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襄安
王广安
永安河纤巧灵秀,碧波荡漾,千百年来不分昼夜地流淌,她流过了襄安古镇的漫长历史,流过了襄安人往昔岁月的美好记忆。明代哲学家吴廷翰诗曰:县本襄安古,名中汉史传,可见襄安历史悠久。
襄安古镇位于无为市西南,绿水环绕,竹林掩翳,屋舍、老桥、古槐倒映水中,宛然一幅素装的水粉画。“襄安八景”中的“绣塘春色”“金鸡乔木”“屋上耕田”“仙人摆渡”等景点,无不诗情画意,令人怀古幽思。
桃红柳绿的三月,我们三五个好友从九华山游玩归来,本可直接上高速回合肥,但缘于对襄安古镇的向往,临时改变了回程路线。按照导航指示,小车在长江无为大堤上七拐八绕,用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安徽省凤凰颈排灌站,再向左拐沿S国道过西河大桥便到了襄安。朋友曙光特意从无为市区赶来,为我们当起了导游。
襄安古镇有东南西北四关,我们从东边顺着西河水道走近古镇,遥见曙光早已在路边挥手致意。下车的地方是凤凰颈大闸管理处——这里是东关旧址,原先有座山叫窑头,是古襄安人烧制陶瓷的地方。过了襄安社区居委会,远远便看到一座雄伟壮观的寺庙。曙光指着寺庙说,那就是“罾山”,因为山形四四方方、四边陡峭,中间凹陷,酷似渔民扳鱼用的罾网,故得名。“细鸟喧残雨,朦胧欲曙窗。湿莺愁几日,到枕语双双。”《白鹤观晴晓》一诗对襄安白鹤观如此赞道。
极目远眺,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着白鹤观,远离了繁华与喧嚣,有着无尽的自然与安宁。缄默的天空,沉稳的大地,寂静的高山,不自觉,便沉醉在无言的美色之中。田园散发着泥土气息,走在窄窄的田埂上,就像踏在柔软的绿毯上,满眼是水茵茵的绿色。小路的左边是青翠欲滴的菠菜,右边是绿油油的小青菜,和小青菜挨着的是香菜,远远的,就能能闻到一股青香,扑面而来,浸润心脾。当然,在这春日里,最不可缺少的是油菜,阳光照射着油菜花,金光闪闪,光彩夺目。在这样的野外田间,自然想到了那句:“儿童急走追*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或许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春满古镇的意境吧!
循着台阶攀行,沿着林间蹊径来到罾山白鹤观门前。白鹤观为襄安八景之一,始建于唐,重建于明,后毁于日寇战火。向东看,是襄安教堂,教堂对面的山坡上立有一石碑,刻有“白鹤观古文化遗址”字样。这里曾发掘出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罐、陶片,还有许多汉代布纹瓦片、云气纹瓦片,见证着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罾山不仅保存着传统文化生活的印痕,更对历史内涵加以延伸,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走向,还记载了人类精神的历程。
走进白鹤观,寺内缭绕佛音飘来。负责寺内管理的张师傅见有游客来访,主动迎上来,向我们介绍白鹤观的前尘往事。《无为州志(嘉庆)》记载:“墨泉在襄安白鹤观,泉水白,每岁下元变而为墨,经旬如故。”走到“墨泉”边,张师傅用力搬移开井盖,可见井圈一侧镌刻“天启三年闰十月”等字样。细数井圈上有十多道井痕,有两个锁眼。整个井圈大气、古朴。张师傅说,年日寇在罾山上东南西北建有四个雕堡,居高瞭望刘家渡、泉塘、蜀山方向。凶残的日寇有时看到襄安老街上居民在家里,或在田间干活,故意向无辜百姓射击,杀人取乐。
游览白鹤观,心中顿生何不在此立块“侵华日*占领处”石碑的想法,以警醒世人,勿忘历史。
离开白鹤观,顺着山路往下。放眼襄安古镇,曲曲折折安放着许多条深巷。在偏居一隅的西南乡镇里,放逐如此幽深的小巷,让人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仿佛百年如一日地在巷道中踱着方步,慢悠悠且悄无生息;阳光洒在布满沧桑的屋脊上,老屋斑驳的影子忽明忽暗。
