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通称呼市,旧称归绥,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其中“呼和”为青色的意思,“浩特”为城市、城郭的意思。因中心城区北依大青山,故得名。
呼和浩特的历史从战国时期开始,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
西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市,今呼和浩特东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
当时,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大败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坝,在呼和浩特市北)。
年(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围地区设立了东、中、西3个“受降城”。公元10世纪初,辽国在此设天德*及丰州。丰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约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年(明隆庆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即俺答汗)来丰州一带驻牧,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
年(万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蒙古语为库库和屯。明王朝赐名为“归化”。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三娘子,将此城称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毁。
康熙三十三年(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后又在距旧城东北2.5千米处另建一驻防城即新城,命名为“绥远城”。新城(绥远城)城内主要是*营;旧城(归化城)内则聚居着居民。清朝末年,将归化和绥远合并,称归绥。
年,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城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寇投降后,复称归绥市。
年9月19日,时任国民*绥远省*府主席的国民*将领董其武,接受中国共产*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率部起义,绥远省及省会归绥获得和平解放。
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府。
年3月5日,内蒙古人民*府、绥远省人民*府委员会、绥远**委员会、绥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在归绥市联合召开扩大会议,绥远省建制和省人民*府同时撤销,原绥远省辖区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府领导。同时,从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遇见千年的云中·青城喜云中·印象喜
云中郡又名托克托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区中部、阴山南麓、*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1九曲*河
*河流经托克托县境内37.5公里,*河由西而来,折南入晋陕峡谷而去,是*河上中游的分界处。此段*河水面宽阔,气势恢宏。*河西岸为库布其大沙漠,进入沙漠腹地可观历代的十二座古城遗址,俗称"十二连城"。*河东岸为葡萄湾,延绵十里绿荫,每逢收获季节,此处花果飘香、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离岸不远处有一"神泉",一年四季泉水长流不枯,冬暖夏凉、水质甘甜,人饮之醒脑提神、清凉透体。*河岸边建有水上游乐场,配有游艇、摩托快艇和蒙古包等旅游设施。
美食分享
01托县炖鱼
北方人在每年开河期间要吃开河鱼,尤其是*河流域的人们一般以吃*河开河鲤鱼为最大口福和追求。开河鱼中最有名的是内蒙古、山西、陕西一带的*河开河鲤鱼。*河鲤鱼的特点是嘴大、鳞少、脊背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捕鱼盛期在清明时节。如今的*河鲤鱼多是人工放,人们不用等开河,四季俱可吃到鲜美的*河鲤鱼。*河鲤鱼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味。“托县炖鱼”就是一种,它是*河沿岸,内蒙古中、西部一道名菜。正宗的托县炖鱼是以香而不辣闻名中外的托县辣椒、八角茴香慢火炖两小时左右而成.
02
郝家窑葡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胡姬美如花,当垆笑春风”。“五陵少年金市东,银勒白马度春风。落花踏进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03
莜面
托县莜面名闻遐迩。托县人对莜面情有独钟,三天不吃莜面思谋见就香。托县莜面有蒸、氽、炒三种做法,有凉汤、热汤之分。
04
贾三家麻酱凉皮
这个东西,看个人喜好吧,传承了好几代人了,我爷爷奶奶辈爱吃,我不喜欢,味道怪怪的,嘻嘻!
2
南湖
南湖公园位于托克托县县城西南2公里处,东倚"森林公园"、西临*河之水,风景秀丽、环境优雅,占地面积余亩。南湖公园布局合理,树木花卉萦绕、小鸟上下其间,小桥曲径通幽、楼台亭榭纳凉;或结伴林荫、或湖心养性、或倚岸垂钩……
南湖还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境内河口古镇为*河上中游分界,水流宽阔、在此折南奔腾而入陡晋峡谷,颇有观赏泛舟价值,新开发的南湖旅游景点,令人心旷神怡;*河帮道的“海眼神泉”。
3
海眼神泉
神泉泉眼的来历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区南侧的皋兰山北麓,是一处“林木葱郁花草香,雕梁飞阁泉瀑鸣”,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遐迩闻名的陇上胜地。公园景点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为主,海拔1,多米,占地,平方米,有明清以来的建筑群10余处,1,余间,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崇庆寺”内的“金刚殿”,系明代洪武五年(公元年)所建,距今已有余年。
美食分享
01胖嫂凉皮
这是当地很有名的一家凉皮店,相对于麻酱凉皮来说这个还是稍微好一点,就是有点太酸了,可能是醋放得太多了!
