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邱立汉打响松口客侨文化品牌,主动融入
TUhjnbcbe - 2021/3/27 14:06:00
导读

梅县松口有丰富优质的客侨文化资源,应该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地方*府应该把它当作一项文化工程来抓,融合松口客家文化和侨文化,做好南洋客侨的“乡愁”文章,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歌舞剧、影视剧等文艺精品,打响松口客侨文化品牌。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依赖海路对外输出中国特色物产的同时,也对外输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随着大批闽粤赣客家人出海谋生并侨居当地后,客家文化也在客家人侨居地落地生根,对侨居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梅州松口是千年客家古镇,闽粤赣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也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立的中国移民纪念地,客侨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当地*府应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打响梅县松口客侨文化品牌,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松口丰富优质的客侨文化资源

松口镇地处梅州市梅县区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北接蕉岭松源镇,松源河由北向南径直流至松口铜琶村汇入梅江,东北与福建客家土楼之乡永定县交界,东南毗邻大埔县的茶阳镇、三河镇,西南紧邻叶剑英故乡雁阳景区,距离梅州市区五十余公里。松口位于梅江下游,北纳松源河,东连汀江水系,水路交通发达,是古时嘉应所属各邑通往潮汕必经之地,也是汀赣各埠贩运海盐和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明末清初,客家人络绎不绝下南洋谋生,渡台湾垦殖,松口成为闽粤赣客家人出海谋生的首站。水陆两路可直通大埔旧县城茶阳。因区位优势,松口素来是闽粤要冲,梅江商贾货物往来如织,东接闽汀货贩不绝,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松口历史文化悠久,设镇始于五代南汉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客家人大约在宋元之间形成于汀江流域。宋末元初,汀州客家人为避元兵祸乱,不断顺汀水南迁,至粤东者无数;明清时期,汀州流域客家人生齿浩繁,为拓宽生存空间和发展壮大族裔,鼓励子孙外迁异地开基创业,这一时期成为汀州客家人播迁粤、桂、川、赣、台的高峰期。

自宋末元初始,松口作为交通枢纽的粤东千年古镇,是接纳汀州客家人的重镇。其客家文化、侨文化的传承和保存完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各种文化资源大体呈区块分布,主次搭配合理而且脉络分明,有利于按区域划分成不同的文化景区。

有建于明末的元魁塔及文昌阁(财神宫)、谢逸桥纪念碑、古战场遗址等组合而成的凉伞岽文化景区;有建于明末松口最大的围龙屋世德堂及崇庆第、爱春楼、五显宫、五龙桥、磐安桥等组合而成的铜琶文化景区;有建于明末的二何书院及承德楼、勤饴庄、温氏精庐、甘露亭、梅东桥、明清古街、中山公园、火船码头、松江旅舍等组合而成的松口墟镇文化景区;有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仙口塔和鲤鱼形围龙屋等组合的仙溪文化景区;有泰国前总理他信的母亲祖屋“翰林第”及德裕楼、吴兰修故居等组合而成云梅文化景区;有叶剑英元帅父亲经营过的“致和”商号旧址、孔圣棚、三斤狗故居遗址等松南文化景区。古时“象狮把水口”、“竹林夜雨”、“刘隍唤渡”等“松口八景”(或称“松口十景”)也散布于各个文化景区,构成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为辅的松口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松口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有松口客家山歌、客家说唱、汉乐、舞狮、赛龙舟、民间故事以及客家民俗文化等。广泛而流传久远的俗语“自古山歌松(从)口出”,奠定了松口客家山歌的声名和地位,松口被誉为“山歌之乡”。

松口是著名的侨乡。据统计,松口华侨数量超过八万。松口不仅是移民海外的重镇,也是梅州及周边闽粤赣地区下南洋的第一站。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年在松口设立了全球第七个、中国首个“世界移民纪念广场”,大大提高了松口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其侨文化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

二、抓住历史机遇,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运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沿线相关国家开展区域性的合作发展战略平台,借此平台共同打造*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全国著名侨乡、全国首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建设的中国移民纪念地梅州松口来说,是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是推动松口重塑“松口不认州”、走向世界的不可多得的机会。

