进行调研;12月2日晚驱车前往南宁。

12月3日下午,张继焦研究员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旨在帮助学校师生进行论文写作的讲座,并以最新研究成果“文化遗产的传统-现代”转型为例进行详细解释。

12月4日,乘机由南宁回京。

本次调研得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金秀大瑶山瑶学学会、融安县委县*府、丹洲古镇*府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一、在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附近考察

1、参加盘王节祭祀大典

11月29日清晨,调研组一行驱车前往金秀瑶族自治县参加盘王节祭祀大典。

(祭祀大典现场)

瑶族盘王节,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人民居住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次盘王节是由金秀瑶族自治县承办,全国十三个瑶族自治县共同参与的一场瑶族盛会。据当地瑶族同胞介绍,这种规模的盘王节祭祀大典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全国十三个瑶族自治县轮流承办这一瑶族盛会。

此次在金秀举行的盘王节为第十六届瑶族盘王节,金秀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9.01%,瑶族中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山子瑶和坳瑶5个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素有“世界瑶都”的美誉。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评价道:“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在金秀。”

有关瑶族地区过盘王节的古老风俗,早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唐代刘禹锡的《蛮子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等典籍中就有记载,据汉代初年的《搜神记》记载:瑶族先民“用掺扎血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繇。”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官到连州(即今广东连山瑶族自治县)时,所作《蛮子歌》中写到瑶族“时节祀祭盘瓠。”《岭外代答》中说:“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瑶’。”“踏摇”即是“跳盘王”,瑶族盘王节即是由“跳盘王”发展而来的,“跳”即舞之意,跳盘王是指人们载茂舞以谢盘王的恩德,并祈盘王保佑子孙平安。

11月29日上午,第十六届瑶族盘王节盘王祭祀大典在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都广场举行。通过祭祀盘王,共同缅怀和崇敬始祖,不忘祖恩,团结一致,增进友谊,共谋发展。

全国各瑶族自治县以及岭南中国瑶族盘王节联谊县嘉宾、中国瑶族盘王节协调委员会代表,自治区、来宾市以及金秀县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出席祭祀大典。

金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人民*府副县长莫云山作为祭祀大典司仪主持祭祀盘王大典。来宾市委常委、金秀县委书记韦德斌宣布盘王祭祀大典祭祀活动开始。

祭祀大典上,鸣炮奏乐,展旗恭迎盘王,瑶族同胞敬献供品、鲜花,道师公明烛、上香,现场嘉宾分组轮流向盘王行三鞠躬礼,上香祈福,愿盘王始祖护佑瑶族儿女财阜年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礼毕后,金秀瑶族自治县县长兰向东恭读祭文、焚祭文。

祭祀大典仪式上,瑶族盘王节各联谊县(区)表演队和金秀山子瑶、花篮瑶、盘瑶、茶山瑶、坳瑶五个瑶族支系表演队进行了原生态瑶族舞蹈告祭表演,给到场的嘉宾和观众们呈现了瑶族人独特、神秘的传统民俗文化,彰显了瑶族人的朴实和强悍与智慧。

跳盘王、献歌献舞后,还进行了盘王巡游活动。各个瑶族支系的代表队,跟着盘王神像,一起沿着金秀县城的主要街道载歌载舞,庆祝节日,庆祝团聚,庆祝丰收。

巡游活动后,和着乐舞,参祭的社会各界人士为盘王始祖虔诚上香,所有演员、巡游队伍、嘉宾共跳团圆舞,祭祀大典圆满结束。

(身穿民族特色服装的瑶族同胞)

(祭祀大典流程)2、参加第十六届瑶族盘王节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29日下午,张继焦研究员应邀参加了第十六届瑶族盘王节学术研讨会并发言。在发言中,张继焦研究员讲述了自己与瑶族研究的渊源,从37年前(年)于中山大学求学时第一次深入广东连南必背镇进行瑶族研究与人类学的启蒙教育到31年后作为老师再次带领学生重返必背镇进行考察,再到今天再次于金秀与瑶族同胞再续前缘。并总结了自己在连南调研的小结与当今瑶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的展望。

(部分大会发言内容)

3、考察瑶族古村落,参观山子瑶生态博物馆

11月30日上午,调查组来到瑶族古村落进行考察,并参观了山子瑶生态博物馆。山子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金地们”。至年底,共有人口人,分布在金秀瑶族自治县的长垌、罗香、六巷、桐木、三江、三角等乡镇的15个村民委29个自然屯。

