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王果武鹏
审核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罗勇
编辑
总工程师室曾宇娟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28分钟
从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经验看,高度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既是城市群发展的必备要件也是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化产物,而其反过来又会对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空间布局带来深刻的影响,正所谓“城市影响火车走向,火车拉动城市发展”。近期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出“远期到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公里,覆盖%县级以上城市”,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15年铁路网络建设描绘了一张令人期待的美好蓝图,我们可称之为大湾区轨道建设的3.0版本。那么,这将对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带来哪些影响呢?或许,我们能从大湾区铁路体系建设历史中能找到一些答案。
01
1.0阶段:东重西轻的“普铁”时代
年以前,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尽管已经在建武广高铁、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珠铁路、广珠城际等诸多城际铁路,但是已建成运营的城际铁路主要是客货两运的普通铁路体系,可以称之为“普铁”时代。
城际铁路体系格局
1.线路布局:“两条国家大动脉+两条省域大动脉+两条疏港铁路”
“普铁”时代的铁路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缓慢发展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增长期,主要任务是在资金短缺背景下优先解决重要战略通道的联系。年前,湾区内没有一条复线铁路,对外铁路通道仅有京广铁路,无法形成运输网络。年后,随着珠江口东岸地区快速城镇化以及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的蓬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相继开通了广深铁路复线、三茂铁路,形成了以广州为枢纽“人字形”铁路架构。20世纪九十年代,大湾区铁路建设加速,广茂铁路、深圳平南铁路、平盐铁路,广梅汕铁路和京九铁路广东段相继开通,形成“京广-广九”、“京九”两条国家大动脉,“广茂”、“广梅汕”两条省域大动脉以及“平盐”、“平南”两条疏港铁路的格局(详见表1、图1)。
表1“普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铁路信息一览表
线路名称建成时间时速里程大湾区内主要站点京广铁路年9月(粤汉铁路)
设计速度(改造)至km/h,运营速度km/h全km湾区38km
广州北、大朗、棠溪、广州
广九铁路
年开通年广深段改名广深铁路;年香港段改名东铁线设计速度km/h(广深段)、km/h(香港段)最高运营速度km/h全长km
广州站、广州东站、东莞站、常平站、深圳东站、深圳站、红磡站(九龙站)
广茂铁路
年广三铁路建成年三茂铁路建成设计速度km/h
全长km湾区km
广州站、广州西站,佛山东站,佛山站、三水站、三水西站、肇庆站
平南铁路
年3月28日
设计速度km/h
全长42.7km深圳平湖站、平湖南站、木古站、坂田站、西丽站、深圳西站
平盐铁路
年11月15日——全长23km盐田港站,横岗站、平湖南站
广梅汕铁路
年12月28日
设计速度~km/h(广州东至龙川)、80~km/h(龙川至汕头),运营速度km/h
全长km湾区km
广州东、东莞东、惠州
京九铁路
年9月1日
设计速度:km/h(初始)、km/h(改造)运营速度:60~km/h(初始)、80~km/h(改造)全km湾区km
惠州站、东莞东站、樟木头站、平湖南站、深圳东站、笋岗站、深圳站
数据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2.站点布局:集中布局于东岸
“普铁时代”的铁路都集中在珠江口东岸,直到后来广珠铁路、广珠城际通车才结束西岸“零铁路”的困境。除了因为香港的经济影响力大而要迫切打通香港通道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西岸的地理环境影响,水系密集导致铁路建设造价高和技术难度大,而在资金短缺年代,这对于铁路线路布局和建设进度影响很大。实际上早在年11月,清*府与葡萄牙在上海签订合作修建“中葡广澳铁路合同”,从广州修铁路经珠海进入澳门,后因故搁置,而当时广九铁路年才开始修建。现在的广珠铁路在年时已经得到国务院立项,而年底才建成通车,一段公里的普通铁路因为资金问题建了将近20年。地理因素也影响到了广九铁路的走向,广九铁路从绕到东莞东北部联通深圳,避开了东莞水乡这一河网水系密集地区。
与城市群建设的耦合关系
1.依托普通铁路站点,形成了一批商贸物流中心或基地
集中于东岸的京广、广九、广茂、广梅汕多条区域性铁路形成了以广州站、深圳站为枢纽的站点布局体系,佛山站、三水站、常平站、石龙站、肇庆站、惠州站等重要站点与沿线城市协同发展。铁路站点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地区带来了生产所需的物资和劳动力等资源,站点枢纽与城镇发展关系密切,依托普铁站点形成了一批商贸中心和物流枢纽型城镇。如依托广州站形成了华南最大的商贸批发市场,依托东莞市石龙站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畅通的物流助推了东岸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助推了东岸地区城镇群连绵发展。
图1“普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布局图(作者自绘)
表2“普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站点周边功能特征一览表
