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西散南国文学活在书卷里的千年古镇剥隘
TUhjnbcbe - 2021/7/3 3:21:00

西散南国文学

审核

若兰

编辑

郑丽霞

图片

网络

活在书卷里的千年古镇——剥隘

作者

易守芳

21世纪之初,曾经和朋友相约去富宁的西部大峡谷旅游,但却居然没听说过剥隘镇。直到今年年初,有幸读到张俊老师著述的《剥隘——沉入江中的千年古镇》,才让我较为完整的认识了这个已经沉入江中十余年的古镇!遗憾之余,便打算今、明两年,如论如何要去一趟新建的剥隘镇,一方面感受时代进步造就的“桑田”变“沧海”的伟大,同时,也去追寻藏在新镇里的那悠远的历史气韵。张俊老师源于一次旅游采风,和剥隘古镇结下了缘。从年开始在《春城晚报》发表一组以反映剥隘风情照片为主、文字为辅的稿件开始而一发不可收,一直到年这段时间,不断的在《云南日报》《民族时报》《文山日报》《昆明日报》等多家报刊陆续发表了十八篇反映剥隘风情的文章和多幅照片,在春城引起了一阵剥隘小旋风。这股小旋风也吹到了文山州,引起了几位州领导及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心,后来又得到富宁县委宣传部、*协富宁县第十届委员会的支持和帮助,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更兼作者具有一种难得的使命感,不辞辛劳,战胜着与春城反差极大的炎热、暑湿的不适,三下剥隘,作了更多深入细致的采访,爬山下坎的拍照,钻进故纸堆,查阅诸多很少有人光顾的资料,真可谓:“十年磨一剑”,五易其稿,几经补充、完善,历经几多波折坎坷,《剥隘—沉入江中的千年古镇》(以后简称《剥隘》)终于修成正果,成书出版,和广大读者见面了!一本个人专著,竟会惊动那么多领导、部门、专家、学者,这就足以掂出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是的,这是一本极其宝贵、极富价值的好书。因为它所写的古镇,为了服从大局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年年末,由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导致渐渐上涨的江水,终于将这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小镇带出人们的生活,告别了在古镇生活了千百年的汉、壮族代代后裔,永远、永远地沉入江水之,沉没到滚滚的江水之中。所幸的是,张俊老师用小人物的大胸怀,以一种难得的使命感,倾尽他的心血才智、不惜辛劳写就的此书,抢救性地为剥隘子孙后代,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他们先辈的根,他们祖辈生活的传统、文化、习俗。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值得称赞,他让这有着千年积淀的古镇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在大家眼前,那就是活在了书卷里!首先,《剥隘》从它的渊源历史讲起,让读者对剥隘的前世今生有了清晰的了解。这个在战国时期的句町古国里就能找到踪影的剥隘小地方,在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中,一路也历经着战争的烽烟,兵匪的祸害,从容地更替着冬夏春秋的年轮。它一路走来,在驮娘江和那马河的拱卫下,小镇最终定格在一条从崇山峻岭走向大海、被誉为“*金水道“上的“水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水陆大码头。古镇由于“托”到驮娘江和那马河的“福气”,浩浩荡荡的江水,捎来了星罗棋布的帆船,带来了两广的先民,带来了马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货物,不宜农耕的小镇,因了“驮娘江”和“那马河”的“福水”,加上原有的马帮,使小镇成为拥有水陆两条四通八达的财富路,使得古镇变成了商潮滚滚、生意兴盛的转运大码头。一时间,来来往往的船只和堆积如山的货物,让弹丸之地的小镇,又连续“挤”出了六个商用码头。可想见,当时的剥隘,码头上吆喝声不断,江面上白帆点点,镇子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小香港”的别称也不胫而走;夕阳西下,群星缀满夜空时,那“秦淮河畔”的风情也悄然弥漫整个小镇…在这些流畅而生动传神的记写描述中,读者也跟着作者穿越时空,走进了昨日辉煌岁月的古镇……张老师用生花的妙笔,把读者带进一个“奇风异俗”的世界。他从与云南各州县建筑风格迥异的“筒子楼”说起,引出了这里的主人几乎全是来自两广的移民,因此,这里的建筑,自然就具有闽南风格的骑楼了。而且,这里的语言也尽显两广土音,其风俗和节庆,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作者以充沛的热情,讲述了这方水土上人们信奉的老人庭、婭王庙、土地庙、清水庙、武庙等十余种庙里的诸神,由这些多元文化及宗教,又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和奇特的剥隘风情。在这些篇章中,对壮族、汉族的婚丧嫁娶、丰富多彩的各种节庆活动以及极具地方特色的饮食风味等等,都有较详尽的绘声绘色的记叙。