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双脚穿越城市镜头记录东莞古镇小憩
TUhjnbcbe - 2021/4/28 14:52: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山林绚烂,草木迷人,

日头惬意似乎都在提醒我们,

3月春日来了

疫情犹在。

但,它并不意味着只能在家里发呆。

春光正好

走进久违的人间

才发现从前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

喝茶、聊天、走街吹风,耽于柴米油盐

没有多少新鲜事发生的每天

竟满足得叫人动容

一盏江南、一帘风雨,

一段“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慢时光。

探索历史弥留的老故事

也许,你会发现城市不一样的美!

“双脚穿越城市,镜头记录东莞”

“石龙古镇-中山路”

——

如果你再去“中山路-石龙古镇”一带打卡,会发现这里跟五年前相比,还是有很大变化。在高度集约化、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和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今天,当年市列珠玑、羌管弄晴的盛况已不复可见。

不过,剥去了繁华外表的老街自有它的韵味。

中山路-石龙古镇曾经是东莞最繁华的商业市井街区。建于年左右,由中山东路、中山中路和中山西路多条街巷与之相连是条东西走向的百年老路。

走在这条多米的中山路上,可能不用通过路牌指示就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整齐的岭南特色骑楼,斑驳的土墙,龟裂的石板路,破旧的店铺,祥和的街道,诉说着老街的悠远历史。

悠闲自在的老人,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和摆满手工艺品的老店铺,带给人们原始质朴的生活气息。

走进骑楼里的走廊,经过旧时营业至今的店铺,客栈、药材铺、布匹铺、米机、金铺、洋货店、茶楼、照相铺等商铺应有尽有,仿佛走进了过去,没有汽车和电动车,耳边只有自行车铃铛的声音,身边是擦身而过的熙攘人群。

还可以看到代写书信、修理刀剪、打铁、配钥匙等老行当,连传统手工红漆描花木屐等传统婚嫁物品在这里也可以买到,不难想象出当年这里的繁华。

当你漫步在中山路上,这条短短的老街还藏匿着几家省、市级非遗,仿佛伸手推开那扇门,就能回到百年前的繁华。

百年鼓店东莞独苗(新昌老铺)

百年醒狮店传承四代人(德和兴醒狮麒麟店)

传统红漆描花传统木屐(传统红漆描花传统木屐)

沿街骑楼式建筑,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很多骑楼采用五彩斑斓的满洲窗,成为骑楼建筑不可或缺的特色,精致的雕花令人不禁陷入想象:这是当时哪户从南洋归来的富裕人家,过着什么样的舒适生活。

用老物件、旧家具和老友之间的呢喃和大笑描摹出一段令人眷念的旧时光。

猫向来敏感而敏捷,但在中山路上,连猫咪都放下了警惕,慵懒地随地一躺,看着人来人往。

偶有互相搀扶路过的老夫妻,抱着孩子舍不得撒手的中年母亲,在路上嬉闹的孩童,伴着街坊偶遇的寒暄……这里可以发生好多的故事。

眼前是民国时期的建筑,灰砖红墙,素瓦青檐,满洲窗从坡面的屋顶破瓦而出,严肃又伶俐。重要的是与当地的城市人文与环境互相呼应,新旧堆叠,动静交织,历史与现实都变得立体。

明明身在城市之中,却似远在城市之外。

与如今“破败”对比的,是中山路曾经的辉煌。一颗蓬勃的藤蔓、一张饱含岁月痕迹的椅子、一个亲手制作的陶瓷。我们执着于探访、记录、研究和重新发现这座城市的建筑文化与故事,或许是从厚重的历史中打捞新意,或许是在崭新的空间里捕捉往日......

中山路上除了那些省级非遗文化,其实历史建筑也不少,逛的时候不留心,就会错过。

那些狭窄深邃的小巷、身边看上去普通的居民楼,树林里隐蔽的独栋,尘封结满蛛网的民宅,都有可能是历史留下来的故事。

比如这幢差点错过的居民楼,这间“庭院”藏在石龙中山路的一条狭窄的老街里,“庭院”最醒目的就是它的“身份牌”——邓氏民居。

兴建于民国初年,距今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邓氏子孙远赴秘鲁经商,经数十年努力打拼,变得颇为富有。思乡的游子回乡后,在当时亦算繁华的面街买地大兴土木,建成了这栋在当时算是“豪宅”的私家庭院。

此民居融合了清末民初石龙传统风貌与欧式建筑之特色。当时少见的天台和外围,每道门廊上亮丽的壁画与吉祥、如意、富贵、荣华等古体小篆字体以及窗棂门楣上的雕花,都在不经意间,诉说着这座百年老宅卓越不凡的身份。

因其历史、建筑艺术价值之高,于年4月由东莞市人民*府公布为东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城市发展,古老建筑愈加珍贵,大多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剩下能够被保护的旧岁月,我们往往只能隔着栏杆、玻璃去欣赏它凝滞不动的色彩,或者是顺着涌动的人潮,穿廊过巷,来不及仔细回味,我们只能靠着浅薄的资料介绍、单薄的古迹一隅,去妄自揣测,去融入斑驳历史的枝蔓与肌理。这里的历史又成为它可以被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回味的资本。

“石龙-竹器街”

——

此外,紧靠中山路拥有多年历史的竹器街也是一处特别的存在。人们描述其时石龙盛况有“九庙六桥呜凤里”赞语。30多家店铺经营家用、农用竹器产品多达多种,是东莞、增城、博罗三县百乡销售竹器产品的最旺盛之地。

如今的竹器街,成为繁华闹市中一处难得可贵的静怡之地。当年的刀影已如水流逝。偶尔劈开竹竿的声音,手起刀落,在这极少的个体背后,都蕴含着一种无奈与孤独。竹器,似乎成为了老人记忆中的虚影。

沿街稀疏两三间店铺还开着,这么些年,大家走的走,搬的搬,很多老去的记忆在风化,很多新生的岁月又顽强的生长出来。

当宁静被打破,连古老的青石地砖也负荷不起尘世的喧嚣,时不时才有几个年轻人拿着相机闯进来。老街坊不会在意他们的到来,安然的在茶楼中间继续手搓麻将,一声“胡了”!怕是要震碎周边危楼拆迁的标签。

然后还会热心的为迷路的行人喊一句“往前直走”。比起中山路,这里显得更放松、更自在,更新迭代更慢,人情味重,老面孔多。人们打牌、守摊、闲逛,做买卖、看热闹,我们所能想到的“老石龙生活”,都在这里发生。

如今,这些藏在石龙每个起伏角落的步道上,有人还在坚守,有人举家搬走。年轻的石龙人瞧它满眼新鲜,“老石龙”望去,皆是波澜的回忆。

在这个被效率和科技掌管的时代,它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些“老地方”则责无旁贷地担当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或许又即将消逝)的特质。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这些老地方就像“母城”。

作为工业重镇、通商口岸、战时陪都,石龙拥有绝无仅有的老建筑财富、比起崭新的城市空间,很多人更偏爱这些“饱受岁月摧残”的老建筑。他们用不尽相同的方式,在既有的风景和秩序中制造出新的城市景观。他们一边改变着老建筑的命运,一边抗衡着城市个性的消亡。

而我们相信,一座城市更有价值的未来,始于如何看待一个更有价值的过去。

在新旧融洽,代际共存中,这一条街,这一座镇,这里的人们,他们的包容共进,他们的市井烟火,他们的生活智慧,这便是最迷人的地方了。

End~

排版设计/D米

文案编辑/D米

封面|D米

图片|依米摄影、部分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双脚穿越城市镜头记录东莞古镇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