线路站点等级站点周边城镇功能
广深、京广、广茂
广州站
特等站
站点周边集聚了大量交通、商业、贸易展览和旅游酒店设施,一直是城市的主要对外交通贸易旅游中心及国内主要的服装批发基地。
广深、广九、京九
深圳站
特等站
站点及周边地区是深圳发展的原点,是深港融合度最高、消费文化最突出、消费网点最密集的传统城区,是最早的城市商务核心功能和消费服务功能发展中心。
广茂
佛山站
二等站
站点位处佛山老城区,作为客货运枢纽带动城区商贸物流产业发展。
广茂
三水站
三等站
三水站是广州至粤西通道客货运水陆中转中心,带动了三水区中心城区发展,长期以来是商贸物流功能集聚区。
广九、广深、广梅汕、京九
常平站
二等站
站点周边形成旧城区的商贸服务区,主导功能为传统商贸和物流集散。
广九、广深、广梅汕
石龙站
三等站
依托周边水运、陆运优势,逐步建成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和中俄贸易产业园。
广茂
肇庆站
二等站
站点周边集长途车站、公交枢纽站、社会停车场等多种交通功能于一体,是城区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广梅汕
惠州站
二等站
站点周边集聚了食品为主的物流园和仓储公司,带动了惠州老城区商贸物流产业发展。
数据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快速发展的城镇群呼唤城际铁路网建设
在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三角地区通过东岸地区“三来一补”的外源型发展、西岸地区“上下联动”的内源型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城镇群地区,城镇群之间人员往来的联系需求越来越大,迫切的呼唤大运量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广东省发改委、省铁投集团组织编制了第一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提出以广深、广珠为主轴放射状的公里长的城际铁路网。在年,广东省人民*府与住建部联合编制的《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和城镇群的目标,并提出构建“构筑与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城镇群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能耗、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了京广客运专线(南延)、国家沿海快速客运专线两条高速铁路,以及广深(港)城际轨道、广珠城际轨道、小榄、古镇—虎门、长安城际轨道、深圳—珠海城际轨道、顺德—南沙城际轨道、广州—肇庆城际轨道、东莞—惠州城际轨道、中山—江门城际轨道等“两主三联三设”的城际轨道网格局。
图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方案图3《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规划方案02
2.0阶段:探索起步、快速兴起的
“高铁+城际”时代
年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武广段开通运营,标志着大湾区进入了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形成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组成的城际铁路网络系统。截至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境内既有国铁干线有武广、贵广、广深港、广深、厦深、南广、江湛等高速铁路以及京广、京九、广茂等普速线路,既有城际铁路有广珠、广佛肇、莞惠、穗莞深等线路,基本形成以广州为中心、联通广东省内粤东西北各区域、辐射华东、中南、西南地区的放射型路网格局[1][2][3][4]。这10年里,铁路通车总里程km,线网密度约3.64km/km2,其中高铁里程km[5],高铁里程占比达64.06%。
城际铁路体系格局
1.线路布局:形成以高铁为主导的网络化城际铁路网
对外,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形成了北向、东向、西北向、西向“四向”对外轨道通道。其中北向在京广铁路、京九铁路铁路基础上,通过武广高铁进一步强化北向与粤北、长江中游地区、京津冀城市群等的发展联系;西向在广茂铁路的基础上,通过南广铁路和深茂铁路(江茂段),强化与粤西、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区的联系,并打通了与滇中地区的发展通道;东向在广梅汕铁路的基础上,通过厦深铁路打通与粤东地区、海西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直接联系;西北向通过贵广铁路打通与黔中、成渝等西南城市群的便捷连通通道。
对内,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广深港高铁、广深铁路、广珠城际、佛肇城际、莞惠城际、广佛城际(地铁)等内部客运通道,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在建内部客运通道有穗莞深城际及延长线、广清城际、广佛环城际、珠海市区至珠海机场城际、佛莞城际等。
货运铁路网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原有的京广、京九、广深、三茂等国铁干线,以及平南、平盐等港口支线铁路基础上,新建了广珠、惠大、高栏港支线等线路,形成了紧密沟通产业平台与货运枢纽的线网布局。
表3“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高铁信息一览表
线路名称建成时间时速里程大湾区内主要站点武广高铁
年12月26日
运营速度km/h
湾区段47km
广州北站、大朗站、棠溪站、广州南站
厦深高铁
年12月28日
设计速度km/h运营速度km/h湾区段88km
惠东站、惠州南站、坪山站、深圳北站
贵广高铁
年12月26日设计速度km/h运营速度km/h
湾区段km
肇庆怀集站、广宁站、肇庆东站、三水南站、佛山西站、广州南站
南广高铁
年12月26日
设计速度km/h运营速度km/h
湾区段76km
肇庆西站、肇庆东站、三水南站、佛山西站、奇槎站、三眼桥站、广州南站
广深港高铁