沿着街巷向前走,第一个十字路口向北不远处,便是襄安八大景之一的“绣塘春色”。传说,此前绣塘水在早上是温柔恬雅,清澈见底,像极了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但是到了中午,水面便闪烁出五颜六色的光芒,美轮美奂,犹如一匹鲜艳华丽的锦绸,游人无不被它陶醉。
往南走则是南大街,这里是襄安老街最繁华的地方。曙光在襄安中学读书时曾在老街住过,对老街的一砖一瓦、风土人情如数家珍。在他的记忆中,老街是光滑的青石板路,街两侧大多是两层木房子,商住两用。一层多是沿街店铺,有南货店、糕饼店、药店等。从早晨天亮开始,上市的人逐渐增多,到八九点钟,街上满是人流,熙攘往来,摩肩接踵。有民谣唱道:“昆山街,牛埠县,土桥是个金銮殿,还不到襄安一个边。”
走到南关老街上的倪后权诊所附近,曙光说:“过去这里有个台球厅,那时,每到下午放学后就到这里来打球。台球厅对面是我的一个女同学家摆的板鸭摊,有时生意忙时还会帮着卖板鸭。”
回味着老街的往事,曙光是快乐和自豪的,特别是在襄安中学谈恋爱的事,至今津津乐道。一天下雨时,偶遇倾心的女同学没有带伞,曙光便和她共打着一把伞走在老街。江南绵密如丝的雨,白墙黛瓦下的朦胧,女生那羞涩的微笑,那一低头的温柔,比戴望舒《雨巷》里“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具美感,毕竟戴望舒希冀的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满含叹息和惆怅的目光。曙光和女同学的雨中邂逅,倒是像极了电视剧《上海滩》中许文强与冯程程共撑一把伞,在雨中街头漫步的情景,是那么浪漫和诗情画意。
“谈恋爱,这还了得。”没有想到此事被同学举报了,班主任马上找他俩谈话。自然,那位女生是哭着鼻子走出来的,而曙光面对班主任的训斥,竟说出了他的歪歪理“学习以后有的是时间,而谈恋爱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班主任一时无言以驳,气得哭笑不得。最终,曙光是昂着头走出来的。
说笑间,一群身着绿色衬衫的老年人迎面走来。一打听,他们是襄安中学八一届高中毕业生,回到母校参加同学会,借此机会逛逛老街。只见一个手握小红旗的老人向一条偏僻的小巷奔跑去,后面人连喊:“你往哪跑呀?”老年人头也不回地说:“我要回家去看看。”后面的一大群人也像孩子一样,撒腿跟上前去看个究竟。这个老人家的房屋早已无人居住,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破败的景象,屋檐脱落,墙壁断裂。青山老屋故园心,也许在这个老人的心里,这里有他青春的美好记忆,即使飞得再高再远,也比不上老屋——一个温暖的港湾。
沿南大街,随意地走走看看,仿佛已远离繁华喧嚣的世界,那斑驳的石墙,磨得光滑发黑的青石,都在默默地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走在南关的一个小巷内,一位过路的老大爷顺手指着一座旧民居说,这是王前故居。王前何许人也?利用百度查询得知:王前,年出生,祖籍无为市襄安镇,父亲王先之是个开明绅士。年8月,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史沫特莱女士由皖南来襄安演讲,襄川小学师生爱国热情高涨,纷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平津学生抗日救亡团”来襄安时,王前毅然加入新四*,后来与新四*高级领导人有过一段婚姻,沉浮起落的人生,令人唏嘘。
昔日开明绅士王先之的门庭,如今已面目全非,徒留沧桑的砖石和残存的梁脊依旧高挺,仿佛还在静静等着主人回来。铁锁锈蚀,门环耷拉着,从门缝向里看,进入眼帘的是老屋自身坍塌的杂乱物,一片破旧,杂草丛生。伫立门前,思绪飞扬,似乎看到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子推开这扇大门,走出家门奔向抗日队伍。远望故居,让人的心头顿生孤单之感。