自称为“金地们”的瑶族除山子瑶外,还有蓝靛瑶、花头瑶、白线瑶、沙瑶等他称,分布在桂、滇、琼等各省区以及老挝、缅甸、越南等国家的几十个县市区中,成为跨国的瑶民族。

山子瑶至今还保留有古老的民俗。如其特有的民族服饰、拦门酒、拦路歌、抬新娘等以及上刀山下火海等瑶族绝技。这些都在民俗博物馆中有了相应的展示与介绍,同时也对瑶族的信仰文化和生产生活进行了概括。

(全体与会嘉宾合影)

(瑶族抬新娘)

(调查组成语与部分与会嘉宾的合影)

二、广西象州运江古镇调研

11月30日下午,调查组来到广西象州运江古镇进行考察。江镇,位于象州县北部,距象州县城24公里。东邻寺村、罗秀两镇,南接象州镇,西与马坪乡及柳江县里雍、白沙两乡和鹿寨县导江乡交界,北临水晶乡,行*区域总面积.61平方公里。

运江古镇,是一个风貌古朴、历史悠久、靠山环水的小岛式古镇,是一处集访古、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几十年前,该地一直是广西有名的商贸重镇,因地处水路交通的重要位置而出名,有柳江名埠之称,名扬华南的“粤东会馆”就坐落在镇中。旧街至今仍保持着清末、民国初期的商埠建设格局,尚残存千年老街,宋代古码头、粤东会馆、壮族始祖甘王祠,岭南风格和西洋风格古建筑比比皆是,处处昭示着千年古镇的悠久。而今大部分居民已从古镇当中迁出,但仍有部分不舍故土的老人在此居住,调查组在走访途中与当地一位技艺精湛的木雕艺人进行了交流,并询问了古镇的人口构成与过往。据介绍他们是在汉朝时从广东珠江向广西航行,经西江进入柳江。当年的运江古镇由于其正好处于柳江水路运输的交通节点上,成为了来往商贾存放货物的极佳集散地,在当地有“小香港”的美誉。而后九十年代洪水时曾殃及古镇,当时*府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将镇中居民迁出安置。部分居民就此迁出,而今当地*府正在着手对运江古镇进行文旅融合式的重新开发,以期让古镇焕发新的生机。例如:调查组到达时古镇中正在举办利用古镇当中保留原貌的历史遗存进行的以“原乡”为主题的摄影展以及在上游兴修水库来可控的调节古镇所处河道的水位。

(骑楼老街)

(与镇中手工艺人交谈)

(古镇一角)

(应老人邀请于其家中与老人收藏根雕合影)

(运江古镇码头)

三、柳州市文化遗存考察

        

1、考察柳州文庙

11月30日晚调查组驱车返回柳州市区,品尝柳州当地名吃螺狮粉后步行前往柳州文庙进行考察。柳州文庙位于柳州登台山,年建造,文庙朝西北方向,背靠东南方的登台山,由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等主体建筑组成,建筑以宋代风格为主,结合岭南地方样式。柳州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为了宣扬本地的历史,年,柳州市*府决定在登台山下,驾鹤山侧、柳江河畔,位置得天独厚,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年3月份开始施工建设的柳州文庙,仅半年多便魔幻式地矗立在柳州市民眼前。它以灯台为靠、驾鹤为案,金碧辉煌地耸立在柳州汉城故址上。若登高远晀,柳州的文气顿会金灿跃然,成为引人欲意信步于其中的胜境。建成后的柳州文庙,将与蟠龙山瀑布广场、窑埠古镇、文惠桥等,成为“百里柳江”景观带上重要的文化标志性建筑。

柳州文庙最初建于唐贞观初年,原址已无可考证,现在的柳州文庙是柳州市*府重修的现代仿古建筑群。据史料,唐元和十年(年)六月,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发现柳州文庙已破损,就组织官民,花了两个月重修文庙,并亲撰《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柳宗元重修文宣王庙后,大力推崇孔子和儒学思想,并阐述了孔子思想的传播与中央*权推行*令的密切关系,使得柳州在行*管理方面更加顺畅,“人去其陋”,社会经济、文化飞速进步。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地方官重立柳州文宣王庙碑于柳城(当时柳州治所)。庙碑下半部刻柳宗元像,此碑现存于柳侯祠内。明代洪武六年(年)柳州文庙迁建于城内西北部(今柳州市二中一带),地面建筑无存。年,柳州文庙又在一场火烧半边城的大难中荡然无存。从此,重修文庙就一直是柳州百姓的心愿。

年,柳州市*府决定于柳江南岸灯台山西麓重修柳州文庙,并将其列为柳州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之一。现在选址重建的柳州文庙,涅盘重生,依山临水,在国内多座文庙中,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山水灵气远胜他乡。

(柳州文庙)