广深段年12月26日香港段年9月23日设计速度km/h(广深段)km/h(香港段)运营速度km/h(广深段)km/h(香港段)全长km
广州南站、庆盛站、虎门站、光明城站、深圳北站、福田站、香港西九龙站
赣深高铁
预计年
设计速度km/h
——
博罗北站、惠州北站、仲恺站、塘厦站、光明城站、深圳北站
广汕高铁
预计年
设计速度km/h
——
广州站、广州东站、惠城南站、惠东南站
深茂铁路
江茂段年7月1日深江段预计年建成设计速度km/h(江门至茂名段);km/h(深圳至江门段)
江茂段km深江段km江茂段:江门站、双水镇站、台山站、开平南站、恩平站
数据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表4“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际轨道信息一览表
线路名称建成时间时速里程大湾区内主要站点广珠城际
年12月31日
设计速度km/h运营速度km/h全长.62km
广州南站、碧江站、北滘站、顺德站、顺德学院站、容桂站、南头站、小榄站、东升站、中山北站、中山站、南朗站、翠亨站、珠海北站、唐家湾站、明珠站、前山站、珠海站
广佛肇城际
年3月30日
设计速度km/h最高运营速度km/h
全长km
广州站、佛山西站、狮山站、狮山北站、三水北站、云东海站、大旺站、四会站、鼎湖东站、鼎湖山站、端州站、肇庆站
莞惠城际(道滘至小金口站)
年12月28日
设计速度km/h最高运营时速km
全长km
麻涌站、东莞西站、道滘站、西平西站、东城南站、寮步站、松山湖北站、大朗镇站、常平南站、常平东站、樟木头东站和银瓶站、沥林北站、仲恺站、惠环站、龙丰站、西湖东站、云山站、小金口站、惠州北站
穗莞深城际
年12月15日
设计:km/h
全长76km
广州东站、石牌站、天河东站、新塘南站、中堂站、望牛墩站、东莞西站、洪梅站、东莞港站、厚街站、虎门北站、虎门东站、长安西站、长安站、沙井西站、福海西站深圳机场北站、深圳机场站
佛莞城际
预计年底通车
设计运营时速km
全长36.7km
广州南站、长隆站、番禺大道站、官桥站、莲花站、麻涌站、东莞望洪站
广清城际
预计年通车
设计时速km/h
全长79.82km湾区内32.6km广州白云站、白云湖站、江高站、神山站、花都站(快车停靠站)、乐同站、狮岭站
珠机城际
一期年12月通车二期预计年通车运行时速-km/h
全长39.km
珠海站、湾仔北站、湾仔站、十字门站、横琴北站、横琴站、珠海长隆站、井湾站、鹤洲南站、三灶东站和珠海机场站
数据来源:作者自行整理
2.站点布局:向多枢纽、均等化布局转变
高铁和城际站点的选址除了考虑站点周边人口、经济规模与客流需求,也成为引导城市合理布局与刺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铁时代,广州枢纽、深圳枢纽继续承担了全国和华南地区核心铁路枢纽作用,重要高铁通道和城际铁路线路在枢纽地区集聚;在站点设置方面向多站点、均等化布局转变。广州枢纽包括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佛山西站等主要站点;深圳枢纽包括深圳站、深圳北站等主要站点;珠西地区铁路网逐步完善,已形成江门站、中山站等主要站点。此外,惠州南站、肇庆东站等主要站点也建成通车。
表5“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站点一览表
站点等级途经线路站点特征广州南站
特等站
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铁路、粤西沿海铁路、广珠城际、广佛肇城际、广佛环线、广惠城际
国家“八横八纵”的京哈-京港澳、兰广、广昆三大干线通道的交会点,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铁路核心车站
深圳北站
特等站
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
深圳市规模最大的综合铁路枢纽,深圳铁路“四主四辅”客运格局的核心车站
佛山西站
——
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
广佛铁路“四主一辅”的第二大主枢纽,广佛西部门户
虎门站
——
虎门站
东莞目前唯一的高铁站,集广深港客运专线、穗莞深城际轨道线、东莞地铁2号线3条交通线于一体的轨道交通枢纽站
惠州南站
一等站
厦深铁路
厦深铁路中间站,加快了深莞惠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肇庆东站
二等站
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
贵广高铁、南广高铁在广东西部交汇并线后设立的第一站,大湾区连接广西、大西南地区的门户枢纽
珠海站
三等站
广珠城际、珠机城际
广珠城际和珠机城际起止点,有利于实现广珠城际与澳门轻轨对接
江门站
一等站
深茂铁路、广珠铁路
目前省内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大湾区连接粤西、北部湾城市群的门户枢纽
中山站
三等站
广珠铁路
大湾区连接粤西、北部湾城市群的门户枢纽
与城市群建设的耦合关系
1.“四向”区域铁路通道,提升大湾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随着高速通道的建成,弥补了普铁运营速度低、线网密度小、对外通道不完善的缺点,铁路通道由普铁时代的“两向通道”变为“四向通道”。在巩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等地区发展联系的同时,通过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实现拓展黔中、成渝、滇中等大西南发展腹地,通过厦深铁路强化与海西城市群的发展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大湾区与周边区域的沟通时效。此外,依托高速铁路形成的高铁经济带,加速了产业、资源、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配置,如贵广高速开通后,年1月至8月期间,广东在贵州投资额同比增长了32%,珠三角地区赴贵州旅游人数增长了10%以上。此外,高铁还催生了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等一批跨省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了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和产业对接。
图4粤港澳大湾区对外既有及在建高铁通道示意图
2.内部依托轨道站点开发新城新区,“TOD”模式兴起
