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记者来到禅城老城区升平路,沿街店铺大多已退去了商业功能。与车水马龙的新街相比,这里显得有些空旷而静寂。
然而,提到佛山的商业发展,“升平”一定是一个绕不过的节点。从明清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升平路一直是佛山最繁华的商贸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带都是佛山传统意义上的商业中心。那时候,人们常将升平路与“上海南京路”和“北京王府井”媲美。
组建于年的升平商场,是当时佛山档次最高、场地最大、商品最齐全的综合百货商店。/佛山日报记者*瑶摄
如今,升平路已没有当年的繁华,老字号天海酒家和升平商场还在,它们承载着几代佛山人的成长记忆,成为佛山人抹不去的独特情结。
明清时期
商贸货品物流重地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升平路北连中山桥,南接快子路、锦华路,路的中段与高基街连接,路不长,大概米。
现今的升平路,是由清代的豆豉巷、升平街和筷子大街组成的一条商贸街道,位于佛山古镇北部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区,属二十八铺之富民铺。豆豉巷是当时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明清时期,佛山市岭南举足轻重的商贸大都会,汾江河为岭外到广州水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有“四方商贾之至粤者,率以是为归”“川广云贵各省货物,皆先到佛山,然后转输南北各省”的历史记载。
佛山民俗学者余婉韶说,凡靠水的地方都是繁华的商业区,升平商圈靠汾江河,地理位置优越。来自五湖四海的多元文化力量、新工艺、新想法都在升平片区汇聚,成就繁荣盛世。
清代学者徐珂在《清稗类钞》里描述,“佛岗(山)之汾水旧槟榔街(今升平路一带),为最繁盛之区。商贾丛集,阛阓殷厚,冲天招牌,较京师尤大。万家灯火,百货充盈,省垣不及也。”
据《佛山街略》描述,豆豉巷“俱开棉花、西货、沉香、浮货行,江西会馆、海南会馆等在此”;道光《佛山忠义乡志》也记载了豆豉巷有多家外省会馆、酒肆、旅馆、戏院等。资料显示,清乾隆年间,仅米长的豆豉巷,就有27家中成药店,是明清时期佛山古镇最为繁荣兴旺的商贸通衢、物流重地。
年,南海县*府开始筹划在镇内开辟马路。年,由中山桥南岸桥墩起,从当时的豆豉巷、升平街、快子直街、快子大街到快子上街止,升平路是佛山完整开辟的第一条公路,长米,也是最繁华的闹市区。
为何把马路改名叫“升平”?佛山民俗文化专家梁诗裕说,一方面是沿用升平街的旧名,另一方面,“升平”的意思是“升平盛世”,寄托人们的美好祈愿。
曾商铺林立媲美“北京王府井”沿着昔日足迹,在升平路中段与高基街交接处,十几层楼高的升平商场赫然出现在眼前,在老城区中十分显眼,能想象出这里曾经的繁华。
去中山公园散步的街坊,每晚依然沿着升平路来来往往。偶然被问起时,他们总能对升平路商铺林立时的情境如数家珍。深埋在佛山人心中的,是一份回忆和思念。
今年70多岁的伍伯从小在升平路长大,能指出在升平路的哪个位置曾经设有什么茶楼、电影院。他回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除了升平百货商店外(如今的升平商场),市邮电局、人民电影院、佛山大戏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文化宫等场所都集中在附近;三品楼、英聚酒楼、白云冰室都设在这里。全市理发行业服务质量首屈一指的超然理发厅、售卖佛山特产酝扎蹄的“得心斋”也位于升平路。
伍伯说,当年没有电视、电脑,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调,佛山人能真实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窗口就是看电影。升平路成了全佛山最时髦的地方,金都和国泰电影院分别放映美国、英国等西片和港产片。“首映片场场爆满。散场时几千观众从影院潮水般涌出,蔚为壮观。”
60岁的区阿姨说,曾是佛山地标的升平百货,是佛山人的“南方大厦”。货品琳琅满目,层层楼都顾客盈门。在那个还需要布票、粮票的时代,奢侈品风扇、收音机、相机、手表,欧姨买不起,只隔着玻璃柜望一望。
那时候,中山桥脚的汾江河,有两个繁忙的码头,船只从汾江河出去,通过珠三角四通八达的水路,可以到广州、珠海、中山等地,众多旅客和商贾的频繁往来,客观上也促进了升平路一带商业的发展。