风景照片
3
古城墙
明代修建的城墙,总长13.74公里,有很多个城门,在上面可以租自行车骑行。傍晚时分在这里散步、还有骑车的人很多。
来这里散步的人很多,晚上可以来这里吹吹风,非常凉爽!
在城墙下边有一家冰叔的小屋,几十年的老店了,记得小时候常常到那里买上一碗冰吃,化了之后还可以喝,特别好吃!
云中
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刘宁:敕勒川·云中郡·河口镇敕勒川·云中郡·河口镇
夜里从贺兰山下中卫市直奔阴山脚下呼和浩特市,火车铁轨震出很大声音。
我知道,北上了。不知多少王朝随风而过?不知多少历史悲歌大河淹没?
华夏的、匈奴的、*项的、蒙古的,不同民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而我终将面对敕勒川下那水草丰美的土地,面对赵武灵王修筑的云中郡,*河上中游那个分界碑。不禁问:敕勒川、云中郡,你究竟拥有怎样的容颜,怎样的个性?
云中谁见群鹄飞?
天空越来越苍茫,白杨越来越枯*,没到额济纳就能想到那里胡杨林的动人心*,而我既不是为大草原而来,也不是为胡杨林而来,我是为敕勒川上的那条河而来的。
牛肉面馆里的大碗上印着独特的花纹,呼市街上所有店铺招牌上都是一串蒙文,一组汉字。这是一个不同于陕西,不同于宁夏,不同于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城市。翌日,从“青色的城”到托克托县,秋日收获后的庄稼地呈现出土默川平原特有的宽容和广阔,久违的类似于陕北话,又不同于陕北话的方言传进耳膜。要看就看神泉吧,河口镇没什么?所有的托县人都劝我。呵呵,而我是为啥而来?
托县就是托克托,酒店的服务员告诉我。至于赵武灵王,她不知道,可她加了一句很关键的话,“云中古城现在是托县的云中酒厂。”为此,隔着玻璃窗,我很认真地观看摆放在里面的云中酒厂酿造的古云中酒。所有的酒瓶子不是用皮革包就,就是罩着蒙古袍子式的装饰,呵呵,真到草原了。猛抬头碰在玻璃窗上。托克托啊!我和你碰头而遇,而云中郡呢?两千年前,赵武灵王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竟数日。武侯曰:此为我乎?于是乃于其处筑城,即是云中城是也。两千年后,我远远地望见一堵颓墙横在城外,此乃云中酒厂乎?
历史的沧桑在于物非,人也非处。城楼上赫然写着“东胜卫”,一个明时才诞生的名字。赵武灵王如果在,怎么想?云中郡,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座城,一个以胡服骑射搅动中国历史的古城;东胜卫,一个大明王朝以防范蒙古入侵而设置的外三卫,曾牢牢地扼着河套的关键处;脱脱城,一个以蒙古大将托克托命名的城池,而今都变成一杯佳酿,两盏心伤,三爵遗忘,然版筑的土墙仍在。这废墟般的云中郡,酒厂里的东胜卫,元时的脱脱城,今日的托克托县,两千多年匈奴蒙汉争夺的城池,亦耕,也亦牧的生活方式,民众亦汉,也亦胡的身份,也是*河流淌在这里给予当地老百姓最丰厚、最多样的馈赠!
