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学宫篇
楹联匾额
南门匾额
学宫
历史沿革
“学宫”一词最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与后世经常使用的“辟雍”一词意义相同,是周天子设立的大学,专门教授国子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但是孔庙建制后,“学宫”意思的使用发生了转变,开始泛指官学,即历代王朝的地方官办学校,尤其指明清之际府、州、县的地方官办学校,并且官学与地方孔庙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建筑群类型——庙学建筑,孔庙成为学校的信仰中心,学校成为孔庙的存在依据,这种二合为一的庙学亦称“文庙”。
即墨古城学宫,亦称为“学署”或“儒学”。西紧邻圣庙,是县级地方官学,始建于北宋年间。
匾额赏析
“学宫”二字集字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名帖《圣教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集王羲之的字,还有一层更为重要的用意:因为书圣王羲之的祖籍在即墨。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而琅琊王氏祖源在皋虞(今即墨温泉镇)。
根据文献记载,琅琊王氏之始祖源自姬姓。东周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曾任司徒,世人称之为“王家”,后即以王为氏。其后裔为避秦乱,徙居琅琊郡之皋虞县(即墨境内),称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发迹于汉,历经魏晋、南北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现王吉、王骏、王崇、王祥、王览、王羲之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名人。王吉是西汉时期著名经学家、博士谏大夫,与其子王骏,其孙王崇,虽身居高位,却始终廉洁勤*。即墨旧有乡贤祠,王吉祖孙三代皆列其中。后来,王吉后裔辗转迁徙到琅琊郡治所(今临沂市),成为著名大士族——琅琊王氏。两晋时期,琅琊王氏成为家世显赫的望族。
南门楹柱外侧联
墨水河流,鉴百代沧桑史;
田横岛在,振一城仁义风。
楹联赏析上联:
即墨古城因临近墨水河而得名,万历版《即墨志》和同治版《即墨县志》均有此记载(“以其地临墨水,故名”)。墨水河环城西南而过,作为即墨古城天然形成的护城河,在古代具有战争防御的作用。同时,墨水河又是即墨的母亲河,数千年来,她以甘冽的乳汁哺育了这方土地上的万物生灵,孕育了灿烂的墨河文化,见证了即墨的历史发展。
楹联赏析下联:
歌颂齐王田横与五百义士壮烈殉节的历史事迹。田横本属齐国贵族,秦末反抗秦朝暴*,后自立为齐王。汉朝建立后,田横兵败率五百士退居即墨东部海域中一荒岛上(今即墨境内田横岛),不向汉帝称臣。公元前年,汉高祖刘邦遣使臣前往岛上召田横赴洛阳,同时宣谕:田横来,大可封王,小亦封侯;倘违诏不至,将发兵加诛。田横即带两名门客应诏赴洛阳,行至河南偃师,自刎而死,二门客亦随之死。刘邦闻后,感其忠义,痛哭流涕,命以王礼厚葬之。留守海岛上的五百门客惊闻此噩耗,悲愤异常,集体面向洛阳方向且拜且哭,一边唱着哀歌《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唱毕,五百义士全都挥剑自刎而死。
后人对田横及其五百义士之高节仁义非常钦佩,为了纪念他们,便将海岛命名为“田横岛”,于岛的最高处修筑了五百义士冢,四时祭祀。司马迁在《史记?田儋列传》中曾慨叹:“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余因而列焉。不无善画者,莫能图,何哉?”