从王前故居的巷口向北过去,便是“李家仓房”,老居民们称“土楼”。这里临永安河码头,便于货物中转储存。清朝末年,李鸿章家族在无为州拥有大片土地,并把生意做到襄安,在此填土垒石修建仓房。据说李菊耦嫁给张佩纶时,作为陪嫁,李鸿章把位于无为州田产的一部分送给了女儿。张爱玲在她的多部作品中都曾提到过无为。小说《留情》开篇这样写道:“结婚证书是有的,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上角凸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下面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两只五彩的鸭,中间端楷写着:米晶尧,安徽省无为县,现年五十九岁,光绪十一年乙酉年正月十一亥时生。”
张爱玲在《姑姑语录》中还记述过姑姑张茂渊与无为的联系,那时她与母亲产生矛盾,从家中逃到姑姑的住处,姑姑老想吃无为州的一种叫“粘粘转”的食品。现在无人能说清“粘粘转”是怎样一种食品,但如今襄安人制作的米饺、春卷、酥糖、绿豆糕,还有那馄饨,那是名不虚传,皮薄馅嫩,味美汤鲜,让人陶醉其中。手巧的主妇们用田地自产的小白菜加工成香菜,美味可口,远销省内外。每个来襄安的游客都要品尝一下这里的风味小吃,临走还会买上一大包特产,馈赠亲朋好友。
站在巷口,可见仓房的根基用巨大条石垒砌而成,坚固宽厚的墙体足有一米八之高,足见当年工程之浩大。仰望一丈多高的墙体,只见砖壁上长满湿漉漉的青苔,细小的蕨类植物在青苔之上恣意生长。细瞅,边缘有小锯齿,形状像动物的羽毛,那是长得最为茂盛的凤尾蕨,俗称凤尾草。凤尾蕨在墙缝中顽强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光,在这古墙上活出了生命之画。我惊讶于凤尾蕨的生命力,也为这时光留下的痕迹而惊叹不已。
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而上,便可进入“土楼”,“土楼”的石门框没有了,一侧墙壁的砖块像老人豁落的牙齿一样,掉落不少,显示着衰败和颓废。墙壁塌陷处,露出白色石灰,曙光说:“当年李家为防止盗匪,用糯米熬成汤然后再混合沙土、石灰等材料砌墙,这样的墙体坚固无比。”
顺着石块铺的甬道往里走,“土楼”里的仓房被院墙分割成数个单元,应该有三四户人家在这里居住。“土楼”的各家墙壁有粘土砌乱青砖而成的乱砖墙,灰浆砌红砖水泥勾缝成的空斗墙,石灰稻壳砌乱砖的墙,水泥砂浆砌红砖的墙,真是千姿百态,很有特色。
春日的阳光从缝隙中挤进来,驱走所有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斑驳的青砖墙上和门楣上挂满了绿色的爬山虎,绿色的藤蔓无声地伸展着一直披散到屋檐下,如同一帘的绿窗,这样的景色有着说不出的诗意,透着古意。
民间常说“千金门楼四两屋”,来到绣塘号,这户人家的门楼是中西合璧建筑,青砖灰瓦,翘角飞檐,古香古色。门楣上装饰有门簪,用青石砌成的古典式圆柱,以及半圆形拱穹,具有浓厚的罗马式风格,经过时间的磨砺,愈老愈馨香,日益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据说,这是来自开城一位范姓富商建造的,其子曾在国民**队任过高官。
一九四九年后,范姓富商家道败落,房屋作为公房分给居民。走进院落,昔日的盛景不再。唯有部分建筑还保持着过去的模样,雕着花的老窗户、厚重的木门、木制的天花板。不知老屋目睹了多少高谈阔论,又上演了多少酒宴笙歌,封藏着多少讳莫如深的岁月心事,如今,点点滴滴,都随烟雨飘散而去。
