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温州经验给中山重振虎威带来的思考与启发
TUhjnbcbe - 2021/7/13 3:55: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53196.html

中山西区。既有如画的风景,也有冒烟的烟囱。

按:

此篇原为万字长文,作者对中山感情真挚。

温州和中山两座城市,面积相差太大且远隔千山万水,却不乏丝丝关联。譬如,古镇灯饰产业的兴旺,与当年温州灯饰产业发展不佳,温州人大量前来古镇有关。

在中山的企业家眼中,浙江以贸易见长,珠三角则以制造业胜出。“到浙江去谈生意,老板的办公室极尽豪华,招待十分到位,但是,你往往看不到‘大老板’的工厂。当你提出想看工厂时,得到的答复多是:工厂离这里有三四个小时路程。大多时候是看不到工厂的。”能听得出来,中山的企业家们是对有信心的。

真情实感,是最宝贵最值得重视的。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炼了自己对两座城市特性的认识,殊为难得,推荐给各位读者。

中山和温州均是笔者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透过温州看中山,两座城市在多个层面存在共同之处,在发展道路上也遇到了相似的困难。本文就将温州的发展轨迹与中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为中山重振虎威带来有价值的思考与启发。文中如有错误或遗漏欢迎批评指正。

一、中山与温州,相隔千里却如此相似

中山,位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西部,古称“香山”,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现行*区面积约平方公里;温州,位于浙江省最南部,古称“东瓯”,现行*区面积平方公里。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面积差异极大,似乎没有可比性。但仔细观察,亦可看出两地存在极为相似的地方:

(一)民营经济均非常活跃,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中山是岭南水乡,温州是江南水乡。两座城市依河而兴、水网密布且面向大海。

(三)短期内房地产过热。中山的“临深效应”、温州的“炒房热”使房价在短期内出现陡升现象。

(四)中山古镇是“中国灯都”,浙江温州是“中国鞋都”。在各自领域,两城都有金字招牌。可最大并不代表最强,传统产业高能耗高污染以及同质化竞争问题愈发严重,在传统优势产业上两城均需破局。

二、温州困境:民间借贷危机

自建市以来,温州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总值(GDP)长期处于浙江省第三位。耀眼的成绩离不开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贡献。但在年,温州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危机: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从当年四月开始,温州一些企业破产、老板跑路。随着时间推移,倒闭企业从个别向群体蔓延。街头喇叭甚至响起“浙江温州,浙江温州,江南皮革厂倒闭了”的歌谣。连锁反应深入影响到温州各行各业,各种地下钱庄、三角债被集中曝光,民间催债、追债现象日益严重。受危机影响,温州实体经济、基建、房地产遭受沉重打击,GDP增速持续走低,经济总量一度被身后的绍兴市反超,从而失去了浙江省第三的位置。此次危机,不仅暴露了民间借贷问题,更是城市发展旧疾的集中体现。经此一役,温州开始直面困境,逆势反击。

三、温州的经验教训给中山带来启示

为扭转发展颓势,温州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大胆改革创新,在多措并举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扭转局面。这一过程有许多值得中山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以下逐个阐述分析。

(一)杜绝损害经济基本盘的“黑天鹅”事件

民间借贷危机发生后,温州经济基本盘元气大伤,其不得不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金融改革。这一案例警示中山:经济基本盘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定海神针,基本盘危则城市危矣。

年,中山成为广东省首个提出“工业立市”的城市;年,中山确定“十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壮大第二产业(工业)。吹响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升级转变的号角,中山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迎来*金十年;但年,中山市房地产投资开始超过工业投资,并一路加码攀升。至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占比高达70.8%,同期工业投资比重从35%下降到15.9%,中山基本盘危机实际已露出苗头。

年,中山奋起直追,工业投资开始企稳回升。这意味着中山已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必须发力夺回基本盘优势,轻装再出发。今后,社会各界更应时刻警惕并杜绝破坏经济基本盘的“黑天鹅”事件发生。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遏止房地产裹挟城市未来。

(二)旧改中的“硬骨头”必须啃

自重振虎威提出后,中山将城市更新改造推向新的高度,岐江新城、总部经济区、三旧改造等规划令人振奋。在旧改中,历史遗留问题、钉子户、技术难关等“硬骨头”必然不会少,如何攻克堡垒突破重围?笔者认为,中山应拾回敢为人先的传承,找回虎胆虎气的冲劲。必须抢抓深中通道通车前的时间窗口,以时间换空间,抱起“硬骨头”拼命啃;看似没有机会则要创造机会,看似没有空间则要开拓空间。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园区整合、低效工业区改造、高端集聚区建设等,才能构建起城市发展新格局。