河口芦苇无知音
人常说:先有河口镇,才有托克托城。可是,当我步入现在的河口村,古时的河口镇,早已是繁华落尽。村里稀稀拉拉地有几位闲坐的老人,看不出当年这里物资流转,舟船停靠的热闹和喧嚣,也瞧不出什么店铺林立,更听不到什么五方杂厝的乡音,徒有一处无人的戏楼,几只村犬村口闲游。
但河口镇确实繁荣过,辽金时期发展起来,乾隆元年(年),因官府准其囤转盐碱,商业更加兴隆。嘉庆十二年(年),正式被命名为河口镇。那时节内地商贾,尤其是秦晋两省商人,利用*河在这段平稳宽敞的*金水道将内地的粮食、布匹、茶叶以及各种生活用品用大大小小的船运载过来,又将鄂尔多斯出产的牲畜、皮毛、奶酪,以及*河岸边生长的甘草等物资运载出去。物流运转催生了粮食加工、酿酒、熬盐、制碱、造船、制药(熬制甘草膏等)等多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造成了河口镇的愈加兴盛。据说兴隆时,大河里舟船往来如梭,镇子上商铺鳞次栉比,人口可过万,船夫有千员,仅以清同治年间修建的龙王庙便可证明当年的繁荣。不过清时修建的龙王庙已在文革中拆除,现在的龙王庙是后来重建的,两根铸铁蟠龙旗杆倒是清时遗物。旗杆高三丈六尺五寸,表示一回归年为天。每根旗杆上各盘九条龙,虽然锈迹斑斑,但飞舞灵动,旗杆下端的最粗部位铸有对联一副,对联上端斗方之上铸有唐代诗人王维、王之焕的名诗,琴棋书画图案,以及铸造匠人、商号和时间。旗杆不仅做工精美,而且蕴藏的文化内涵深厚,是河口镇繁荣的实物文献,也是历史兴衰的见证人。
“过去是先有河口,才有托县,现在却是有了托县,没了河口啊。”给我们讲龙王庙里旗杆掌故的看庙老人深深感叹!是啊,历史沧桑,岁月变迁,当年随着蒙汉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及晋陕人走西口的热潮,河口镇一度吸引了来自下游保德、河曲及府谷等地的泊来人口定居于此。新中国成立后,喇嘛湾至包头段的船只往返不断,上世纪60年代初,喇嘛湾渡口实现了拖轮渡运,交通部门先后在这里成立胜利木帆船运输合作社和航运管理站(机构就设在君子津附近的拐上村)。70年代初,*河内蒙古段除有下城湾*河公路大桥外,各地跨越*河都用轮渡,更不用说现在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新建*河大桥横跨两岸,托克托县已早不是往日的容颜,兴盛二百年的水旱大码头河口镇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骄傲,这叫河口人如何不感叹?
大河分界君子津
不过,对于今天的河口村来讲,*河上中游的分界碑仍是它傲骄之处。我们去时,一块雕刻着*河母亲的雕塑屹立在村边,这尊雕塑与兰州*河岸边的*河母亲塑像非常相似,差别是婴孩的姿态有所不同。塑像旁立一石碑,一面镌刻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另一面刻着河口的历史沿革:
*河,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母亲河,流经上游的崇山峻岭之后,在古老的托克托留下了她的雄浑和豪迈。河口是大黑河注入*河的入口处,也是*河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这里水面宽阔、气势恢宏,河水自西浩荡而来,又南折晋陕峡谷而去。
河口,史称君子津。……
请原谅我没有将碑文录全,因为这块碑的文字有些简单,不过算是基本交代清楚了发生在此处的几件重要事件。其一,分界碑的作用;其二,河口又名为君子津的历史典故。关于此,《水经注》上说得清楚。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赉金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其三,年康熙皇帝平定葛尔丹叛乱,从这里帅大*跨越*河,追击叛*,完成国家统一;其四,抗战时爱国志士从这里渡过*河奔赴延安。
一篇碑文从历史地理标志,到古渡口得名,清帝御驾亲征,乃至抗战烽火中的中国革命,勾连起几千年的中国历史。真是河口见证历史苍桑,河口见证民族兴亡。
而今,顺着界碑走下去,河口的*河水缓缓流动,遍地的金色芦苇,在秋阳照耀下产生野性美,而不远处有*河大桥横亘,路边盛开的格桑花平添几分高原味。
敕勒川下长安人
想我一位长安女子,不辞千里,来到这大青山下,陡然想起另一个“独留青冢向*昏”的长安女子王昭君。我相信她肯定在汉宫里唱过《上邪》民歌。因为哪一个女子不向往那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而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她究竟是为了家国,抛弃了爱情,还是为了爱情,来到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土默川平原。我只知道两千年后,我从长安而来,站在这养育着回、汉、蒙多民族的*河边,孕育着西夏、蒙古、中原王朝的*河滩上,无论是草原牧马,还是河滩耕田,敕勒川都是如此的丰美迷人。
历史有兴盛,也有衰落,要衰落就让它衰落吧。作为地名的河口镇已在地图上消失了,而作为托克托县双河镇的河口村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我看来,当河口与托县连在一起,当托县与呼市连在一起,当呼市和中国连接在一起,发展是一辆不可阻挡的滚滚动车,河口也不例外。
那夜从呼市白塔机场起飞的那一刻,我默念,
再见了敕勒川!