相对于远离海岸线的内陆梅州而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并不是像沿海港口城市一样打经贸战,而应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主要集中在侨文化的建设与开发。梅江水路是闽粤赣下南洋的重要通道,松口是客侨走南洋古道的第一站,客侨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可供建设和开发的空间巨大,借助客侨血脉相连的亲情优势和文化相通的人文优势,加强与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通过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恳亲会、联谊会、交易会等,积极组织、引导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乡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发挥文化激活力、文化对应力、文化浸润力、文化持续力。抓住历史机遇期,推动松口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来之后,国家和地方相关推进工作已紧锣密鼓地进行。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发新格局”;年5月,广西南宁召开了以“携手推进泛北合作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年6月在中山大学召开了“广东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讨会”并揭牌成立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年11月在中山大学举办了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广州论坛”;年2月在福建泉州召开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研讨会”;年3月国务院授权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对建设的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作了清晰的阐述。时不我待,松口及上级*府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早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如何融入是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即要先文化融入,后经济融入,先搭文化之台,再唱经济之戏。打响松口“文化牌”,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建设的捷径是,将松口火车码头联合潮州的古港、广州的十三行、阳江的南海1号、湛江的徐闻港等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全方位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风情,联合各地举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文化节”、“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发展论坛”,组织海外老客侨回乡重温历史,重走下南洋古道,品味乡愁,组织客侨下一代青少年学生参加侨乡夏令营,体验前辈下南洋创业之艰辛,增强祖地情结。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增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导地位,在宣传推介中提高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三、融合松口客、侨文化,做好南洋客侨的“乡愁”文章

要塑造、打响松口客侨文化品牌,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引起国内、东南亚乃至全世界范围的瞩目,就必须有效融合松口的客家文化与侨文化,做好做深南洋等海外客侨的“乡愁”文章。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松口侨文化的主体是客家人,因此,松口侨文化是松口客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松口的不少客家文化也烙下了侨文化的深深印痕。其次,重点塑造具有浓郁的客家“乡愁”和鲜明的客、侨属性的文化意象,如松口塔(元魁塔)、财神宫(文昌阁)、甘露亭、火船码头、松江旅舍和松口山歌等,挖掘、凝聚其客、侨文化内涵,以点带面推出松口其他一系列客、侨文化。下面以一塔、一阁、一歌为例进行分析论述。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的松口元魁塔,是松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粤东胜景,是松口对外宣传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与塔基前方的文昌阁一起构成松口客家文化的象征。众所周知,元魁塔由明朝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李二何倡建,历时十年建成,塔身坐东朝西,为平面八角形、高九层的楼阁式砖石塔,通高约39.5米,塔顶置一重达万斤的铁葫芦。登塔远眺,梅江百舸争流之景和松江千年古镇之貌尽收眼底。李二何在塔底正门亲笔题写了一副门联:“澜向阁前廻,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寓意松口人在外出创业上,坚忍不拔,能在松江回澜处克服万难,在科举功名上,奎壁联辉,文运万代亨通。这副门联充分体现客家人勇敢刚毅、崇文重教的精神。在塔前兴建的文昌阁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重要场所。一阁三神,中位供奉文昌帝君,保佑松口文教昌明,人才辈出;左位供奉财帛星君,面迎涛涛江水,寓财源滚滚;右位供奉关圣帝君,把住水口,为松口百姓排难驱邪。

