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物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奋进七十载磷都展华彩新中国成立70年福
TUhjnbcbe - 2022/10/24 21:09:00
黑色素生成能力检测 http://m.39.net/news/a_5719481.html

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

福泉市委、市*府聚焦脱贫攻坚,开展“双创”“双拥”,实施“五改五化五引导五教育”,建设“五个福泉”、“都凯安(都匀、凯里、瓮安)”区域中心,成绩斐然。

从入学困难到免除高中阶段学费;从“看病难、看病贵”到“福泉医改模式”在全省推广;从单调的业余生活到蓬勃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

70年来,在福泉人民眼中,一次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让他们真实感受到了“幸福提速”。

70年来,福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产总值从年的万元提升到年的.16亿元,增长近倍;财*总收入从年的.4万元增至年的24.16亿元,增长近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期每年不足元到现在年人均元和元;年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16%降至1.85%以下,香坪、安谷等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实现了由温饱难解决到率先小康的历史跨越。目前,福泉已为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环境)市、中国西部百强县(市)。

福泉市城区新貌(徐志宏摄)

城镇发展日新月异

走进福泉,现代城市的美景映入眼帘。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高楼,花团锦簇的公园,日益完善的设施,让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福泉市深入推进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路子,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福泉的变化太快了,让人惊喜不断。”退休居民宋雅琴说。年,刚大学毕业的她随丈夫到福泉工作,目睹了福泉城市建设的变迁。

“以前上街,只要一下雨,路上都是稀泥,穿着水鞋都会陷进去,根本没法走。现在福泉市区,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还有繁华热闹的商业街、古文化城,都让人感受到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宋雅琴笑着说。

年福泉撤县建市后,城市建设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逐步推进,围绕“工业强市、城建兴市、环境立市”发展战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年,随着绿城时代、平越古城等小区相继建设,香林美域、洒金河畔等小区陆续交房,墨香书院、洒金公园等市*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建成区面积从年的9.1平方公里拓展至1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63%。

在福泉市档案史志局史志科科长严启勇向记者展示的一幅照片中,位于福泉市烟灯坡附近的位置,曾经的荒地、山坡已变成太极宫、平越驿站、体育馆、福泉中学、移民安置区等。“以前福泉人活动只有去中山场,锻炼身体就去烈士陵园。如今,光是市民活动广场就有藜峨广场、人民广场、文峰广场、碧桂广场等10多处,还可以去太极宫学太极拳、登高雄镇楼……”严启勇感慨道,福泉变了,变得快,变得美,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除城区高楼大厦,乡镇的小城镇建设也全面铺开,“一轴两心五支点二十个新型社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相得益彰。

“翰林故里·书香牛场”“竹王古城·茶花古镇”“世外仙居·天桥小镇”“陆坪山水公园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脱颖而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后续扶持服务机制保障有力,以牛场“五新社区”为代表的一批功能完备、生活方便、富裕和谐的移民新村环境脱颖而出。

新型工业欣欣向荣(吴东俊摄)

产业发展快马加鞭

工业兴,则福泉兴;工业强,则福泉强。这早已成为福泉人的共识。福泉的优势在工业,要加快发展,实现在黔中地区率先崛起,必须持续做大工业总量。

福泉在长期大量开采、销售、利用、研发磷矿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形成工业基础,民营磷矿石的粗加工企业达到90家。年后,福泉市委、市*府确立“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开始以粗放单一型向多元精深型发展,以磷化工为龙头,电力、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轻工等综合发展的工业格局逐步形成。到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至家,产值达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随着福泉工业的发展,发展模式粗放、环保意识缺乏、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的十八大以来,福泉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长期持续不断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有效推动全市工业向绿色化、安全化、循环化和智能化发展,持续巩固工业“稳”的基础,增强产业“转”的功能,培育循环“增”的效益,实现多元化转型发展。

年12月7日,黔南州磷石膏新型建材制品产销推介会在福泉召开,启动建设全省第一个磷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园,工业废弃物在福泉被“吃干榨净”,开启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同时,福泉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财税支持等,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目前,已建成4个国家级技术研发机构、3个省级技术研发机构,专业从事磷化工系统领域技术研发,并形成核心技术成果余项。这些技术成果的工业化应用,有力助推了福泉市乃至国内传统磷化工行业转型升级,在工艺、技术、装备上实现大型化、成套化、国产化,为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福泉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融合发展成效初显,推出了古城文化、农业观光、山地户外、生态休闲、康体养生等一批特色旅游业态,投入28.67亿元打造的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完成,这也是全省重点建设的个旅游景区之一;商贸物流业蓬勃发展,启动建设瓮马铁路、国际陆港,建成铁路物流中心并聚集了物流运输企业30余家;福泉国际汽车城、麒龙美家居等大型商贸市场交易活跃,推动了汽车贸易、家居、建材等产业聚集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从传统资源型城市的桎梏中破茧,对老工业基地福泉来说,是探索转型,更是凤凰涅槃。

