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市小城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南方建筑》年第四期)
作者:杜启云1 钟振远2 陈春桥3
作者简介 1高级规划师;2高级规划师;3规划师;中山市规划设计院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鲜明。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市探索并实践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统筹城乡的城镇化道路,同时在发展中也受到了一些问题的羁绊。文章通过中山市小城镇探索与实践的分析,以期望为全面认识中山市小城镇发展的特征、经验和问题,并为国内的小城镇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
正文节选
引言
“小城镇,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的经典论断指明了小城镇建设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以“市—镇”二级体制释放镇区活力,以“专业镇”建设为主要动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路径,成为珠三角城镇化的典型模式之一。然而,中山市的发展模式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弊端,如镇区发展各自为*,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城乡风貌无序混杂,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愈发凸显,成为制约中山市小城镇发展的困境。近年来,为了破解发展难题,中山市突出强化了*府调控的作用,通过“自上而下”推动城乡统筹,突破镇区行*边界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外来人口融入本地等,尝试突破原有模式带来的发展瓶颈。
中山市小城镇建设的历史、问题与探索,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下,小城镇建设需要着力解答的共性问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的建设已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的速度,而应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和质量的提升,从这个角度看,中山市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路径的探索,对国内其他地区将具有借鉴意义,而这也是小城镇研究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一个新问题。
1中山市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中山市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西岸,与佛山、广州、珠海相连,毗邻港澳,下辖18个镇、5区街道办事处(注1)和1个火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面积km2。
年撤县设市以来,中山市实行“市镇”二元管理体制,扁平化的行*架构释放出外围镇区的发展活力,小城镇建设举得瞩目成就,城镇人口快速集聚,产业结构迅速调整,城镇风貌显著变化,“快”成为最重要的特征。
图1中山市小城镇范围示意图
1.1产业结构的调整——由农业镇迅速转型为工业镇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原有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城镇迅速转型为工业占主导的工业镇。20世纪80年底,充分利用相对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通过“三来一补”(注2)产业带动,实现了工业化起步,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基于小城镇发展,在原来“三来一补”基础上,中山市逐步建成了一个外向度高、生产和装配能力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小城镇的“三产”比重由年的48∶35∶17,调整为年的3∶55∶42,其中第二产业由35%上升为55%,说明中山市的小城镇大部分已成为工业镇。
目前,中山市18个镇有16个获得省级专业镇(注3)称号,产业集中在灯饰、家电、服装、家居等轻工业上,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了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产业发展体现出专门化生产特色,也出现相似度高、相互竞争局面。目前,专业镇的经济贡献率超过了50%,税收和吸纳就业人数也均在五成以上,专业镇的发展集聚了产业人口,带动了城镇建设,延伸周边地区的产业配套发展。由图2看,中山市小城镇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图2中山市小城镇第二产业与城镇化比率关系示意图
1.2城镇空间和面貌的转变——小城镇建设由孤岛状演变为连片发展
小城镇的空间发展带有由工业用地扩张主导的痕迹。发展在外延扩张阶段,中山市的小城镇建设基本沿扩张阻力最小、扩展成本最低的方向蔓延,小城镇呈现连绵并沿交通线带状连片发展,中山市西北片的小榄镇、古镇镇、东凤镇、南头镇等各镇之间几乎连成一片。
另一方面,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从低层村居向多层高层的小区居住形式转变,城镇出现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公共交通设施、市*建设水平也参照城市标准建设,小城镇体现出城市的景观面貌。
1.3人口规模的集聚提升——由自然增长为主转变为机械增长为主
年以前,中山市小城镇人口的平均规模不超过5万人,多数镇区人口规模在1~3万,人口以本地农业人口为主。由于工业化亟需大量劳动力,中山市外来务工人员快速涌入,年,中山市的外来人口为3.8万人。年达到万人,年达到万人,人口规模急剧扩张,现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数。三乡镇、南头镇、坦洲镇以及火炬区的外来人口规模都远远高于户籍人口规模。
伴随着外来人口涌入小城镇,中山市小城镇人口规模集聚提升。按照年人口统计,18个镇区中超过30万的小城镇1个,超过20万的小城镇2个,超过10万的小城镇10个。按照GDP衡量,经济总量超过或接近亿元的小城镇有11个(图3)。
图3年中山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外来人口柱状示意图
2中山市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中山市“市-镇”二级的行*架构,释放了镇区的发展活力,镇区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与机遇选择自身的发展路径,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专业镇发展格局。然而,遵循原有的发展路径,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市发展的问题与困境愈发凸显。镇区建设各自为*,产业难以有效协作,各镇为攀比发展速度导致土地粗放利用,生态破坏,特色难以保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发展模式并不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城镇品质的提升。
2.1小城镇缺乏协同发展
中山市的“市镇”行*架构,给予了镇的行*自主权相对较大。这种以“镇”为单元的发展模式,极易形成行*区经济版图,各镇的发展诉求以及行*管理的同一性,造成了产业、人口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城镇间的协同非常困难,直接影响了全市的产业区划和城镇空间整合。
人口的在小城镇的集聚,出现的镇高密度聚集与市区的低强度开发现象,西北部的镇产业集聚度高,人口密集,小榄镇、古镇镇人口密度超过城区(图4)。
受到市场主导的小城镇发展,不可避免产生对资源的滥用,突破原有的行*辖区,造成“飞地”(注4)现象。原有经济发展较快的镇,其资源难以保障基础设施及民生设施建设需求。从小榄镇、古镇镇、东凤镇三镇来看,三镇相邻、城镇发展相似,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必突破小城镇的行*“藩篱”,向相邻镇以“飞地”现象外溢。
图4年中山市常住人口密度示意图
2.2小城镇粗放式发展弊端显现
从30年土地快速增长的小城镇来看,以低廉的地价来吸引资本的注入,有些投资土地收益为目的而不是实业生产,这直接导致对土地的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而河涌堵塞、污染、林地受到侵蚀、地质灾害等问题的存在,也使得土地资源更加紧缺,在国家土地*策调控下,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和复垦的指标双重压力下,扩张式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矛盾日益加剧。
2.3小城镇的特色风貌“露而不显”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山也同全国的城镇建设一样,逐步淹没在工业化建设当中,中山原有的河网、水乡特色,被新建的厂房、高层小区包围,而目前的小城镇面貌都是宽马路大广场、商业楼宇、高层住区,只有在村内保留着宗祠寺庙,还能勾起人们一丝怀念,“岭南水乡”特色未能彰显。
注释:
(1)区街道办事处:中山市作为全国三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之一,所谓的“区”并不是县一级别的行*单位。
(2)“三来一补”:“三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一补”为补偿贸易。“三来一补”是中山市小城镇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3)专业镇:围绕一种或两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乡镇经济模式。
(4)飞地:指属于某一行*区管辖但不与本区相连的土地。中山市小城镇建设用地紧张,通过“飞地”获得用地资源。
本文节选自《南方建筑》年第四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山市小城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欲知全文,可在《南方建筑》官方网站或中国知网上查阅,或订阅本期期刊O(∩_∩)O
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