元魁塔俗称松口塔,文昌阁又叫财神宫。如此一塔一阁皆存两名,应该有它的历史原因。随着南洋古道开通,松口的历史文化由单一的客家文化演变为客家文化与侨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合璧的两元结构,元魁塔与文昌阁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转换。元魁塔耸立于松口水口处,面西迎纳滚滚东来的梅江水,历来被松口人视为保境安民的风水塔,直接冠以地名呼“松口塔”,更加符合旧时松口客家乡民在渔樵耕读等生产生活中寻求心理慰藉的愿望。松口塔见证了客家人从松口启程下南洋、渡台湾的生离死别之痛,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在异邦致富的番客衣锦还乡的喜悦。梅江水由西而东流经松口后,在水口松口塔下绕了个弯,迂回往南与汀江相汇于三河坝。下南洋的客家人尤其是松口人舟行至松口水口,含泪告别了松口塔之后也就告别了温馨家园松口古镇,走向生死未卜的海洋。而返乡的番客怀着“近乡情更怯”的复杂心情,水路临近松口陡转,久别的松口塔又映入眼帘,仿佛就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在出海谋生的客家人心中,元魁塔已经不再是保护他们考取功名的圣塔,而是漂泊异邦的客家人的心灵栖居之所,呼“松口塔”更具有归属感。同样,文昌阁里庇佑文教功名的文昌帝君在番客们心中也已经不再重要了,番客的终极目标是摆脱贫穷翻身致富,他们更希望同祀一庙的财帛星君能庇佑他们在海外发家致富。所以,番客们与其称之为“文昌阁”不如直接称为“财神宫”。元魁塔、文昌阁在经历了社会功能转换之后,其称名分别被松口塔、财神宫代替,应该是顺应了松口人的文化心理需求。象征松口客家文化的元魁塔与文昌阁也烙下了侨文化的印记,成为松口侨文化的具体事象。这是客家文化与侨文化融合的典型个案。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客、侨融合,我们可以松口客家山歌为例。客家旧有好唱山歌的土俗。而松口是闻名遐迩的山歌之乡。“松口行上甘露亭,敢唱山歌怕瞒(谁)人。阿妹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这首山歌足以说明松口人爱唱、敢唱山歌和以歌胜人的才智,松口人男女老少皆能开口即唱,他们无不引以为自豪。从这首山歌中也可知,甘露亭是昔日松口对唱山歌、较量歌才的一个主要场所。甘露亭位于松口墟镇沿梅江上行一公里处,俗传“未有松口镇,先有甘露亭”,千年甘露亭是古道陆路梅县通往潮汕的茶亭,亭边一株古榕,行人在此歇肩、喝茶、纳凉,听赏松口山歌。相传松口歌仙刘三妹,曾在甘露亭下的古码头,与前来挑战的大埔刁秀才对歌,最终以“自古山歌从口出,哪有山歌船撑来”驳得号称山歌精的刁秀才哑口无言,狼狈而逃。自此,“自古山歌松(从)口出”几乎传遍了闽粤赣客家地区,也跟随客家人流传到南洋。具有“又甜又软糯米嗓”独特风格的松口山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灌录成唱片畅销海内外。被誉为“山歌甜妹”的当代松口山歌手童爱娜,出版的个人专辑客家山歌音响制品有50多张,发行到世界各地,广受海外客家侨胞的喜爱。

客家山歌对于海外客家华侨来说是听不完、唱不尽的唐山“乡愁”。海外客家华侨对客家山歌情有独钟。据许昌敏先生撰文反映,年,一个由海外华人自发组成的访问团从印尼来到梅州,他们一下车就迫不及待要先见一个非常“熟悉”的人,录音带里天天听她唱山歌却从未谋面的山歌明星——童爱娜。童爱娜忆述她第一次随中国客家艺术团到马来西亚演出时,印象非常深刻,每唱完一段山歌,场下便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一首不够,再唱两首、三首……一连唱了五首。一位古稀老太太走到后台,告诉童爱娜听了她唱那充满乡土气息的山歌,她便想起了家乡,表示一定要回去看看。有一次童爱娜到印尼演出后,一位当地华裔专门请她到家中唱山歌,还向她讨教唱客家山歌的要领。[3]有人说,客家山歌是移民生活的实录,[4]虽不尽准确,但客家山歌中的“过番歌”的确是“实录”了客家人悲苦辛酸的移民过程和移民生活。客家人“系条裤带去过番”,与亲人生离死别。“黯然销*者唯别而已”,最让人“销*”的离别苦情莫过于响彻南洋古道的“过番歌”了。