2、考察柳州窑埠古镇

晚上,调查组入住于柳州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的窑埠古镇。也是柳州市营造百里柳江和城市复兴的点睛之笔。窑埠古镇,柳州十大重点工程,百里柳江点睛之作,位于东堤南路,蟠龙山下,享CBD核心地段,为“百里柳江”璀璨明珠,坐拥一线江景。拥有40万平米风情古镇,打造柳州城市会客厅。该地块总面积.55㎡,位于柳州市*府重点发展的区域--河东新区,该地块不仅拥有河东新区的核心位置,更拥有一线江景,同时地块周边既紧邻CBD办公、商业、居住中心,又被市*公园、蟠龙山公园以及沿江景观带所包围,具备CBD后花园的天然优势。按*府地块规划要求,窑埠古镇的建设,将再现窑埠古村落和古码头的古朴风貌,进一步彰显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风采和魅力。建成后的窑埠古镇将会是一个集城市休闲、高端餐饮、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

窑埠古镇的规划设计,以“再现窑埠老镇古朴风貌,复兴古埠码头昔日繁荣”为基本思想,力求展现多民族文化共荣共存的地方特色,体现自然、历史、社会、民族、文化及人居风貌的整体性及和谐性。窑埠古镇建设内容包括两大区,古埠商业街区及侗寨文化风情园区。古镇商业街区由壮族风情街、苗族风情街、瑶族风情及及滨水休闲步行街组成,内设广西桂剧博物馆、戏台、广西民俗博物馆、文昌阁等公共文化设施;侗寨风情园区由鼓楼广场和侗族民居群等组成。据规定要求,“窑埠古镇”将在两年后竣工,届时将成为柳州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窑埠古镇工程中的一部分——蟠龙山公园)

(窑埠古镇建设示意图)

3、考察柳州东门城楼

12月1日早,调查组到达柳州古城门进行考察,柳州东门城楼位于柳州市城中区曙光东路的文惠大桥北端。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广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东门城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平方米,高约17米,面宽20米,进深11米,由城门和谯楼两部分组成。城门以大块石料作基,明砖砌墙。城门上为两层谯楼。东门城楼俗称“东楼”、“东门楼”,位于城中区曙光东路中段,北接罗池路东一巷,南临柳江,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东楼作为目前广西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城门楼,历代屡有修葺。初建时,为护城之用,清咸丰年间曾遭火灾,光绪元年(年)由柳州一姓郭的名建筑师(佚其名)重建。民间得其作为奉祀关帝的地方,称“武帝阁”,有神像,亦有庙祝焚香洒扫,每逢年节,东门内外住户去楼上进香。

4、考察柳侯祠

柳侯祠位于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园内的西隅,原名罗池庙(因建于罗池西畔得名),现改名为柳侯祠,是柳州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的*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建造的庙。现在的柳侯祠是按照清代建筑物重建的,祠内陈列有许多文物及史料,反映了柳宗元的生平和*绩。该祠位于柳江北岸市区中心,始建于年,共分为南、北、中三个景区,南部为文化古迹区,唐宋的陈迹、明清的石刻,历代修葺的建筑和参天的古木融为一体,古色古香。

5、参观柳州工业博物馆

自柳侯祠结束考察,调查组来到柳州工业博物馆探究作为广西工业重镇的柳州工业的发展历程。早在清末民初时,柳州当地的传统手工业及机器制造业就已相当发达。20世纪三、四十年代,柳州因其特殊的地缘因素使得其机械制造业、*工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少有的能够生产包括飞机、汽车、船舶在内的门类齐全、轻重工业俱佳的工业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柳州汽车、冶金、机械、化工等产业不断飞速发展。到今天实现后工业时代的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柳州市在清末、民国、抗战、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时间节点都抓住了相应的机遇进行手工业——轻工业——重工业——抗战*工——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体系建设——产业升级——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几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而今,则由柳州制造向柳州创造的转型。

柳州工业博物馆内主要设置有“柳州工业历史馆”、“柳州企业风采馆”、“柳州生态宜居馆”及其他机动展厅等,系统的呈现了柳州城市发展的巨幅画卷。

四、融安县调研

1、考察融安县万亩金桔园

12月1日下午,调查组到达融安县进行相关的考察,对于融安县所打造的脱贫攻坚明星产品——融安金桔进行了详细了解。融安金桔是自清乾隆年间由江西传入融安后历经三代的改良所打造的全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调查组还对融安县万亩金桔园进行了实地考察。

(从左至右分别为第一、二、三代金桔品种的改良)

(融安万亩金桔产区)