以笔者参与的温州旧改为例:温州将旧改统称为“三改一拆”(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从年末开始,温州便开始花大力气,猛啃旧改“硬骨头”:征地拆迁方面,倒排时间计划,实行网格化管理,关键节点采取市区两级联席会议机制重点攻关;工程建设方面,利用地方融资平台,甄选负债率低、资金雄厚、守信质优的建筑央企,合作开展项目运营。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既争取了时间和资金,又保障了项目持续落实,还在短期内大幅提升建筑业体量和技术水准,可谓极为精妙。“三改一拆”把温州敢闯敢拼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运用BT(建设-移交)、PPP(*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再到园区产业导入,其背后反映了地方债务监管日渐严格。在每一个*策期,温州均毫不犹豫地抢抓时间窗口,方向一定便埋头苦干。从而以时间换得空间,激发起要素资源快速流动,腾挪出有限资源下的发展机会。经过8年奋战,温州旧改成效显著,多个保障房片区、产业集聚区横空出世,城市旧貌换了新颜,土地利用效能显著提升。

(三)水资源治理: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作为“岭南水乡”,中山离不开水,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水资源污染、城市暴雨水浸等问题。妥善处理好水资源问题,是建设“精品中山”的必要前提,也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治水护水过程中,可借鉴温州八年治水的宝贵经验:打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在加快“一张网、一张图、一中心、一平台”防控一体化建设同时,把*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联合起来,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年前,温州水资源问题突出。集中表现在城市黑臭水体较多、工业污水违规排放频发、抵御台风暴雨能力弱等。为系统解决水资源问题,温州以建设美丽浙南水乡为目标,持续开展“五水共治”。“五水共治”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项。它是系统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温州推动污染行业(鞋业、皮具、电镀等)规范提升工程,坚决关停不达标企业,引导达标企业进入新建成的产业集聚区。区内采用先进给排水系统,实现污水统一收集排放,从而有效管控污染源头;此外,还创新实现“双河长制”。即除了*府主官担任“河长”外,温州招募民间河长,实现河流治理的全民参与与监督。同时建立河长履职电子化评价体系,大幅提升河长的履职率和履职能力。

(四)科创经济:产学研贸的高效联动

创新是保持经济活力的有效支撑。中山与温州类似,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占GDP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7%左右,不及东莞、杭州等集群创新强市。在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激烈竞争下产业结构优势不断减少,企业生存空间大幅压缩。以古镇灯饰产业为例:灯饰产业链产值虽大,但增加率长期偏低。古镇灯企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创新尖兵。没有及时形成上下游相互提升、竞争压力层层传递的集群创新机制,同质化竞争严重。宏观上看,以传统专业镇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不论层次还是能级均不高,镇区互补整合与跨镇资源共享亟需完善。

在大湾区,科创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中山深耕的“3+4”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就可参考温州的“5+5”产业体系提升与培育战略:5+5”产业指温州以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组成的五大传统制造业和以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组成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州引导“5+5”产业进入科创园区,已形成以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科技城、高教园区、塘下产业带、浙南产业集聚区为节点的科创园区。上述节点正好围绕温州大罗山形成环线,故被称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地理上看,“环大罗山”科创节点分布均匀,交通便捷。这一布局,拉通了产业、教育、研发、销售等关键环节,使节点产生高效联动;布局上看,园区内的产业并非完全标新立异,而是旧产业启发新产业,新产业带动旧产业。传统产业不再困于旧局,可以回血再造、二次创业。

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示意图,图源:温州浙南科技城管委会

在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上,温州不惜“下血本”,将高校数量由年的6所提升到年的12所,多所国家实验室在科创园区相继落地。在抢人大战愈演愈烈的今天,高水平大学、高端实验室便是留住人才的重要载体。笔者也希望中山科技大学、香山大学等高能级平台能尽早走上建设快车道,使中山创新平台迈上新台阶。

四、总结

10年前,温州便经历房地产市场过热、民间借贷危机、城市格局粗犷、旧日产业衰退等问题。令人敬佩的是,温州人民团结一致,在探索城市转型升级上与时俱进,立足高远;在扭转城市惯性格局上不畏艰难,敢闯敢为。温州的举措和实践,给了人们十足的理由和信心:那里是投资发展的热土、绿水青山的净土、美丽宜居的沃土。而温州的成功也让我真切看到:转型升级的阵痛是暂时的、重振虎威的道路是正确的、精品中山的未来是光明的!近两年来,中山遭遇的流言蜚语、质疑唱衰数不胜数。面对非议,中山人民铆足干劲,艰苦奋斗,于年完成经济数据的深V逆转。年一季度,中山再接再厉,GDP同比增长25%,取得良好开局。越是激荡热烈越应沉着冷静,需要看到改革攻坚已进入深水区,前方道路依旧布满荆棘。“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磨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笔者由衷希望温州经验、温州方法、温州创新作为他山之石,可为中山所用,相信中山定能抓住“双区驱动”重大机遇,披荆斩棘、重振虎威,再续香山传奇。

作者简介:正心,建设中山的一级建造师,路桥工程师

电邮: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州经验给中山重振虎威带来的思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