“竹板一打闹洋洋,阿妹送哥下南洋”,侨乡的客家人常常一打竹板就想起生死未卜的亲人。演唱“过番歌”有多种场景,或在家中唱念异邦的亲人,或在异邦唱念家中的老小,或在送哥过番的路途中吟唱惜别。“过番歌”内容大致有三种:一是劝郎莫过番的“劝郎歌”,通过大量笔墨铺陈番邦艰辛不易,力劝丈夫放弃过番念头。如《过到番邦更加难》,开头就唱:“家中贫苦莫过番,过到番邦更加难,若系同人做新客,三年日子样得满?”二是送郎过番的“送郎歌”,情真意切,柔肠寸断,感人至深。如由汤明哲、肖建兰演唱的《送郎过番》,不仅情意缠绵,难舍难分,而且还原了梅县过番途经几个主要地点:梅汴宫、西阳、雁洋、松口墟、松口街、三河、留隍、凉亭、湘子桥、汕头,直到上火船。其中“送郎送到松口墟,两岸山歌尾驳尾”一句还体现了松口唱山歌风气之盛;三是日常想郎情义长的“想郎歌”,如《年头想你到年尾》;四是思夫过番的“寻夫歌”,如《十寻亲夫过台湾》;五是过番之后忆苦思甜的情歌,如《唐番哥妹共心肠》。当然,也有侧面反映过番阿哥在南洋赚钱富贵,翻身回乡的客家竹板歌(客家说唱),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就是从松口传唱开来的《三斤狗变三伯公》。所有这些过番歌最能够引起海外客家华侨的心灵共鸣。而这些共鸣也就是客家华侨“乡愁”的最直接体现。

四、重塑“松口不认州”,提升松口知名度

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松口发起建设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旨在探讨印度洋岛屿历史与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研究对印度洋群岛文化作出贡献的华人历史,促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之间的联系。当地*府也借此机遇打出“中国·松口”的响亮招牌,彰显松口在客侨历史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在国家启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松口完全可以抓住机遇对外展示南洋古道上的辉煌历史,主动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塑“松口不认州”的历史形象,打造21世纪“松口不认州”的新时代形象,提升松口在海内外的知名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首先,加强对“松口不认州”的历史解读与宣传展示。“松口不认州”是在大批客家人通过南洋古道松口出海谋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松口客侨通过“水客”或侨批局寄信联系唐山亲人,汇款赡养家人,通常只需在信件(侨批)封面书写“寄汕头·松口/交某号(银庄)转某村某人收”,无需书写州名,信件就能顺利送达。“松口不认州”一说在民间也就传播开来,名扬侨乡与东南亚。在“松口不认州”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解读松口的客侨文化和经济活动信息。松口是粤东乃至闽粤赣客家大本营挥泪下南洋的第一站,是客侨返乡和海外货运的中转站,松口港曾经是广东省内河的第二大港,为应对每天海量的物流,专设港务所。火船码头在全盛时期有多艘船在此停泊,有多名旅客在此登船。专门为华侨、侨眷带信、带钱,及引领贫民过番,往返于松口水路的“水客”行业也盛极一时。据调查,至民国初年,梅州市各县从事“水客”行业者累计达人,其中梅县人、大埔县人、兴宁县34人、蕉岭县45人。[5]松口成为货物集散地和水客、商贾云集的繁华古镇,华侨经济异常活跃,松口古街店号商行林立,最鼎盛时期有多间店宇,其中60%左右是侨资兴建或购买的。矗立在火船码头边的松江大酒店(松江旅舍)是当时梅州首屈一指的最豪华宾馆。它见证了松口的繁华,是“松口不认州”的物证之一。

侨批文物是宣传展示“松口不认州”的最有力资料。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水客寄给国内亲友的银信(书信与汇款单合一),真实展现了华侨与侨眷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海上丝绸之路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在研究客侨下南洋社会史以及东南亚国家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世界移民史上珍贵的遗产。侨批在民间存量非常丰富,是研究华侨史的宝藏。值得庆幸的是,在广东和福建两省通力合作之下,在民间搜集了17万份的中国侨批档案并于年成功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研究资料翔实的《梅州侨批》(邓锐编著)一书也相继面世。虽然侨批已经成为历史了,但通过激活尘封的侨批,它可以唤醒广大华侨尤其是老华侨的记忆,凝聚侨心、汇聚侨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松口可以借助民间和梅州市侨批档案馆的力量,搜集、整理、复制一批松口侨批,并在中国移民广场建立松口侨批展览馆,以文物档案真实还原“松口不认州”。