再见了托克托县!
再见了河口镇!
我还会再来的。
云中郡编辑词条
云中郡,中国古代行*区,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一部份,由赵武灵王置。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唐代天宝元年(年)将云州改为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辖境同云州。乾元元年(年)云中郡再改为云州。
快速导航关系表
中文名称云中郡别名云州目录1云中变迁
2历史渊源
疆至河套,云中城生
传说天鹅,引路云中
秦皇设郡,北击匈奴
西汉东汉,一分为二
北魏时期,城里生镇
3古城(郡)遗留
1云中变迁编辑
战国赵地,《史记·赵世家》“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秦置云中郡,统阴山以南,今自山西之怀仁、左云、右玉以北、绥远绥远首各县、蒙古鄂尔多斯左乙、喀尔喀右翼、四子部落各旗,皆其地,汉分秦云中郡之东北部置定襄郡,西南部仍为云中郡,治云中县,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亦即赵故城也,三国魏废。
唐置云州,后改曰云中郡,旋复为云州,宋曰云中府,辽改为大同府,即今山西大同县治,《清一统志》古云中,在阴山之南、*河自西来折南流之处,即今归化城以西托克托城地,汉时云中郡治云中县,定襄郡治成乐县,两地东西相距止八十里,初不相混也,后汉始以成乐定襄等县属云中,及后魏初都盛乐,号云中,于是定襄有云中之名,至隋以云中置定襄郡大利县,而云中有定襄之名,然相去不远,犹近故地,自唐以马邑郡云内之恒安镇置云州云中郡及云中县,又于忻州置定襄郡定襄县,于是云中定襄之名,移于古雁门太原二郡,去故地始远,今谓大同为云中,又太原府有定襄县,皆唐以后所名云中郡也。
2历史渊源编辑
疆至河套,云中城生云中城,是今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封建城市。战国时期,华夏诸侯国间战乱纷坛,兼并斗争异常激烈。赵国是中原地区的大国,都城设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市)公元前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国出兵攻占了邯郸,三年后才归还赵国,赵肃侯即位后,力图报仇,经过多年的准备,于公元前年出兵攻魏,出师不利,大败而回,只得在赵国南面边境兴筑了一条赵南长城进行防御。当时,秦国势力倔起,魏国又虎视眈眈,赵国要保住自己不被兼并,只能走富国强兵之路。
公元前年,赵武灵王即位后,励图精治,必须在*事上改进装备和战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公元前年,赵武灵王提出采取“胡服骑射”的战术,主要是改变传统的车战和步战,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骑战,用骑兵冲锋突击,速度很快,而且进退都很灵活。骑战再结合使用战车和步兵,便可以在攻防两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同时,这又是中国服饰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传统的服装是宽衣博带,不能适应骑马作战。骑战时骑在马背上是双腿外露,脚上要用力蹬夹,还要勒紧腰带,以减轻腹部的颠簸,才能专心致力射杀。所以必须采取北方游牧民族的服式,有明确的上衣和下裤,作战时必须穿短上衣、裤和靴,才能适应骑马作战的要求。改穿“胡服”是中国服饰史和战争史的重大变革,所以在当时就有人持反对和怀疑态度。但是,赵武灵王自己带头穿着“胡服”,并说服动员了贵族和大臣们都穿上“胡服”,组成了以骑兵为主导的庞大*队。赵武灵王组建的这一新兵种,果然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第二年一举击败了中山国(今河北灵寿县),林胡王献马表示诚服。公元前年,赵武灵王乘胜开拓北面疆域,把原住居在晋北及内蒙古中商部的林胡、楼烦等少数族,驱赶到*河西面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带。赵国势力沿大青山、乌拉山南麓向西推进,扩展疆域到河套边沿。于是,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
传说天鹅,引路云中赵武灵王设置的云中郡,郡治在云中城,就是现今托克托县古城乡的古城。云中城本应是赵武灵王时所筑,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引用《虞氏记》误为赵武侯兴筑,一字之差,竞将建城时间提前一百多年。实际上赵武侯时,赵图势力还不可能扩张到这片地方。有人引用《史记》。其中一些追述赵国历史的议论来证明,认为赵武侯时曾一度占领过这片地区,但考古资料却证明当时确是林胡、楼烦等少数族居住的地方。《虞氏记》中说赵武侯先在*河西岸上筑城;刚筑起部分城墙便崩塌了,于是改在*河东面另选新址;根据蓝天白云里翱翔的天鹅指引,寻找到了合适筑城的地方。说是赵武侯白天见有一群天鹅在云中飞翔,整天都在同一个地方的上空来回盘旋,鸟群下方的地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赵武侯看到这个景象后,认为是吉祥之兆,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命名为云中城,这个美丽的传说虽不可全信,却反映了选择在呼和浩特平原中心地带建城的主要原因。云中城所在地方,是呼和浩特平原的中部,有发源于阴山的荒于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南面还有白渠水(今宝贝河)流经平原入*河,地势乎坦,水草丰美,宜农宜牧,是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