因而,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升平路延续历史传统,依然是佛山市“最繁华”的闹市和“最中心”的商业区,人们常将之与“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媲美。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佛山的城市核心一方面逐渐往祖庙迁移,一方面却缺少对旧商业核心区的保护和保留,升平片区渐渐衰落。随着佛山几个大型商圈的崛起,升平商圈竞争力大大被削弱。如今茶楼只剩天海一家,曾经风头无两的升平百货由11家分店,压缩到剩下升平路的升平商场和张槎的升平商贸惠客隆两间。
往中山桥方向走,记者看到升平路北段的两边建筑正在施工。据了解,这是国瑞升平里的第二期项目,将打造成现代大型购物中心,预计今年开业。
老字号坚守
保住老佛山人的情怀
“得闲饮茶啊!”,这是佛山人最常见的寒暄方式,“叹早茶”甚至是很多街坊家庭聚会的首选节目。
说到饮早茶,肯定要到老字号才够有情怀。离升平商场仅一箭之遥,便来到了“百年老字号”天海酒家。与现在的新式茶楼和食肆相比,天海酒家没有华丽的外观,内部也没有新颖潮流的装修,远远望去,只觉得那是一家小小的,略为陈旧的酒家。只有招牌上那“百年老字号”几个大字,在跟每一个路人诉说着它长久的历史。
天海酒家每天都有众多老街坊光顾。/佛山日报记者*瑶摄
天海酒家曾经被称为佛山“四大酒楼”之一,自年开业至今,已经招待了街坊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天海酒家见证了上世纪30年代至抗日战争佛山沦陷前,佛山茶楼业全速发展的盛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佛山镇内同时经营的茶楼、酒家已有不下三十家。仅在升平路就有英聚、德昌、天海等十家茶楼。
沿着楼梯走上大厅,与街上的人影寂寥相比,天海酒家里面却门庭若市。早上8时,2楼大厅早已坐满了客人。
每位客人似乎与天海都有一段说不完的故事。曹叔是这里的常客,每天上午,他都习惯带上妻子,叫上一壶靓茶和一两盅点心,静静待上一段时间,风雨不改。“我就在升平路一带长大,从小爸爸就带上我来天海饮茶,长大了,这里的味道也没有改变,逐渐便成为一种记忆,成为习惯。”
冼建成是天海酒家的总厨,他在这里已经干了十多年。他说,天海的价格一直都是很实惠的,能坚持这么多年,靠的是老佛山人简单的、淳朴的人情味,还有一份真挚的情怀。
这些年时不时传出了天海酒家即将被拆的信息,但天海酒家至今仍屹立不倒地在升平路里,迎接着各方的客人,延续着传统的佛山味道,维系着佛山人的情感。冼建成希望,升平路能尽快改造提升,恢复以往的繁华,让天海酒家的名号更响亮。
相关链接:
升平路上的老字号
得心斋得心斋由佛山人余浩忠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间有着多年历史的老店。原铺设在繁华的正埠码头附近,即今永安路口。新中国成立后,得心斋转为国营商店,店址设在升平路7号。年,由于升平路历史街区改造,得心斋搬迁至文华北路。
得心斋原名“和记猪肉店”,生意颇为兴旺。结业时经常会剩余一些猪蹄,店主别出心裁,将剩余的猪蹄制成酝猪蹄、酝扎猪蹄。由于口味新鲜独特广受四方食客赞赏,店面虽小却常年顾客盈门。特别是酝扎猪蹄流传数百年仍驰名远近,是佛山著名传统土特名产之一。
超然发型厅
超然理发厅始建时称“超然理发店”,民国十一年()开设,店址在豆豉巷万福楼(今升平路67号)。年,理发店从广州购进当时佛山第一台烫发机。年公司合营,店铺迁至今升平路53号,改名“超然理发厅”。
凭借精湛的理发手艺、良好的服务质量、洁净的卫生环境,超然理发厅成为佛山首屈一指的理发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超然理发厅理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年由于升平路历史街区改造,超然发型厅迁至塔坡街,是佛山经营时间最久的老字号理发店。
英聚酒家
英聚酒家位于升平路原佛山大戏院左侧,开设于升平路扩建马路后的年。英聚酒家高两层,门厅古朴大气,采用西洋建筑作局部装饰和立面处理,中西结合,别有韵味,彰显着曾经的辉煌。20世纪50年代,佛山规模较大的酒家为数不多,经济条件较好的都会选择在英聚酒家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20世纪90年代初,新生的茶楼酒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升平路商业中心的转移,英聚酒家的生意逐步下滑,在佛山饮食业曾一度辉煌的英聚酒家最后只能关门结业。
来源/佛山日报记者*瑶
祖庙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