你听,“船上的锣鼓敲得又响又密,划船者前扑后仰,一个个划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一声锣响,参赛者之马就似出弓之箭,你追我赶向前飞驰,直奔四码头。锣鼓声、掌声、欢呼声、马岭声响成一片。”读着这些描写,我的心也跟锣鼓声、马岭声一起蹦跳起来。“弹丸之地的剥隘古镇,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历史上曾经是古建筑林立,古迹众多之地,岁月沧桑,时过境迁,而今留下的古迹已经很少了,不过留下一些比建筑更结实的碑刻,它们是剥隘历史的见证与了解剥隘历史的钥匙。”等,这些传神、形象的描写,又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及他拥有的广博知识!他的这些独到见解,不仅让读者对剥隘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还激起了一定要去剥隘看看的强烈愿望,这难道不是给新剥隘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吗?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作者在这本书里,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剥隘的一大文化瑰宝——坡芽歌书。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部图载歌书”、是“富宁乃至文山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坡芽歌书——文字之芽”这个宝贝,是在年才发现的,“到年,短短十年,坡芽歌书不仅在古文字等学术邻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且在演唱艺术上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足以看出这个宝贝是如何之稀罕。作者用他的慧眼,对这个宝贝作了较为详实的记载和介绍,他还告诉大家,这个宝贝,就保存在新剥隘镇的坡芽村,让它成为了国内外造访新剥隘镇的另一张响亮名片!剥隘,这个在云南最东边的古镇,它既是云南最早看到曙光的地方,又是云南人民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第一把火的地方——七十年前,解放大*就是从这里进入云南,拉开了云南解放的序幕,因此,剥隘古镇也成为云南各族人民心中永远值得追忆的一个重镇!作者在“蒙昧与开化”篇中,还给读者从“从几项科技开先河”、“群庙林立不见文庙”、“下剥隘为何要把老婆卖”、“戏台内外皆有戏”、“风光迷人的驮娘江”、“滇粵关津再度雄起”六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完善着古镇的人文历史、经济发展和自然风光,其中,有不少是作者亲自采访到的真实故事,有的是他亲自拍到的画面。比如,现在已完全了无踪影的、运转了近年的超大水车,一百多年前建立的电报局、民国时期就有靠全套进口的卷烟机器设备建立的万安烟厂等等,都悄然在《剥隘》安家落户了。当然,小有名气的剥隘七醋,也书上有名了。驮娘江两岸的秀丽风光及汉、壮两族祖祖辈辈先民的住房、街巷、店铺等,文章中都留下了较为详实、全面的记载和图片,它给剥隘后代子孙储留下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和巨大的心理慰藉——那就是他们先祖们生活的这方水土,从古到今,从外到内,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他们的根脉,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传统,没有消失,没有被遗弃,他们都还存在,还活着,他们被浓缩在这可以称得上是剥隘的一本百科全书的《剥隘—沉入江中的千年古镇》中,这就是本书的极为重要的价值之所在!捧读此书,一个活生生的剥隘古镇就会出现在眼前,他们的巷道、他们的服饰、他们的老人庭、娅王庙、三清庙、他们的花米饭、棕粑粑、他们的赛马招亲、龙舟赛、他们百听不厌的粤戏、壮戏等等,就会像电影胶片一样在眼前一一展开……综上所述,《剥隘——沉入江中的千年古镇》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除上面所述之外,它还很好地体现了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寓教于乐,传播知识,同时,也留给了社会了解剥隘历史,相当于历史文献的一份珍贵资料。它让古镇活在了书本里,古镇可以依此千秋万代的传扬下去!张俊老师的汗水没有白流,他的心血没有白耗!让我们再次向张俊老师致谢,向他致敬!作者简介

易守芬,昆明人。做教师多年,后从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到**机关,做公务员至退休。喜爱文学,多家报刊录用过,也多次获奖。曾被《云南日报》、《昆明日报》、《昆明人民广播电台》聘为通讯员。

投稿邮箱

西散南国文学社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南国散文》投稿邮箱: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散南国文学活在书卷里的千年古镇剥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