高铁和城际轨道建设处于大湾区城市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时期,依托站点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带动城市拉开框架建设新城城区成为热点。年,广东省住建厅组织开展制定了《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规划编制技术指引》、《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基础调查技术要求》等引导性*策文件。湾区各城市依托高铁或城际铁路枢纽站点纷纷开展周边片区规划设计,打造城市新中心,承担商务办公、科技金融、综合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功能。武广、贵广、南广、广深港高铁以及广佛肇城际的开通带动了广州南站商务区、佛山西站枢纽新城、肇庆东站站前商务区的起步建设;厦深、广深港以及穗莞深城际和莞惠城际的开通,推动了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虎门站片区和惠州南站新城加快建设;广珠城际、深茂铁路江茂段的开通,促成了珠海站、中山站、江门站等城市新窗口建设。此外,高铁站点与城际、地铁的多层级联动,增强了枢纽站点的辐射能级,成为城市新增长点。规模较小的城际站点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与周边地区构成了城市生活服务组团,站点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深入融合。
图5“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站点与发展平台耦合关系示意图
表6“高铁时代”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站点周边发展平台一览表
线路站点周边发展平台京广高铁、广深港高铁、贵广高铁、南广铁路、粤西沿海铁路、广珠城际、广佛肇城际、广佛环线、广惠城际
广州南站
广州南站商务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全面合作门户枢纽、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重点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商贸会展、专业服务、科技服务、珠宝创业等现代服务业。周边联动平台有南沙新区、广州国际创新城、长隆-万博商贸旅游区、市桥-沙湾综合发展区等
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
深圳北站
深圳北站商务中心区:打造集高端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国际会客厅”,重点发展总部经济、产业金融、电子商务、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综合商业等产业。周边联动平台有红山商业文化片区、坂雪岗科技城等
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
佛山西站
佛山西站枢纽新城:建设珠三角西部门户枢纽、国际性主题展贸中心和区域专业化服务中心,重点培育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展览博览、文化休闲、高端居住、酒店商业等功能。周边联动平台有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腾讯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等
广深港高铁
虎门站
虎门高铁站片区:打造集商贸展示、商务服务、总部研发三大主导产业,配套休闲消费、精品居住、配套服务三大辅助功能的复合型地区。周边联动平台有滨海湾新区、*河时装城片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
厦深铁路
惠州南站
惠州南站新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服务平台,建设中轴商务区、滨水休闲活力区和花园住区,重点发展商务办公、枢纽服务、产业服务、休闲娱乐、品质居住等功能。周边联动平台有环大亚湾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等
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广佛肇城际
肇庆东站
肇庆东站站前商务区:构建集商务、会展、办公、研发、居住、休闲、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大湾区面向大西南产业转移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周边联动平台有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等
深茂铁路、广珠铁路
江门站
江门站片区:江门城市窗口、地标性地段以及城市活力中心,以TOD开发模式,加快建设枢纽新城。周边联动平台有江门高新区、江门轨道产业装备基地等
广珠铁路
中山站
中山站片区:打造以公共交通体系为核心,以商贸、居住功能为主导的中山市东部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21世纪现代化的商贸综合发展区。周边联动平台有中山火炬高新区和翠亨新区等
3.城市群空间格局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转变