其次,以松口客家文化和侨文化为素材,创造出具有文化感动力的歌舞、影视、音乐、文学等文艺精品,提升松口知名度。优秀的文艺作品对观众(读者)能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而且是经久不息的。松口的客侨文化也需要借助歌舞、影视等大众化的文艺的力量来推广行销。在创作客家题材的歌舞剧方面,福建永定在推广客家土楼文化中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巨大成功。由永定客家土楼艺术团自行编创的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剧《土楼神韵》被誉为“客家人智慧的颂歌”,以神话般的客家土楼为背景,客家形成、生存与发展、壮大的历史文化为线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客家精神和文化内涵。该剧诞生后,先后在两岸三地等十几个大都市倾情演出,并进京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每次演出观众反响热烈。值得一提的是,《土楼神韵》开创了全国地市级以下文艺团队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历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土楼神韵》围绕土楼的‘土’作文章,融合更多的客家元素和原生态特色,突出客家本色。将最能表现客家精神和客家文化的风情习俗、生产生活细节,分别融入‘筚路蓝缕’、‘硕斧开天’、‘客家灵秀’、‘四海流芳’等篇章中,以鲜活的情景再现、优美的歌舞形式,为观众展示了福建土楼的人文历史、精神内涵和客家民俗风情。”[6]同样,以土楼为元素创作的交响音乐《土楼回响》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型交响曲《土楼回响》将客家古老的土楼艺术、客家山歌、树叶吹奏与现代西方音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表现闽西客家人为生存发展而奋斗不息的精神。《土楼回响》分别在年世界客属第16届(龙岩)恳亲大会、年世界客属第21届(台北)恳亲大会上隆重上演,赴日本、美国、欧洲演出均获得轰动,迄今在国内外巡回演出了50多场,也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唯一金奖的殊荣。梅州松口也可借鉴福建永定土楼经验,编创以为南洋古道为背景、客家人下南洋为主题的大型歌舞剧,如《梅江神韵》,或《松江番客》等。融合千年客家古镇、南洋古道的客侨元素,以具有情感冲击力的生死恋歌过番歌为主旋律,演绎客家人从山客转变成海客,从一穷二白的“三斤狗”转身为富甲一方的爱国华侨,表现客家人不愿做安于现状的“灶下鸡”,宁可冒生命之险闯荡四海创业的悲壮情怀和刚毅精神。

梅州松口还可以借助影视影响力,打造人文旅游胜地。成功的影视作品,即使对历史题材的激活,又是对观众心灵的激活,激活观众对影视作品中人文历史、人文地理的好奇心和探秘、求知的欲望。通过文学、影视推介成为旅游胜地的成功案例是湘西凤凰古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及同名电影《边城》让一个偏远的湘西小山城凤凰城世人皆知,美丽的小镇、善良的人性和令人神往的湘西风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松口人杰地灵,仅明清时期就有四人被钦点为翰林,一共出了9位进士,27位举人,金星村曾出现过“一门三进士”的奇迹,嘉庆年间经史学家吴兰修也是松口人。松口可供影视创作的客侨文化素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结合客家文化和侨文化遗存的内在元素,创作一个围绕在南洋古道、甘露亭边展开情节的影视作品,比如,剧作可以是有关歌仙“刘三妹”与闯荡南洋的“李阿哥”之间凄婉悲壮、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古老的围屋、喧嚣的码头一一展现诸多的人物矛盾冲突,固守与开放、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等多重冲突和客家人情风俗画卷,穿插客家人耳熟能详的客家民间说唱故事《三斤狗》情节,侧面反映下南洋的艰辛,体现客家人的人生价值观。

不管是创作歌舞剧还是影视剧,抑或是音乐、文学作品,都必须是把它当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项文化工程来做,组织精干队伍,深入采集创作素材,精心研究,创作文艺精品,让千年古镇、南洋古道拥有走向世界的新载体。让人们不管谈论起梅州人文旅游,还是下南洋历史,或是梅州客家山歌,首先想到的就是松口,赋予“松口不认州”新的时代文化内涵。

作者:邱立汉,

福建上杭客家人,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End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

用全球视野,为客家建言;以世界眼光,为客家献策!

1
查看完整版本: 邱立汉打响松口客侨文化品牌,主动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