秦皇设郡,北击匈奴云中郡所辖地区内,在注重养马业的同时,又迁来了许多内地的农民,安屯设村进行垦殖,以发展农业生产;解决*需,供应粮食,并在人口较多的地方设置了县一级*权。由于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所属县名及方位,仅知云中城东面有原阳县,是训练骑兵的基地,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方的八拜古城;云中郡西部筑有九原城,是边境屯兵的重镇。
云中城于公元前年被秦始皇所夺取。8公元前年(秦始皇十三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了六国,自立为始皇帝,正式建立了秦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云中郡成为其中的一郡。秦始皇于公元年派遣蒙恬率领数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并渡过了*河,占据了乌拉山以北、狼山以南地带,沿河兴筑了三十四座县城(一作四十四座县城)。这些县城中有的属于云中郡管辖,考古工作人员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西发现的古城,应是秦始皇时所筑三十四座县城之一,史籍上没有记载这些县名,哈拉板申村西古城的名称已无法得知。
西汉东汉,一分为二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云中郡治仍在云中城,管领有云中、咸阳、陶林、桢陵、犊和、沙陵、原阳、沙南、北舆、武泉、阳寿等十一个县,约分布在今大青山以南、东起至卓资县西境,西至包头市古城湾,沿大黑河流域南至清水河县喇嘛湾这一片地域内。其中已查明位置的有:沙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桢陵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章盖营子村,阳寿县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葡滩拐,北舆县城址在今呼和洽特市塔布陀罗海古城,阳原县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八拜村,武泉县城址在今卓资县三道营村、沙南县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王莽时期改云中为受降。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管领有云中、咸阳、箕陵、沙陵、沙南、北舆、武泉、原阳、定襄、成乐、武进等十一座县城。后三座县城原属定襄郡,东汉时将云中郡管辖区域向南伸延,括进了什拉乌素河和宝贝河流域,放弃了陶林、犊和、阳寿三县地,也就是大黑河上游及其东面的地方。
北魏时期,城里生镇北魏时期又在云中城地方设置了云中镇,成为驻守大青山以南的重要基地;在云中城东建立了云中宫,为北魏皇帝北巡时驻跸休息的地方;在云中城的东北方的山谷口兴筑了白道城。白道为大青山通往山后的重要通道,白道城筑于山谷口外,是重要的*事设施,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北郊坝口子村南。
云中城自建立后,断续沿袭使用约有九百年之久。
3古城(郡)遗留编辑
云中城初建于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北魏等王朝的延续使用,城垣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初建时的城垣及城市布局情况也难于弄清。现今地表城墙已基本塌毁,南城墙尚保存较好,残高约5米。现存城墙每面长约2米,周长约8米,约合16华里,较汉代郡治的规模大,估计应是战国时期初建的规模,只是历代曾经补筑和改造过。城内西南隅建有一座子城,就是加筑了东、北两面墙,西、南商墙仍利用外城墙。子城长宽各约米,与规模庞大的外城墙不相配,估计应是汉代加筑的,但因未正式发掘过,还不能做出结论。城内原有许多建筑遗迹和砖瓦碎片,由于垦殖的发展,利用洪水溉灌等原因,城内地表淤积覆盖较厚,早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内采集到各个时代的瓦当,城内出土过北魏鎏金铜佛像;石刻佛像等遗物。城内分布的墓葬数量很多,自战国至北魏时期的都有,其中有些筑有高大封土的墓葬,年曾在城外西南方的什尔登村清理了两座,为西汉阏氏壁画墓,对于研究古城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