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复苏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这个时间特别适合穿着汉服
去到唯美的古镇里走一遭
说起深圳的古镇
相信大家都知道甘坑小镇和大鹏古镇
今天花姐要来给大家介绍一个
深圳周边拥有年历史的古镇
风景不输给乌镇西塘
从深圳过去也只需1小时
沙湾古镇
沙湾古镇始建于南宋
有着多年的历史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岭南文化古镇
上个月成功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走!一起去感受
这个年古镇独有的岭南风情
隔绝城市喧嚣,纵身清幽古镇
在大城市呆久了,连走路都变快了。但只要你到了这里脚步会很自然地慢下来,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仿佛时间也慢下来了。
古镇虽然有多年的历史,但街道被打扫得十分干净,看上去很舒服,具有岭南特色的房子古典精致,却又不缺乏趣味。
沙湾古镇原住居民占了60%,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对这片古老的土地有着深沉的感情,也因此很多古镇的文化被一代代保留下来。
停下来,听听这些古老的故事
图片by海阔天空_sea
沙湾古镇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大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像大家到沙湾必去的“留耕堂”。
图片byFreezzzer
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又叫“厚本堂”,“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思是建祠造福后人。
图片byFreezzzer
留耕堂始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几毁几建。现在保存下来的是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里面的构件用材和装饰工艺,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像砺石柱和沙岩华板都属于晚明遗物。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十分精美。
图片bylinkway
留耕堂的东面是玉虚宫,是留耕堂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代,清代曾经重修,祠堂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清代中叶,主要祀奉留耕堂九世何志远及以下祖先。清代中期,祠堂改祀奉北帝,称为玉虚宫。
图片by西苑苹果
步入玉虚宫,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大铜炉,铜炉右边有一块刻着北帝传的铜匾,走进玉虚宫正殿,就可看到北帝的金身铜像。
踏过六级台阶,就来到玉虚宫的后殿,后殿之中挂着许多塔香。
曾经还有网友在玉虚宫拍到过这片像龙的云,整个玉虚宫仿佛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这里就是著名的何少霞故居了。何少霞是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之一,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受粤剧熏陶,精通琵琶、二弦、南胡等乐器,与其他二杰一起培养出一代南音大师陈鉴。
何少霞故居建于清代,是两层青砖楼房,墙基和门槛是用花岗岩砌的,石门额上有砖雕。
图片by萤火虫BB
何少霞故居现在由其后人居住,保存比较完好,可以看到那个年代的建筑特色和居住环境。
图片byLove优闲
古镇书斋也是游客必逛的景点之一,过去曾是沙湾一位明代进士的居住之所,书斋主人在这里与友人交谈切磋、教授儒家思想。
图片by村夫遥星
现在古镇依据明初进士何子海的居所,对其进行还原,将书斋及其外围其打造成一个保留古色古香风味的新街区。这里重现了清末民初的私塾场景与先生的居所。
清水井位于沙湾商贸中心,有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沙湾的地标之一。不管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老沙湾人,只要站在这个地方,就能对东南西北各方的情况一目了然。
看特别的风景,遇见有趣的沙湾
图片by西部世界
听完古镇那些故事,再来一起看些不一样的风景,这些也是沙湾的特色。
图片byqz沙湾古镇的墙非常有意思,看上去是很随意的创意涂鸦,却充满了时代气息。
图片by西部世界每幅涂鸦的下面都放了相应的实物,使整个墙面十分生动有趣。很多游客都不会错过这个绝佳的拍照打卡点。
图片by海阔天空_sea
蚝壳屋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据说是村里祖辈村民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的房子。
图片by海阔天空_sea
用这种材料构建的屋子,冬暖夏凉,而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现在成了很多游客来到沙湾必看的一个景点。
图片byPYDU
留耕堂旁边有个荷花池,每到开放的季节,一池的荷花竞相开放。
图片byPYDU
一片中的那一点粉红虽然很惹眼,但却并不妖艳,清新寡淡,很有韵味。站在这里,让人理解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
沙湾的路边有很多人偶,像在讲述一个个故事,这个是在排练或者表演节目:有弹琵琶的、有拉二胡的...
充满童真童趣的点爆竹,仿佛感受到了那个时代过年的热闹。一些传统活动也被做成人偶的形式保留下来。
如果白天的沙湾古镇给了你原汁原味的岭南风情,那么夜晚的沙湾古镇会带你进入迥然不同的美丽。
古镇经常会有一些活动,那里的夜生活十分丰富,丝毫感觉不出这竟然是一个镇。
夜晚古镇内还有吉他弹唱、古筝演奏、非洲鼓演奏、私伙局演出、书法作品展示等活动。无论走到哪里,都充满着音乐和文化气息。
在留耕堂四方塘广场还可欣赏集3D投影、激光、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讲述沙湾古镇文化发展的光影秀,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徜徉在泛着淡淡光晕的大街小巷中。
舌尖上的沙湾,吃不完的美食
沙湾古镇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岭南建筑,连传统美食也被很好地流传下来,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