离开南大街,我们折转向西关永安河码头走去,这里是襄安稻米重要集散地。路过襄安镇粮站,曙光介绍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襄安粮站的业务非常红火。那时的粮食都是靠水运,运粮食的船只往来西河、永安河间,如穿梭似的繁密,各处运米的帆船如云似地堆满了河边,岸上各栈屋的米堆积如山。每年夏天收购麦子、油菜籽,秋天收购稻谷、苞谷,这两个季节也是一年里最为忙碌的时候,来交公粮售稻谷、卖油菜籽和麦子的人特别多,热闹非凡。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粮站院内,检验员、过磅员、结算员各就各位。检验员头戴草帽,手拿扦样器插进卖粮口袋,抓过几粒稻谷放在嘴里嚼嚼,定等、作价、结算,一气呵成。收购场地内,扇车、清杂机、输送机鸣鸣作响,将干净的粮食装入粮库。如今,襄安粮站处于闲置状态。走进粮站院区,寂静无声,墙角长满了杂草,墙体斑驳,依稀可见“向着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等字样的标语。库房结算区、检验区、服务区都落了大门锁。
准备离去时,碰上了正在库房里用老式风车清理油菜籽的*大哥。*大哥说自己原是襄安粮站的老职工,19岁进粮站上班,工作了二十多年,年粮站改制被买断下岗。过去在粮站工作是令人羡慕的事,那时交公粮时,农民首先对稻谷筛选一遍,去除杂质之后,再充分晾晒,水浸、发霉的情况绝不会发生,然后家家推着粮食送过去。粮食验收员可牛了,一不高兴,就以各种理由让你把粮食推回去。远途而来的农民们,为了及时交上公粮还得说好话,有时候还要塞上一包烟,方可免了来回奔波之苦。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襄安老粮站,一抹难忘的乡愁,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离开粮站,来到码头边。码头的台阶延伸向永安河里,台阶都是由大青石条垒砌而成,光滑闪亮,虽历经数十年风吹雨打,至今依旧保存完好。一座运粮食的塔式吊机静静地矗立在河岸,默默地眺望着远方的永安河,似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来到永安河干流左岸水府墩渡,放眼望去,河水两岸,垂柳依依,绿草萋萋,鸟语花香,河水欢快地向南流淌,恰似满江春色来天地。登上亭台,凭栏眺望,心胸顿开,望对岸,高楼矮舍,参差排列,祥和宁静,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画卷。
老码头边只有三三两两的过渡人,已没有往日的风光。登上“无为渡”渡船,摆渡的张师傅说,这儿最热闹的时候,要属农历六月初六的龙舟会,永安河两岸人山人海。鼓声响起,参赛龙舟像箭一般射出,争先游、讨“彩头”。百浆翻飞,水花四溅,站在龙头上的鼓手,飞舞着双槌擂鼓。岸边,围观的群众掌声雷动,吆喝震天。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龙舟赛那几天,也是青年男女谈情相会的日子,坐渡船相互来往者甚多。听着张师傅的侃侃而谈,不由想起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五月节的鞭炮声里龙船夺彩,那一幅幅动人生活画面,如同梦一般宁静美好,多像永安河边的水府墩渡口呀!
昔日连接码头的一座小桥已经填埋,这里已成为社区居民的文化健身广场,广场西侧立有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书卷状石碑,镌刻《襄安赋》。此赋个字,但文采飞扬,情感充沛,将襄安的人文历史囊括其中,昭示了千年襄安古镇绚烂的过去,也将激励襄安人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历史文化古镇,杏花春雨江南。一赋只叹纸短,千言难抒情长。一湾河水,几世繁华。永安河用一世的坚守,哺育着世世代代的襄安人;用神灵的圣水,庇佑着襄安人的幸福安康;用永恒的波涛,赐予襄安人无穷无尽的希望。
王广安,无为人,生于七十年代,曾在黑龙江珍宝岛边防部队为国戌边十年。天命之年,血气永存,初心长在。
点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