2、参观融安县文史档案馆

从金桔园离开后,调查组又赶赴融安县文史档案馆,对融安的历史进行了解。融安县因其紧邻的融江便利的水运条件,自古商贸往来频繁。县治所在的长安镇更是近代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素有“小柳州”之称。同时随着考古发现其县内出土大量东汉、南朝及元明清时期的文物、墓葬、碑刻等。昭示了融安悠久的历史,融安当地同时也有学者从方言入手,探究当地“土拐话”的语言特点和分布,张继焦研究员在与融安当地相关学者及领导干部交流时也指出:方言作为一种活化石,是一种活着的文化遗产,通过探究对方言演变的追根溯源可以看出其与粤商文化的交融与彼时广东粤商经济对于广西的辐射。

3、考察广西彩调以及长安镇的骑楼街

晚上,在融安县相关领导的陪同下,调查组欣赏了融安当地特色戏剧广西彩调以及长安镇的骑楼街。骑楼作为粤商文化的建筑名片,昭示着当年长安镇作为大型商业市镇的繁荣,据当地领导同志介绍,彼时长安镇修建有9个码头,拥有大小街道10条。并于民国26年(年)进行了路面加宽和截弯改直。长安镇街道中间为石板铺面,两边用碎石填实,其余街道则为鹅卵石或泥路面。骑楼街上的骑楼一楼大多为店面,二三楼用来居住,为砖木结构。大门有木板折叠式、六开式、防盗木栏式;亮窗有西欧式、半园拱线条式、花边式。骑楼街式适应南方多雨光照强的特点,方便民众避雨遮阳,建筑样式别具一格。建国后的骑楼街逐渐成为餐饮娱乐的商业街道,街道遍布餐馆、服装、特产、电影院等文娱生活产业。我们也在走访过程中采访了当地自治区非遗项目传承人:长安芙蓉酥制作传承人岑有培师傅,听他叙述家族往事与融安当地的饮食文化。次日清晨品尝了融安当地著名小吃长安滤粉与烧炙(一种类似狮子头的烤制肉丸),小编认为从融安当地早餐的构成也可瞥见当年融安人生活当年的富足,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肉在大部分地区都是极其奢侈的,而烧炙却同长安滤粉一同成为融安当地人的早餐文化,并且经小编咨询核实确为普通百姓日常早点之一,足见当年之繁荣。

而今,长安骑楼存余座,街道总长1.5km,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人口近万人,街道大多保留民国旧貌。

(长安镇骑楼老街)

(广西彩调)

(张继焦研究员与芙蓉酥传承人岑有培师傅交谈)

(融安县当地特色餐饮)

(长安滤粉与烧炙)

4、考察融安县特色企业——仙草堂

12月2日上午,调查组继续前往融安另一特色企业仙草堂进行参观考察。作为当地著名的医药企业,仙草堂主要进行灵芝与青蒿素的生产加工。其中青蒿素产量占据全球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并且为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青蒿素供货商。所生产青蒿素不仅救治了非洲几十万疟疾病人,更为融安当地的民众提供了工作岗位,横跨两大洲实现了双赢。

(仙草堂所生产的青蒿素)

五、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城调研

离开融安后,调查组赶赴与融安毗邻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古城。丹洲也称丹阳洲,明万历年间在此设县,初为怀远县驻地。地处西融江中的一座小洲,因融江连通湘、黔、桂三省,船舶可通过古城所处的西江直达广东出海。所谓“上通湘、黔、滇,下连粤、闽、赣”丹洲作为融江上最重要的水运中转站由此成为经贸发达、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直至年因陆路交通的蓬勃发展使得内河水运日渐衰弱。怀远县治也迁往如今县城所在的古宜镇。

(柳江航运史介绍)

调查组成员经由丹洲历史最为悠久的东门码头乘坐摆渡船登岸,码头在古代也是官方行*码头,用以处理纳税、巡视办案、货币通关、发放方牒的场所,故又名“税厂码头”。

(东门码头)

丹洲古城虽小,但却人员构成多元,现存的多户居民就拥有74个姓氏。古城中城楼、书院、闽粤会馆等还有遗存,可追溯当年的繁华热闹之景。

(明代古城城楼)

(丹洲书院)

(当地民居)

(闽粤会馆)

六、张继焦研究员在广西民族大学(南宁)召开学术讲座

12月3日下午,应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邀请。张继焦研究员围绕学术论文的写作问题向广西民族大学的师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主要讲述了从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以及分析框架三部分。并以文化遗产“传统-现代”转型的四种形态这个主题为例进行现场教学。同时也进一步讲述了新古典“结构-功能”论的理论构成,解答了广西民大师生的科研难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金秀柳州及其下属县市乡镇文化遗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