今天的福泉,拥有激昂的生命力,不仅增强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自信,更让福泉人幸福感满满。

星空下的银蛇(吴儒彪摄)

通衢大道踏歌前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福泉的路是真难行。”70岁的居民宋雅琴见证了福泉交通的发展。“年刚来福泉的时候,从都匀到福泉仅有一条路,开小轿车最快也要一个半小时,货车要两个小时。直到年贵新高速公路开始建设,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福泉交通才变得方便快捷。”

*的十八大以来,福泉交通投入不断加大,路网越来越密集,群众出行越来越便捷。公路通车里程从原有的公里增加到公里,公路路网密度增加到95.1公里/百平方公里。随着瓮马高速的建成,S省道、西环线及G国道的改造,路网面积不断扩大,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六纵六横”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一张内通外畅的交通路网,为福泉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福泉市紧紧抓住国家及省、州部署“乡乡通沥青路”、“农村公路三年大会战”以及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等机遇,全市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交通路网实现了从“大动脉”发展到“毛细血管”的延伸,“干支配套、网状连接、深度通达、功能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成型,为农村经济发展、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截至年7月,全市共实施通村通组公路修建.56公里,年已实现乡乡通沥青路,年实现所有建制村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水泥硬化路。

“20世纪90年代我去马场坪还是骑自行车,随着城市路网相继建成,公交车、出租车都能乘坐,很方便。”宋雅琴说。

年客运企业在福泉还是空白,现在企业数已经达到13家,全市有营运车辆辆,其中班线客运车辆、出租车辆、公交车51辆(新能源公交38辆)、旅游包车16辆,每年完成客运周转量42.7万人次。

除了公路客运方面,福泉的货运、水运量等也取得长足的增长。截至年7月,全市共有货运企业22家(含危货运输4家),营运货车0余辆,每年货运周转量万吨左右,位居全州第一。在辖区内流域面积.89平方公里的水路上,有依法设立的仙桥江边、茅草坪,道坪谷汪深,陆坪小岩渡口(码头)4个;有渡船3艘,客船6艘;乡镇自用船舶44艘;持证船员(渡工)10人。仅年,水上客运量就达8万人次。

如今的福泉,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已经全面形成,一条条洁净宽阔的高速公路、城区道路、农村公路,犹如一条条活力四射的“生命线”,镶嵌在福泉大地上,为福泉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牛场镇朵郎坪村新貌(晏志聪摄)

村美民富绽放芳华

金秋时节,阳光明媚。乡村如画,歌声回荡。

在福泉市牛场镇,一条条水泥路把村村寨寨连在一起;牛场镇朵郎坪村河湾组的小凉亭、荷花池、休闲广场等设施齐全;一座座农家小院,院内院外、房前屋后干净整齐,令人赏心悦目。

朵郎坪村河湾组位于牛场镇北面,距牛场镇*府3公里,辖区2.3平方公里。

据朵郎坪村副支书罗海霞介绍,郎坪村共有*员5名,成立了*小组,河湾组以*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探索人人参与、全员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福泉市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在*小组的引领带动下,河湾组采取“*支部+*小组+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家河种植养殖合作社,通过吸纳群众参与合作社经营,凝聚民心抱团发展。合作社立足河湾优势,推动发展多业态、高效益、可持续产业发展路子,推进农旅融合。截至目前,合作社规划建设产业项目9个,已完成40亩荷花、35亩菊花种植,农家乐、烧烤摊棚、水上乐园、垂钓区等7个项目正在建设。

朵郎坪村河湾组是福泉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乡村的“五改五化”和“五引导五教育”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

农业兴,则百业旺;农村稳,则大局定;农民富,则经济强。

近年来,福泉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紧扣“八要素”、实施农村产业革命要求,深入推进“1+N”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持续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推行以福泉生猪全产业链为龙头,以蔬菜、水果、中药材、生态家禽等多种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模式,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年,福泉市累计调减籽粒玉米种植9.29万亩,粮经比优化为34:66。

如今福泉市的农村,“颜值”和“气质”俱全,处处焕然一新。

70年来,福泉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量变到质变、单一到多样、零星点缀到满眼皆绿的美丽嬗变。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省州评估验收,十五年教育普及稳步推进;城乡就业持续增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效明显,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口计生实现“双降”目标,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大幅提升;“和谐矿区”“平安福泉”建设深入推进……

当前,福泉上下呈现一片干事创业、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福泉市委、市*府将继续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根本性胜利,奋力谱写新时代福泉发展新篇章。

主办:福泉市融媒体中心

图文:贵州日报

编辑:晏志聪

审核:张先玲刘金兰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进七十载磷都展华彩新中国成立70年福