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加快建设,进一步缩短大湾区时空距离,促使大湾区城市空间结构由多中心、组团式往多中心、网络化结构演化,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铁路的优化调整。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TOD开发模式推动沿线城镇以及战略性重大平台成长为新兴发展节点,大湾区初步形成超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新兴节点协调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格局。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年修订)》,该规划提出“珠三角建设形成“三环八射”的城际轨道网络构架,合计里程公里。”广东省人民*府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年)》提出“以已规划确定的珠三角城际轨道网为主体,科学构筑以城际轨道、客运铁路专线为主干的珠三角区域公交走廊,依托区域公交走廊的枢纽、站点建设紧凑的聚集中心,强化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带动城市新区和新市镇建设,优化城镇体系和推动区域空间融合,促进“多中心、网络化”现代城镇体系的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和完善”。
图6《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年修订)》“三环图7《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年)》“多中心、网络化”规划方案03
3.0阶段:网络均衡、逐步成熟的
“高铁+城际”时代
年7月30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针对当前大湾区铁路网规模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占比低、对外铁路通道不完善、珠江西岸铁路里程有待提高、跨珠江口铁路通道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大城际铁路建设力度,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从“探索起步、快速兴起”迈向“网络均衡、逐步成熟”的时代。与前两版的城际轨道规划相比,本轮规划除了路线更密、部分线路走向优化以外,还体现了东西均衡、枢纽进城、三地联通等特点。
城际铁路体系格局
1.广覆盖、均衡化、联系畅的多层次铁路网络
(1)规模目标上赶超国际一流湾区。近期到年,高铁、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形成的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公里;远期到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公里,城际铁路线网密度将达到10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国际一流湾区的现有铁路网络水平。
(2)线网广覆盖促进东西两岸协调发展。大湾区主要城市间主要节点1小时内通达。规划期末,区域城际铁路网将覆盖区域内%的县级以上城市,覆盖95%规划人口20万以上的城镇,90%规划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和80%规划人口5万人口城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充分考虑与香港、澳门衔接。一是增加联系香港的西部铁路通道。规划在既有广九铁路、广深港高铁两个铁路通道基础上,新增深圳前海中心至香港机场的深港西部通道,加强深圳前海中心和香港西部经济走廊、深圳机场与香港机场的联系,形成香港与内地联系东、中、西三个铁路通道。二是在珠海与澳门间形成南北两个通道。北通道为既有的拱北-关闸通道,南通道为横琴-凼仔通道,珠海机场至珠海市区城际和规划新增广中珠澳高铁和珠江肇高铁在横琴站与澳门轻轨相衔接。
图8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图纸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发改基础〔〕号)
2.进一步形成层次分明、分工合理、衔接高效的铁路枢纽体系
(1)“高铁进城”:促进站城一体融合发展。以往高铁站点布局往往远离中心城区,即增加了旅客出行时间成本,也不利于城市功能提升和结构布局优化,3.0阶段强调高铁站建设强调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既有站点和线路改造,引高铁入城。年8月,广石铁路通车,剥离了广州站和广州东站货运功能,随着两大站点改造完成,将成为集铁路客运、城际轨道、地铁、公共交通等“零换乘、一体化”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广州中心城区到西九龙点对点出行时间将由2小时缩短至1小时可达。另一方面,新站点选址强调尽可能在中心城区或靠近城市建成区,并根据城市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引领城镇化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
表7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客运枢纽一览表
枢纽地区主站点辅站点广州枢纽
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广州白云(棠溪)站广州北站、南沙站、新塘站深圳枢纽深圳北站、西丽站、深圳站深圳东站、福田站、深圳机场站、深圳坪山站珠西地区江门站、珠海鹤洲站、中山北站珠海站、中山站、蓬江站、横琴站(2)“客货明晰”:打造高效衔接的铁路物流基地,支撑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依托普铁铁路和具备货运功能的高速铁路,与城市发展功能相适应,打造多式联运的货运物流基地,推动海运、航空、铁路、公路等各方式运输服务“一体化”,全方位构建现代物流大通道。
表8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货运物流基地一览表
普速铁路货运物流基地等级名称一级大田、平湖南、源潭、四会大沙二级增城、石龙、丹灶、南沙、惠州、江门北、江门南、南边、珠海西三级肇庆、官窑、*圃、万顷沙、坂田、横岗、常平、西丽高速铁路货运物流基地类型名称高铁快运基地广州南、深圳北、大朗空铁联运中心广州白云机场空铁联运中心、深圳宝安机场空铁联运中心与城市群建设的耦合关系
1.支持大湾区“三极三轴放射”的空间格局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构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以广佛、深港、珠澳三大发展极为中心,以经济发展轴带为依托,综合考虑大湾区空间结构及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交通出行等方面布局特征,提出“三极三轴放射”的大湾区内部城际铁路网络布局形态。
