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
商贸货品物流重地
现今的升平路,是由清代的豆豉巷、升平街和快子大街组成的一条商贸街道,位于佛山古镇北部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区,属二十八铺之富民铺。豆豉巷是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明清时期,佛山市岭南举足轻重的商贸大都会,汾江河为岭外到广州水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有“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的历史记载。豆豉巷、升平街在清代时期为南北货品贸易的重地。其能够繁盛数百年之久,一个重要因素是依傍江河便利的水路交通,豆豉巷街口正对汾江河,沿岸而建的埠头、码头密集,大大小小有近百个之多,包括清代最大的商业码头之一的豆豉巷码头(今中山桥处)。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便利优势,吸引了大量省内、国内的客商前来经商。据《佛山街略》描述,豆豉巷“俱开棉花、西货、沉香、浮货行,江西会馆、海南会馆等在此”;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也记载了豆豉巷有多家外省会馆、酒肆、旅馆、戏院等。资料显示,清乾隆年间,仅米长的豆豉巷,就有27家中成药店,是明清时期佛山古镇最为繁荣兴旺的商贸通衢、物流重地。新中国成立后
媲美“北京王府井”
随着粤汉铁路的建成以及西江水位不断下降,汾江河日渐浅窄,佛山水上商业优势不再,升平路商业繁华境况大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升平路逐渐恢复为人气最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在不断传承古镇优秀商贸文化的基础上,国家对该道路两侧的商铺实行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后的升平路,马路侧面依然较多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建筑。
年,佛山商业的老字号升平百货商店诞生。除了升平百货商店外,新华书店、市邮电局、人民电影院、佛山大戏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等场所都集中在附近;天海酒楼、英聚酒楼、白云冰室都设在这里。全市理发行业服务质量首屈一指的超然理发厅、售卖佛山特产酝扎蹄的“得心斋”也位于升平路。年升平商店
在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调的年代,集中了全市主要百货、酒楼、影院、公园等场所的升平路,吸引了大量群众来消费和娱乐,更进一步助推了升平路的商业繁华。中山桥脚的汾江河,有两个繁忙的码头,船只从汾江河出去,通过珠三角四通八达的水路,可以到广州、珠海、中山等地,众多旅客和商贾的频繁往来,客观上也促进了升平路一带商业的发展。因而,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升平路延续历史传统,依然是佛山市“最繁华”的闹市和“最中心”的商业区,人们常将之与“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媲美。记忆老字号
老字号,是一段创奇、一个故事、一张名片......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升平路一直是佛山最繁华的商贸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带都是佛山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许多著名的老字号都聚集于此。这些老字号创设越半个世纪,它承载着几代佛山人的成长记忆,体现了老字号重质、审美、道义、人和的特质和魅力。
升平百货商店
升平百货商店建于年,以零售百货、文化用品、日杂复食、针棉服装等为主,是当时市内第一大国营零售商店。年,升平百货商店获国务院授予“全国红旗单位”。20世纪70年代,升平百货商店已经成为佛山档次最高、场地最好、商品最齐全的百货商场,是市民购物的最佳去处。改革开发后,升平百货商店改名为“升平商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楼高13层的升平商场新楼落成,成为当时佛山最大的商场之一。60年代升平商场前身七满意商店
20世纪60年代升平百货商店购物情况
得心斋
得心斋由佛山人余浩忠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间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店。原铺设在繁华的正埠码头附近,即今永安路口。新中国成立后,得心斋转为国营商店,店址设在升平路7号。得心斋原名“和记猪肉店”,生意颇为兴旺。结业时经常会剩余一些猪蹄,店主别出心裁,将剩余的猪蹄制成酝猪蹄、酝扎猪蹄。由于口味新鲜独特广受四方食客赞赏,店面虽小却常年顾客盈门。特别是酝扎猪蹄流传数百年仍驰名远近,是佛山著名传统土特名产之一。
老字号得心斋
佛山特产酝扎猪蹄
超然发型厅
经营了近90年的老店,几张油漆斑驳的大圆底座铁椅,彰显着岁月的沧桑。超然理发厅始建时称“超然理发店”,民国十一年()开设,店址在豆豉巷万福楼(今升平路67号)。年,理发店从广州购进当时佛山第一台烫发机。年公司合营,店铺迁至今升平路53号,改名“超然理发厅”。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超然理发厅理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年改称“超然发型厅”,年由于升平路历史街区改造,超然发型厅迁至塔坡街继续营业,是佛山经营时间最久的老字号理发店。
老字号超然发型厅
来源:《佛山古镇历史辉煌与寻迹》丛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