年至年,旧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艺术大师徐悲鸿历时三年,满怀激愤地创作了著名油画《田横五百士》,描绘了田横与宾客拱手告别的悲壮场面,用以激励中华儿女坚持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千载之后对田横及宾客的敬仰之情。
当代诗人贺敬之有诗云:“史家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田横五百殉此岛,海潮如诉告来人。”
南门楹柱内侧联
山海毓名区,看淮涉流金,崂峰积翠;
人文偱古道,欣乡风慕义,里俗尚商。
楹联赏析上联:
即墨古城三面濒海,右伏马鞍(山),北至灵山,南依崂峰,东临天柱(山),史称“形胜为东方冠”。淮涉河(墨水河前称)绕城穿市回环曲折进入城厢地区,映山衬廊,风光无限,素有“淮涉八景”之美。
楹联赏析下联: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在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了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
作为战国时期“三齐名区”之一的古城即墨,在文化上,崇尚儒学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吸收各种优秀的思想,做到兼容并包。
在经济上,传承原为东夷族的古即墨人崇商的理念,深化姜太公提倡的国策“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即墨之饶,与临淄并夸殷盛”。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奠定了即墨商人诚实、仁义、智慧的商业精神,直到今天,即墨经济繁荣、藏富于民,也受益于这一精髓的传承。
南门游廊亭子匾额
风高上古
匾额赏析:
学宫南门侧重即墨古城历史文化,匾额“风高上古”紧扣这一主题:
北阡考古发现早在多年前,即墨已有人类居住活动,这是即墨乃至青岛远古文明的曙光。即墨之名最早载于史册,见诸于《史记》、《国语》等历史典籍中。春秋战国时期,即墨已巍然屹立于齐国的东方,与齐国国都临淄“并夸殷盛”。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即墨古城在今址建城,历经十余次修复,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未迁移。
古即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地域文化,留下了厚重的历史遗存。在青岛的文明史中,即墨历史文化堪称“青岛之源”。
南门内匾额
海山毓秀
匾额赏析:
即墨古城山环海绕,墨水流韵,沽河绕护,琼岛如链。千百年来,这方风水宝地广收天地之灵气,孕育了诸多流芳千古、彪炳史册的名流贤达和仁人志士:
战国时期扬即墨之名于天下的即墨大夫,因刚正不阿、廉洁勤*、*绩卓著,被“一鸣惊人”的齐威王“封之万家”;田单在即墨巧摆火牛阵,以少胜多一举破燕复国,收复齐国失地70余城,被齐襄王任为相国,封平安君。
西汉初年,田横及五百义士为忠义壮烈殉节于田横岛,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其大加赞赏。汉宣帝时期谏大夫王吉,以敢于忠言进谏而负盛名,成语“王阳在位,贡公弹冠”中的“王阳”即指王吉,王吉祖孙三辈皆身居高位,入即墨乡贤祠供奉。
元明时期,即墨鹤山、马山为道教胜地,著名羽士张三丰、邱处机、李灵仙、徐复阳、刘若拙等遗迹至今可寻。
明清时期,即墨名仕涌现,群星璀璨,周、*、蓝、杨、郭诸显姓望族中人才辈出,或以名宦显赫,或以勋绩昭著,或以文学闻达,或以忠义流誉,先后有近百位青史留名的人物。
蓝章、蓝田父子同为明朝御史,先后任职陕西,*绩显赫,有“虏不犯边民得安堵”之美名。明朝万历年间国子监祭酒周如砥,“文章满天下”、“天下事多出其门”。明朝王邦直因直言朝*而罢官归里,闭门20年,精研声律,著有《律吕正声》60卷。明代重臣*嘉善官至兵部尚书,“戍边三十年,御敌保平安”,获“少保”、“太保”的殊荣,逝后皇帝也为之辍朝致哀,其后人*宗昌为明末三大思想家之一。
郭琇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名的鯁骨之臣,他连上三疏,弹劾朝中权贵,声震朝野。清嘉庆年间,查赈大员李毓昌以廉洁反腐著称。此间,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周如砥的《青藜馆集》、蓝田的《北泉集》、郭琇的《华野疏稿》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及至近代,即墨又养育出许许多多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革命英烈,3000多名优秀即墨儿女血洒中华大地,其中的李兆岐、蓝志*、徐达三、徐子兴、赵世恪、周浩然、聂仁花、姚庆祥等是突出代表。
即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和人文名胜。
参考引用文献资料
《史记》
《即墨县志》(同治版)
《齐国史》(山东人民出版社版王阁森唐致卿主编)
《齐文化大观》(中共中央*校出版社版李新泰主编)
《即墨走笔》(韩乃桂著)
《即墨刀币及其他》(青岛史志办网站作者/孙鹏)
《史记即墨·即墨刀币见证千年商都》(山东画报出版社张可先主编)
《千年即墨千年商都——解读即墨“千年商都”》(作者/刘爱民)
《即墨古城四阁你知多少》(中国即墨网中共即墨市委宣传部主办)
《即墨古城历史文化和古建筑普查资料》(即墨市古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办公室主编)
后记
来过古城,心系古城,未曾离开,相信每一位参与古城复建的建设者都是如此。曾经为之奋斗的岁月,纵然会在时光中流逝,却回忆满满收获甚多。
二零一五年夏,每周一篇赏析,整整八个周没有间断,最终写出八篇关于学宫的楹联匾额赏析,累计近万字。而今,将八篇赏析合并成四篇,分别为:南门篇、东门篇、学宫展厅内篇、北门篇,将会陆续在『淮涉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