2.依托轨道站点,将形成三类特色集聚区
通过高铁、城际轨道、普通铁路和城市地铁等多层次铁路网络衔接,将依轨道站点形成三类特色集聚区,包括:
(1)以高铁和城际站点为核心的高端现代服务集聚区,如广州依托广州南站综合枢纽加快在南站核心区打造创新性商务区;
(2)以普通铁路和兼具货运功能高铁站点为核心的现代物流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如深圳平湖南依托京九、九广铁路,建设了深圳六大物流园区之一—平湖物流基地;
(3)以城际铁路和城市地铁为核心的高品质居住集聚区,如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依托洪梅站,引领高品质居住集聚,推动区域环境品质升级。
图9广州南站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左)、东莞水乡新城土地利用规划图(右)
注:左图来源于《广州南站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右图来源于《东莞水乡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优化大湾区发展格局,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力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仍未成气候、发展能级偏小,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集聚了大量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和枢纽门户的珠江口内湾地区,发展平台之间交通联系不畅;海陆空一体化综合物流运输体系尚不完善。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将促使城市扩张和重组,推动城市空间格局优化[6][7],建成网络化、多层级联运的轨道网,有助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
一是建成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多层次、网络化珠江口西岸交通格局,打通跨珠江口快速轨道通道,将有力地促进都市圈内部交流合作和有效承接东岸地区辐射带动,推动东西两岸平衡发展,形成大湾区发展合力。
二是建成环珠江口内湾的轨道环线,将极大地提升湾区通勤效率,推动广东自贸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深圳空港新城、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国家级、省级重大平台,以及机场、海港等国际交通枢纽门户形成发展合力,提升区域整体能级。
三是依托与机场、港口等枢纽门户无缝衔接的铁路网,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铁路物流基地,包括大田、平湖南、四会大沙等依托普通铁路打造的铁路物流基地,广州南站、深圳北站、大朗等依托高速铁路打造的高铁快运基地,白云机场空铁联运中心等铁空一体化物流枢纽平台,以及珠海西、南沙、横岗等港铁联运的铁路物流基地,与机场、港口等共同构建多式联运的一体化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支撑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图10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站点与发展平台耦合关系示意图
04
小结
铁路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耦合的产物,更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粤港澳大湾区铁路体系建设历经了普铁时代和快速兴起的“高铁+城际”时代,铁路建设对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变带来积极影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明了大湾区发展新使命,与大湾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相耦合的网络均衡、多层次铁路网络将逐步成熟,将在推动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引领珠江口内湾地区核心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布局优化,以及巩固和强化大湾区国际枢纽门户地位等方面进一步发力,为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
致谢:
感谢《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项目团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沈子明.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李彦,王鹏,梁经伟.高铁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的改变及影响分析[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33(3):33-43.[3]黎美丽,俞斌.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珠海客运交通枢纽布局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14(1):-.[4]张玉荣.发达交通网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J].小康,(26):56-59.[5]姬燕男.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规划方案研究[J/OL].铁道标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